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曾经家住阿拉沟(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曾经家住阿拉沟(散文)


作者:千海江 童生,83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01发表时间:2020-10-20 23:24:28

【丹枫】曾经家住阿拉沟(散文) 这是一条沉睡了千百万年的荒凉山谷,有的只是偏僻和幽静。山谷的两侧,是连绵的,褐色的,干涸的,光秃的荒山。山峰凸立,呈褐色的山脊上没有草,没有树,没有生命,但在山谷间,有条常年流水不断的阿拉沟河。
   那是1991年的4月,我从部队上复员以后,便被分配到地处阿拉沟的新疆丰收电厂工作。
   丰收电厂坐落在阿拉沟稍偏东北方向。阿拉沟这条狭长的山沟走向非常奇特。在这里,每天看到的太阳总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坠落。
   这里距离乌鲁木齐市240公里,在当时来说是乌鲁木齐市最遥远,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地区。好多被分到这里工作的人都不愿意来,只要一听说到这里来就打“退堂鼓”。在丰收电厂,也有很多乌鲁木齐过来的人,但他们大都是乌鲁木齐电力系统的“待业青年”,在乌鲁木齐没有就业的办法,他们的父母们才通过关系将他们招了进来。
   此前,我到地处乌鲁木齐市建设路的新疆电力工业局人事处办完手续,准备到丰收电厂报到的时候,忍不住问人事处的同志怎么坐车?那意思是坐几路公共汽车?因为我想,既然是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想必是不会太远的,不料他竟然这样问我“你打算坐火车还是坐汽车!”我随口答“坐汽车!”我当时心里还这么惊疑:用得着坐火车吗?
   其实,在未到南山矿区之前,我早听说乌鲁木齐市有个南山矿区。但是,我曾想,这南山矿区会不会是在乌鲁木齐的南山牧场附近,那可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从老远就可以看到在那日光映照的雪山的背景下,那广阔的、碧绿发光的草原,那在和煦的微风中慢慢蠕动的羊群和牛群。
   但当我来的丰收电厂后来才发现,这里可绝不是我想象中的乌鲁木齐市“南山牧场”,它比“南山牧场”要远出几十倍而丝毫不带顶点的夸张。
   令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竟有如此的遥远,当我背着行李,从乌鲁木齐市团结路的“国防工办”院子里,坐上乌鲁木齐发往阿拉沟的班车时,心却跳的厉害,心里想着这阿拉沟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
   当班车过了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时,我心里还有些激动,但当班车过了乌鲁木齐的南山,新疆盐湖化工厂,乌鲁木齐县达坂城(现归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时,我的心就再也激动不起来了,心里禁不住感叹道:好乖乖!咋就这么远呀!其实,这还不算远,因为班车即使过了达坂城,这到阿拉沟的路程也只是才走了一半。
   班车从早上出发,一直走到中午,才来到距离阿拉沟还有将近90公里的托克逊县城,这里算是一站,车在这里停留几十分钟,谁想吃饭就吃饭,吃完饭继续赶路。
   车过了托克逊县城之后,便拐向西南方向的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笔直的公路。据说,这是通往阿拉沟的一条专线公路,除了此条路之外,别的一概不通。
   车又经过几个小时的飞奔,终于到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作“烽火台”的地方,车过了“烽火台”,这才进入了名副其实的让人感到有点神秘的“阿拉沟”。
   透过玻璃车窗,我所看到的是,在“阿拉沟”河床上的景象,到处是滚落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还有矮矮挤挤的土房、土墙、院落,河边用鹅卵石垒成的一小片一小片的菜地,间或能看到有几座楼房,那便是一些单位的办公楼,最高五层,这在那山沟里已算是高楼了,但这高楼也实属廖廖。
   车来到一个山坡上,我终于看到丰收电厂了,它是当时南山矿区条件最好的一家企业。
   丰收电厂坐落在阿拉沟河边,背靠着一座山。丰收电厂大门朝西的阿拉沟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过了桥,上了山坡,是一片平房,用现在的话来说叫“棚户区”,这便是丰收电厂的家属院。后来我才知道,这家属院分三处,坡下沿阿拉沟河两侧还有两处。我当时住得单身宿舍就在坡下沿阿拉沟河的东侧,门口有一个篮球场。虽是篮球场,平时却很少看见有人在这里打篮球。
   可以说,我当时的心境,已经凉到了极点,完全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理想飞得太高了,一旦落到现实的土地上,就觉得格外的沉重。”对于我来说就是把这里想象的很美好,但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失所望。当然,在我想象中的丰收电厂起码要比眼前的要好得多,但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进丰收电厂路边的山坡上,有三间平房,是个由丰收电厂开办的商店,几个厂里的职工家属是商店的营业员,平时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必需在这里买,因为这是丰收电厂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商店。
