
【流年】邂逅那颗南国明珠(散文)
纯属偶然,金秋十月,我邂逅了那个被称作“宝珠”的古老村庄。
当热情的亲家说要带我们去他老宅子的村庄看看时,我心里还嘀咕:这个村子的名字也太不含蓄了,直接称作“宝珠”,是不是有些夸口啊!
来不及对宝珠做啥功课,坐上亲家堂弟开的车奔往宝珠。天不作美,路上飘起了细雨,九曲十八弯的路顿时被浓雾遮掩,雾大时只看得见四五米远的前方,稍小时视野也超不过十米。沟谷,山峦,竹林,全被浓雾笼罩着,我们仿佛在云海中穿行。堂弟的车技很高超,尽管弯多,雾大,路窄,与对面不时驶来的车只能堪堪错过,每每有车驶来,我们心里都不由得捏着一把汗,但是技术娴熟的他一点也不慌乱,从容驾驶,一路还侃侃而谈,讲述着他心里的宝珠。来自北方的我们惊叹路旁掠过的竹林,赞叹很美,堂弟说,不美,更美的竹林还在前面。果然,行进中,路旁的竹林变得更为高大,粗壮,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美不胜收。
在堂弟口中,我们得知,宝珠简直是避暑胜地,夏天空调都不用开,甚至还要盖被子,很多外地的游客来此,甚至一住就是一两个月,这儿的农家乐食宿十分便宜,最多一天吃住有一百二就可以拿下。这儿空气清新,适合休憩养生,曾经有罹患疾病的宝珠人回村疗养,结果恢复了健康。当然这儿常驻的人也长寿得很,许多人年过九旬身体依然很硬朗,还可以干力所能及的活。
来到卧居于“福建庐山”茫荡山西侧的千年古村——延平区宝珠村,深切感受到这儿风景旖旎,气候怡人,令人心旷神怡,而她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是引人入胜。接龙桥,凌云桥,赏桂轩,越王亭,临水宫……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牵引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浮光掠影般看过的我,就不再赘述这些胜景。让我更为惊叹的是这里古木参天,好多大树即使两个人合抱也难以揽过。由于雨水多的缘故,树身多长满毛茸茸的青苔,让沉淀着数百年风霜的大树更为古老沧桑。好多不认识的植物让我惊讶却来不及拍照,更来不及百度,只得匆忙追上伙伴们的脚步。印象深刻的是刚进村看到的在宝文亭上面不远处粗壮高大的细柄阿丁枫,村子周围匍匐在地的大榕树,赏桂轩中斜枝遒劲爬满苔藓的桂花树,凌云桥畔有着六百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作“神仙九尾狐”的晴雨树,还有印满苍苔的石级旁长达三百四十年树龄的柳杉……这些沐浴过无数次历史风雨的古老树木无不值得驻足,欣赏,可惜我们只能在白纱般飘荡的云雾中走马观花。
听说宝珠村一直很出人才,历史上出了很多进士举人。现在更是人才辈出,去年还有考上北大的,村子里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在宝珠景区简介里,我得知宝珠被称之为“文宝珠”,小小村落,历史上出进士举人二百多人,有的官至二品。于宝龟小学遗址留步,得知宝珠村名字的来历,清朝省督学卢杰辅手书宝龟小学大门上的对联“宝华盛景无双地,珠树盈庭第一山”,联头二字即是村名来由,联中的第一山,当是坐落着宝珠村的海拔八百多米的宝龟山吧。仔细辨认着拱形大门上方的字迹,自右而左,是“南平县宝龟山两等小学校”一行字。大门两侧斑剥的对联依稀可辨:俗淳民朴孕育出耐劳耐苦贤子孙,文盛师博教化成有德有才好学生。建于光绪34年(公元1908年)的宝龟小学,竟然是当年延平府四所学校之一,我心里暗想,宝珠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确实来自于宝珠村历代人对教育的重视,这份重视在此对联中得以佐证。
终于来到了亲家的老宅——中书第。大门门额上两个大大的红色的繁体“中书”夺人眼目,门匾右侧书“宣统己酉年十月吉日”,左侧书有“中书科中书卢则中立”。“中书”两个大字中间自上而下书有“皇恩”二个小字,字号比落款略大些。中书第厅内挂有“极婺腾辉”庆生匾,落款为“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岁次乙卯十月吉日,恭祝则中贤弟花甲诞辰及贤嫂陈太君大衍悦辰双庆”。
中书第厅堂十分高大,所用的木料都是上乘的。府中梁栋上雕刻的各种图案美轮美奂,栩栩如生,虽经100多年历史烟尘的熏染,依然十分完好。这里还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在老宅进屋的右手侧居住;左手侧便是亲家家的老宅,亲家说,他的姐姐们就是在老宅出生的,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却不是生在这儿。而今政府帮着维修老宅,供游客们游览。
在大厅摆放物件的案几两侧,光线幽暗,细心的姐夫却有了新的发现。案几两旁,分别镌刻对联,仔细辨认大约为下文:“入座衣冠皆礼乐,举头云汉尽文章。”“乐”字难以辨认,是我们的猜测。学识丰富的姐夫说,这件案几应该与外面门楣上的额匾具有同样的文物价值。这一副深藏案几两旁的对联,值得品味,既有对后辈子孙言行礼仪上的严格要求,也有对其文化素养提升上的深刻指点,更有主人家学富五车的自豪在洋溢。记得刚到中书第大门时,亲家说,这就是我们家的老宅,一个年轻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重音强调着:“这是我们家的老宅!”这陌生小伙子是宝珠村的村民,他洪亮的声音中透露着强烈的自豪。诚然,有祖辈如此,怎不骄傲?
