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舞】养鸡(散文)
二哥到城东租了块场地养鸡了。
九十年代的人们面临改革大潮都在尝试着各种机会,以图能在这波潮水中捞些金。
飞轮厂桥一直向东,沿着一条勉强可以骑自行车的小路骑上十多分钟,这里有一废弃的仓库,乡下空闲房屋的租金不贵,可大大节省养鸡的成本,远离市区,避免了污染排放、噪音等环保问题的麻烦,这么大的地方足可以养上几千只蛋鸡。二哥首先是找人,自己白天还得正常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些事。
在盐城郭猛镇农村务农的舅舅被二哥说动,带着舅母来大丰扎下根来承担起养鸡场。
据母亲说我还有一个舅舅,名字与蒋介石的大儿子同名,难怪我们每年清明烧纸的时候母亲都要准备几个纸包,让我在每个纸包上写上名字,其中一个纸包写上的名字叫“蒋经国”,后来才知道我还曾经有过一个大舅。
舅舅一家在盐城农村日子过得很艰难,生活条件并不好的母亲还会时常从日常开支中挤出些来帮助舅舅。小时候我曾在舅舅家呆过几个月,那时候交通不便,去盐城西乡一趟也不容易,因而与舅舅见面的次数很少,每次见到娘舅就会特别开心。二哥办起了养鸡场,舅舅和舅妈能来这里帮忙正是我们一家人求之不得的事,我们总算能与舅舅经常见面了。
这以后的时间中我们即使不是去鸡场帮工也是为了去见上舅舅一面。
鸡场开始运作了,第一步就是收拾鸡舍,扎鸡笼。这个工程很大,二哥运来半成品让我和几个姐姐帮他组装,我又从船厂请来几个工友,利用星期天扎了一整天,整个鸡舍已初具模样。但这一天的高强度劳动让铅丝在手上磨了一整天,每个人的手上都有好几个血泡,一歇下来就觉得钻心地痛。
鸡笼扎好了接着便是买回小鸡,运回饲料,后来觉得买现成的饲料划不来,就自己买回来磨饲料的机械进行加工。为了方便小鸡喝水,还专门安装了滴管,只要小鸡的嘴碰到滴管就能喝到水。想不到养鸡还确有不少学问要学。
养鸡看起来简单,其实方方面面也挺复杂的,一处照应不到就得出问题,二哥成天为鸡场操着心。小鸡很快开始生蛋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鸡子生了蛋喜爱用尖尖的嘴去琢鸡蛋,不少鸡蛋被它们琢破了,请教了有经验的养殖户才知道,鸡子长到生蛋的时候还得做一项工作,就是烫嘴,要把鸡嘴尖子用一专门的设备烫短,这项工作也是我们兄弟姐妹们一起来做。一开始对这操作不熟练,常常把鸡嘴烫多了,二哥笑着说:“光是把鸡嘴尖烫掉它是不感觉疼的,但你烫多了它就会有痛感了,把你们嘴烫一下试试。”
所有的业务知识都从零开始,舅舅舅母在农村多少也有些养鸡的经验,但身处这养了几千只鸡的大型养鸡场来说也只能是从头开始学起。毕竟是家里人,凡事都把它当自己的事来做,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去鸡场找些事来做。
自鸡场建成之后我们几乎没了休息天,就把鸡场当成家了,只要休息天那就是必去的地方,很多事都是由我们家人自己动手来做。每次往里一跑就觉得气味受不了,呆了时间长了也就感觉没那么强烈了。里面由几千只鸡所产生的鸡屑把鸡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落成了白灰,只要不及时打扫,碰到哪儿身上就是一层白色。里面的温度即使在冬天也很暖和,几千只鸡所产生的温度是很高的,穿着棉衣进去,到了里面就只能穿一两件内衣裤了。
有时我也会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来鸡场见识一下,尽量让她多接触些事物,带她进鸡场,努力培养成她去适应不同环境。
在后来的日子里,为防止外人来偷鸡蛋,二哥还特地养了两条狗来看家,都说狗是忠臣,很称职,也很快就与我们自家人相处得很熟了。再后来还养了几条猪,还有些鸭子,鸡场的四周的空地还种了些蔬菜,围墙边上还长了些爬藤类植物和一些瓜果,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过起了有模有样是农场生活。
养鸡养得最多时有七八千只鸡,几千只鸡生的蛋一天下来就有好几百斤,二哥在上班之余来得联系销售鸡蛋。再养一段时间就得更换一批小鸡,等小鸡养到一定程度就将老鸡卖掉,这样几个循环下来两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算算账并没有赚多少钱,人工工资、饲料、附属设施、鸡场租金等开支与收入折算起来赚到的已是很有限,加上那时候饲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显然养鸡也不是好时候,思前想后二哥决定收手。
这两年中有一样是必须保证的,那就是舅舅两个人的工资必须按时发,这是对长辈的诚信,即使鸡场亏本,也要兑现当初请他们过来时的承诺。舅舅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每年农忙的时候就在家里种田,农闲的时候就上无锡去拾荒货,哪一年不拾个五六万元啊。”这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我们都知道舅舅常去苏南拾荒,却不知他拾荒的收入比在这里养鸡的工资还要高,而且在我们这里他们还要多做好多事,毕竟是在帮自己的亲外甥,多做一点也是在帮自家的忙。而最初请舅舅过来的本意是出自于自家人的缘故,请家里人来帮忙比较放心,同时也是为舅舅着想,考虑到舅舅一家在乡下苦不到多少钱,晚辈搞个鸡场也想带着舅舅挣点辛苦钱。谁知舅舅的话却让我们家人都始料不及。
在时常去养鸡场的过程中我也历经了很多,从一开始进入鸡场无法适应的气味,经过一段时间终于能慢慢适应了。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样,总是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就如这几千只鸡聚集在一起的场所,没亲身去经历这其中的鸡臭,你是无法想象的,唯有让你亲自置身其中,让你无处躲藏、无从回避,时间一长倒反而让你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了,气味也会渐渐淡化,只要你不再刻意去想它,你甚至会完全忘记你是置身于这臭气熏天的鸡场里,这正应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成语。
鸡场内的灯是长明灯,24小时不熄,让鸡子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尽最大可能去为主人下蛋。鸡的眼睛全是红的,这些母鸡的一生没有见过公鸡,它这一生简单得只有吃、喝、生蛋,连睡觉都省下了。
九十年代的改革大潮促使很多人进行了尝试,那段时间做生意的人称之为“下海”,有人在海中如鱼得水,更多的人下海就呛了水,甚至有人为此沉入海底。沧了水并不可怕,毕竟经历过、尝试过。下海过程中让你总结到很多经验,悟到很多的东西,增进了知识、业务水平、市场的应变能力、天时、地利、人和,无不考验着下海的人,逆水行舟,挣扎沉浮,成就了一些人,考验着一些人,同样也带动了更多人的经济意识。
商海如鸡场,你满眼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好吃的蛋和鸡肉,只有亲身经历一番,你才能真正品尝其中的五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