   距离这里七、八公里外的“烽火台”,当地人通常都叫它“沟口”的附近有几个商店,但没有车,上班又没有时间,只有到星期天才能到那里转一转。
   在当时,如果逢星期天能到“沟口”转一转,那是再乐意不过的事情了。为此,每逢星期天,作为条件比较好的丰收电厂还发两个班次的班车,方便职工买菜或采购其它生活用品,这在整条阿拉沟的其它企业是绝对有的。因为,那时沟里,除丰收电厂外的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厂,原配套“三线工程”企业,也就是军工企业,正在由“计划经济”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过度,生产效益滑坡,工人发工资都要靠贷款,是没有这个良好条件的。仅此,让丰收电厂的人很感自豪。
   在阿拉沟,人们只能满足买到一般的生活用品,稍微奢侈一点的生活用品就不行了。记得一次,我的眼镜腿断了,没有地方修,实在难受,但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我就硬是将它用绳子绑着,戴了一个多月,直捱到有时间到乌鲁木齐市,才解决了问题。
   后来我又知道,丰收电厂职工冬天所吃的菜,大都是厂劳动服务公司集中从乌鲁木齐市蔬菜批发市场批发,拉到阿拉沟去,再买给厂里职工。对于剩下的,没有卖掉的,不管好坏,统统供应给了我们这些单身职工的“单身食堂”吃。
   我现在才感觉到,那“单身食堂”,打给我们这些单身的菜的确是有点贵了。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上午下班后又累又饿,到“单身食堂”去打饭,你猜他们炒得是什么菜,凉拌白萝卜。打了一份儿,碗底刚好盖住,价格却并不便宜,每份儿两元钱。嫌贵?不愿意吃?自己找地方吃去!我们是一群单身呀!不在“单身食堂”吃,到哪里吃?
   要知道,我们这些单身,没有几个工资高的,都在100元左右。记得当年我刚从部队上下来,每月的工资是104元,比退役前在部队连队当文书时的“津贴费”多了50元。
   104元的工资,使我对生活丝毫不敢有顶点的“奢侈”。
   从部队上下来不久,我的身体可以用“精瘦”这两个字来形容。本身就不壮,这样下来,没几个月,体重就下降了5公斤。这在一些喜欢苗条的女孩子看来,可能还比较“自豪”,但对我来说就有点担心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没有好的身体,还能够干什么。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来乌鲁木齐时,姨妈特意让我带了一箱子方便面,算是我的日常生活补助,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吃得我是有气无力,吓的得不敢再吃了。
   记得到丰收电厂报到那天,当我下了班车之后,双手提着行李,双腿迈起步来竟是那样的沉重,这是我平生出门第一次由心里感到的步履艰难。
   在阿拉沟呆了仅5天,我就急不可待地返回到乌鲁木齐,找到舅舅,将丰收电厂的情况给他说了一下,因为这个单位是他给我联系的,所以有什么想法首先要征求他的意见。
   不料,当我将想法讲给他听时,他似乎有点生气:“才呆几天,你就想回来!这可能吗?你也没想一想,你目前的社会生活阅历底子有多薄?比你有能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你虽然在部队呆了几年,却没有一点技术!你还是在那里好好锻炼吧!对人要有礼貌,多向老师傅、老同志们请教学习,尽快学技术,多学技术。当然,那里正因为人少,才好混。人都不愿意呆的地方,恰恰是静下心来学习的好地方。想调回来?怎么没有可能?但不是现在!”
   虽然舅舅对我一顿训斥,但我却并没有生气的意思。仔细一想也是,我的确是没有技术,能够维持我生存的技术。
   第二天晚上,我便灰溜溜地乘坐乌鲁木齐直达库尔勒的火车,赶到地处天山深处阿拉沟河畔的新疆丰收电厂。我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不面对“现实”。
   说也奇怪,这里虽然距离乌鲁木齐240公里,却有个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人民政府,另外还有几家听起来似乎让人感觉到很有意思的企业名字:东风厂,星火厂,燎原厂,曙光厂,胜利厂,还有我们的丰收电厂。后来燎原厂,曙光厂合并为一厂,统称为燎原厂。所有的这些,都是阿拉沟的神秘之处。直到多少年以后,我看了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才感到里面的故事情节和阿拉沟人的生活有极度的相似。
   据说,东风、星火、燎原、曙光、胜利、丰收是几家配套的军工企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军品生产全部转为民用生产。为便于这里居民的社会管理,由国务院批准,这里便成立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人民政府,归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直属领导,连这里老百姓的户口也属于乌鲁木齐市户口,但这里却距离乌鲁木齐市240公里(这只是最近距离,如果到阿拉沟沟底的星火、燎原、曙光、胜利厂,或许要更远一点)。
   有些人因为长期在南山矿区生活、工作,有时一旦来到乌鲁木齐市,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真可谓“身为乌鲁木齐人,不识乌鲁木齐路”,这绝非危言耸听。
