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重阳抒怀(散文)
一
我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重阳节”的,那一年是1965年10月3日周日,农历乙巳年九月初九,那是因为我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采桑子·重阳》,母亲为了让我能够顺利地背课文,还给我们做了粘糕,带着我们爬了老虎山。我至今记得识字不多的母亲和我们一起朗诵这篇诗词的情境。那诗词我至今还能背下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那时候,我与父母亲一起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我记得蒙古族邻居是不过重阳节的,我母亲给我们做了好吃的粘糕,还送给邻居一块最大的。母亲还为父亲准备了一杯菊花酒。那时候,我们家很穷,我怎么也不明白,母亲怎么像变戏法似得弄出那么多好吃的,但是,我明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她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对毛泽东的诗词印象深刻一些,记忆牢一些。其实那时候,我们对这首诗词并不了解,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就连最小的弟弟红石都背下来了。这就是我的一度重阳节吧,懵懂中度过了重阳节,靠死记硬背记住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而真正理解这首诗词还是我上大学以后。
二
1973年10月4日周四,农历癸丑年九月初九,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重阳节,这一次重阳节,我和中文系的老师及同学门去“登高赏菊”,我清楚地记得那位年轻老师风流倜傥的身姿,那是我在厦门读书时第一次和中文系的师生一起去“登高赏菊”。记得那位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他说:“毛主席的这首诗词说的是:人的一生很容易衰老的,不过就几十年的光景;而苍天却不老,千万年来重阳节都会如期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他还说:“毛泽东的这首词和古人悲秋的诗情截然不同,她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毛主席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我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当时是1929年,毛主席在党内受到排挤,而且身体还患重病,但是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身体担忧,也不为自己的名誉地位担心。而是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歌颂成熟俊美的秋天,由此我心中增加了许多尊敬之情,加深了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这是在我原本只会背诵毛主席诗词的基础上,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升华,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回来以后,我们还在一起温习了几首古人的诗词,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我们的心中十分敬佩毛泽东主席,而且受革命激情的影响,对王维的这首诗词很是看不惯。我的同学说:“你看看,你看看,这种请调多么低沉啊,和我们伟大领袖简直无法比,我们的毛泽东主席是人民领袖,他是四海为家的,以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为奋斗目标的,在他老人家的眼睛里,整个中国都是家乡,没有什么异乡异客的,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无人能比!”我们老师也说古人的重阳诗词都是悲秋的。只有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将秋天写的无比美丽。我听了他们的解释,对伟人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感觉他们讲得十分在理。
三
年轻的时候每次过重阳节都是在研究重阳节的诗词佳作,感觉重阳节不过是一个登高赏菊、赋诗作词的节日。经过多年的时光荏苒之后,猛然发现自己的双鬓都染上了风霜,人已经迈入“古稀之年”,这时候,再一次相遇重阳节的时候,才发现它是一个老人节,一下子便有了许多亲近感,啊,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啊!它不仅仅是赋诗作词,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
步入这个重阳节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街道边上多了一些标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扬我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这些标语说明了一件事情,我国的人口正在走向老龄化。我们这些50后、60后,正面临着人生的严重考验: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步入了老龄群体;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父母还需要我们照顾。于是不少人的家里面燃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战斗中,我们这些刚刚退休不久的老人就成了主力军。比如我们家里吧,婆婆90多岁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顾。我们这些子女都已经60岁以上了,每一个姊妹身体都不好,高血压、心脏病的我们,还需要照顾瘫痪的婆婆母亲。我们家姊妹六人,五个都有严重的心脏病,其中三个已经去世了,他们死在了老母亲的前面。剩下的三个人,一个带着心脏起搏器、一个经常住院治疗,只有一个身体还算健康。而母亲身高一米七,体重二百斤,翻一次身,都累的我们气喘吁吁。别说还要每天帮助母亲解大便、小便,喂饭,洗脸,擦拭身体等等,这一些活儿干下来。我们累得都要虚脱了。怎么办呢?只有送敬老院。
开始母亲还想不通,感觉送敬老院就意味着被儿女抛弃。我们做了许多思想工作,这期间,带着起搏器生存的二哥病情加重,还发生了中风住院。没有办法只得将老人送进敬老院。住进去了,我们的心仍然很牵挂,一周里总要去几次,弟兄们,姊妹们轮流去看望母亲;弟兄们姐妹们一起来负担母亲的养老费用,搞得我们身心俱疲,却也不敢发一句牢骚。这就是我们的重阳节;这个重阳节我们明白了许多责任、担当和无奈。明白了“孝顺”这个汉语词汇的分量!
就是在这样劳累和无奈的岁月里,我仍旧坚持文学创作,越是接近死亡,我就远感觉需要奋争,和时间争,和自己争,争取在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候,写出最新最美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我们是本世纪最壮美的老人!我们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变革,我们不能枉费了这一生!
看着母亲一天一天向着死亡走去,我们无能为力;想着我们这一代人也将踏着母亲的衰老而衰老。岁月不能为我们拾起满地的月光,就像我们无法阻止母亲的老去,我们也无法停留在60多岁,我们正在越过73和84的坎。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送走了92岁的母亲,我们姊妹欲哭无泪,互相泪眼相望,我们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只是为了掩盖这一事实,用了一点染发剂。于是,我们互相握住对方的手,说一句珍重。于是我们双手合十,在日月并阳的九九重阳节,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平安健康。也祝愿我们能够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不要给独生子女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以方明的诗句与老人们共勉吧:“我宁肯做一匹消耗殆尽的骆驼,倒毙在没有终点的途中。我甘愿是一匹竭力驰骋的奔马,失蹄于不可攀缘的先锋。让我生命的船在暴风降临的海面上沉浮吧,让我肺腑的歌在褒贬毁誉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