别驾第,据说主人是宝珠名人卢家元(字世美、号畏垒)的府第。卢家元曾被委督修黄河,他为官勤政清廉,两袖清风,百姓爱之颂之,兴修水利时年逾花甲的他亲往现场,督促工期进展与工程质量。工程完工后,面对数万余资,他坚持如数上交。此举遭上司与同僚忌恨,他三次上书抨击时政,怒斥贪腐,结果被夺职问罪,谪戍乌鲁木齐。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蒙特赦。“别驾第”的风格,一如这位官员清廉的作风,除门面有少许砖雕外,内屋极为普通,就是一狭窄、简陋的寻常民宅。入内观之,令人为之动容。别驾,是官名,亦称别驾从事,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别驾。“别驾第”三字也许是卢家元在别驾任内建房时所书。卢家元曾任宜川分府知府,别驾一职不是他为官的最高职务。告老还乡后他保留府第原来的门匾而不做修改,可见其为人的低调与廉洁。
卢氏的后世子孙,秉持着祖宗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卢氏宗祠便是卢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庄严辉煌的卢氏祠堂,大门两旁是一副金色对联,在墨黑底色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对联文曰:姓自长清采邑地四大名门望族,祖籍范阳涿州郡八相佐唐世家。详尽交代了卢氏家族的历史起源与重要贡献。长清即齐桓公封给卢氏始祖高傒的封地“卢邑”,涿州则是汉高祖刘邦赐给开国功臣、燕王卢绾的封国,汉代为涿县,唐代为范阳。对联写明宝珠村卢氏是卢氏正宗后裔,以范阳为郡望。
作为卢氏聚居地的宝珠村,实实在在是一个千年古村。据《南平宝珠山卢氏家谱》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车骑将军卢珖随王潮、王审知(闽王)自河南入闽,因功封镇闽将军,居闽县(今福州)。公元945年,卢珖裔孙卢甲元迁居宝珠。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年,在卢祯贤(国子监监生,即太学生)倡议下,卢氏宗亲建造了“卢氏宗祠”,乾隆五十八年重修,2002年再次大修。卢氏宗祠中供奉入闽始祖卢珖以下历代元祖宗亲。至今已经二十代。卢氏宗祠殿前“学海清标”匾,是巡抚福建都察院中军参将兼管左营事李自芳为首倡建宝珠卢氏宗祠者——卢祯贤所书。“笃学清正”匾就是纪念为官勤谨清廉的卢家元的。
2016年宝珠村重修儒杆石,与此同时也重新整修宗祠。
儒杆石,这是古代科举取得功名者方可在宗祠或宅第之前立的旗杆石,用以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宝珠村自南宋末年卢济仁考上进士开始,至今出了二百多个进士举人,最高官职是明代尚书卢仲春。由于宝珠多出文职,故村人称之为“儒杆石”。
放眼望去,宗祠大门两旁,两只壮硕的雄狮威严镇守,驱邪镇宅,为卢氏子孙祈福护航。大门两旁的墙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捐款者,彰显着卢氏子孙对家族文化的敬畏与挚爱。随手摘录下几副卢氏宗祠里看到的楹联:“剑水家声远,范阳世泽长”“百代孝慈山仰泰,万年支派水流东”“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春露秋霜本支衍百世,萍繁藻洁俎豆祝千秋”……在字里行间深深感受着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卢氏家族文化。
一路上,亲家一再表示遗憾,说雾太大,无法欣赏梯田层层叠叠蜿蜒盘山的美景,无法目睹玉河潺湲流淌环抱宝珠的清澈,更欣赏不到碧荷满塘艳花点缀的盛况……但是目睹过斑驳墙壁围绕的古老院落,我仿佛触摸到宝珠最美的风景——深厚丰富的家族文化,这是宝珠璀璨夺目的底蕴与精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卢氏宗祠,感受到五湖四海卢氏子孙对祖宗对家族文化的敬重与呵护,我想,不管外界岁月如何变迁,这座深藏于远山的古老村落,定会如宝珠一般熠熠生辉。
回望掩映在浓雾中仙境一般的村庄,那一刻,我对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也为自己曾对宝珠村名产生的怀疑深感惭愧。
祝福宝珠,愿这颗“高山明珠”永远光彩夺目!
让您看如此枯燥的文字,很不好意思。
感谢姐姐用心编辑,让拙文得以提升。
姐姐辛苦了!
玉珠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这种古村的=家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风的文章质地醇厚,内涵丰富,开掘颇深,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