   由于地域环境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四厂”经济效益极度下滑,直到后来,各厂领导才不得不考虑搬迁的问题,但在搬迁问题上的确是举步维艰,历经磨难。
   经过多少年的折腾,搬是都搬出来了,但它们命运各不相同。燎原、星火厂远去了山东泰安,胜利厂据说被新疆十月拖拉机厂兼并(2006年9月的一天,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温泉东路社区工作郭满林的电话,他说在阿拉沟的胜利厂生活了20多年,他又向我介绍胜利厂2000年10月又被新疆康普发展有限公司兼并,胜利厂现在的家属院位于乌鲁木齐市仓房沟路87号)。东风厂砸锅卖铁搬迁到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小地窝堡,丰收电厂则和地处乌鲁木齐市东南郊的红雁池第二发电厂合并,不在“四厂”之列,前途命运还算不错。
   后来,在丰收电厂生活久了,我才慢慢知道了在阿拉沟里,丰收电厂以及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四厂”的起源。据说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初期,根据国防科工委“靠山、隐蔽、进洞”的“三线工程建设”号召,一批又一批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优越生活、工作条件的建设者们,打起背包,或徒步,或坐着“解放车”来到了这里。他们饿了啃干馍馍,渴了喝阿拉沟河水,硬是用双手把沟里边布的大石头一块块挪开,然后用滚木滚,用绳子拉,把一些笨重而不能再笨重的机器设备搬了进来。建立了东风、星火、燎原、曙光、胜利、丰收几家配套军工企业,肩负起了“三线工程建设”的历史使命。
   岁月流逝,首批建设着大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三、四十年,将青春和理想无私地献给了“三线工程建设”。企业由军品转为民品生产后,他们仍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工作在阿拉沟这条幽谷中。
   在新疆的建设史上,没有人记载过他们,报刊、电台没有报道过他们的创业事迹,因为他们所呆的地方是国防“三类”企业,对外绝对保密,致使他们和“阿拉沟兵工厂”多少年来都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他们终于和他们的企业一同从阿拉沟搬出来,也没有人将他们以及他们的企业上面那层神秘的面纱揭开。话又说过来,也没有几个人去提起它,因为他们是带着无奈和忧伤从阿拉沟搬出来的,是经过千辛万苦才搬出来的。
   丰收电厂和南山矿区的东风、星火、燎原、胜利“四厂”一样,大都是企业办社会,地处天山深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在这里,除了上班,业余生活,尤其是晚上的生活是单调而无聊的。虽然在丰收电厂的“职工之家”,有时周末或节假日也经常放个大音响,厂里的男女老幼们在这翩翩起舞,非常热闹,但我对此实在是不感兴趣。
   为了打发那不知多少个寂寞而无聊的时光,我便自学新闻写作,以充实自己。
   在未来阿拉沟之前,我了解最多的就是《乌鲁木齐晚报》,因此,唯对《乌鲁木齐晚报》情有独钟。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丰收电厂竟没有订阅一张《乌鲁木齐晚报》。听说离丰收电厂5公里之遥的南山矿区政府订有《乌鲁木齐晚报》,于是,一到星期天,我都会骑自行车,爬几个坡下几道坎,来到南山矿区武装部,找到在此值班的“老刘”师傅,翻看近期的《乌鲁木齐晚报》,“研究”《乌鲁木齐晚报》的栏目。
   当时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240公里的路程,通过邮政局发行的报纸要走几天才能到。因为平时上班,没有时间,只有等到星期天,我才有时间到南山矿区武装部,因此我看到的《乌鲁木齐晚报》再新也是3天以后的,但我已感到很是满足。
   此后,每到星期天,我就骑着自行车,满山谷跑,试图寻找一些新闻线索,写好后投寄给《乌鲁木齐晚报》,或到南山矿区武装部找值班的“老刘”师傅看《乌鲁木齐晚报》。山沟里的文化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有了《乌鲁木齐晚报》的陪伴,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了。可能是由于南山矿区很少有人给《乌鲁木齐晚报》写稿的原因,我采写的反映南山矿区人生活工作的稿子便零零落落地在《乌鲁木齐晚报》上出现,虽然不多,但是比起刚开始给《乌鲁木齐晚报》投稿时,见报率还是明显高多了。

共 88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回忆之作,令人难忘的岁月!作者从部队上复员以后,便被分配到地处偏僻的阿拉沟的新疆丰收电厂工作,一路的颠簸,让作者从最初的兴奋回到了无奈,首先是路途遥远,再者是条件简陋,让作者感叹理想太高,现实很残酷。作者从最初的不愿意上班,到如今踏踏实实的工作,不得不说是经过时间的打磨与历练,才成就了今天不一样的自己。往事如烟,但那些往事也会随着时间深深的萦绕于心久久难忘!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流畅,怀念往昔,美好难忘!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10-20 23:25:18
  一篇特别好的文章,可惜不是首发江山!为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