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秋果(散文)
母亲头发花白了,那满是皱纹的脸上,还释放着当年那股锐气,双眼依然有神,似乎有一种刚强有力的感觉。她老人家在锅灶上,样样精通,不管是包子、韭饼、臊子面、还是面皮、搅团、蒸花卷,都打不住手,并且味道比厨师做得都好。隔壁两邻开玩笑说,你做的饭一流厨师都达不到。
现在七十有余的母亲,性格刚强,走路铿锵有力。
我出生在那个果实累累的秋天,我的家乡在扶风北乡周家垚,那里是祖祖辈辈住过的村庄,村外有一望无垠的土地,有老祖宗留下的小瓦房,有上往年人栽的百年大树,更令人惊叹的是出过几任大官。
祖宗几代生活在周家壵,父亲在那个艰苦困难的年代很荣幸地当了兵,在乡亲们的眼里,父亲吃上皇粮,当了一名人人羡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在家是个男娃,爷爷、奶奶、母亲疼爱有加,把我当成掌上明珠,特别是母亲,她一忙完就赶回来管我。
母亲是大家闺秀,娘家生活富俗,外公是大财东,几个舅舅也不同程度有工作和生意。
母亲年轻时是村上的文艺骨干,唱戏跳舞样样精通,正是她的艺术天赋,才吸引了当时己提干的父亲,从此他们走在了一起。
以后,父亲在部队干得很出色,逐年提拔,没多久,母亲就可以随军了,我也能够跟着母亲成了家属,但母亲没有跟父亲到部队,而是在家里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父亲看到母亲精心照顾祖父祖母,也没有勉强。
母亲照顾老人在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气,也成了文明家庭。记得有一次,那时我正上中学,爷爷可能一口饭吃的不好了,呕吐不止,那是个冬季,天上飘着雪花,母亲用架子车把爷爷拉到五六里路之外的卫生院,检查办完手续,都快十二点了,母亲又看护着把针挂完,天都亮了。
母亲十分孝顺,只要她在家,就不让奶奶上锅做饭。每次做饭,首先问爷爷、奶奶吃啥?她常变换着手法,给奶奶改善生活。
由于母亲锅灶干净,饭做得好。记得那年县上领导到周家壵检查工作,安排中午饭在周家垚。村上指示母亲,拿出她的看家本领,为县长做一顿臊子面。
那顿臊子面母亲做绝了,县长一口气吃了十多碗,连连夸母亲做得好,吃过饭,县长还专门去厨房看了母亲。
第二年春季县上开“三干会",县长还握着村书记的手,连连说周家垚那顿臊子面吃得好,还开玩笑说要把母亲调到县机关灶做饭。
山不转水转,光阴似箭,一个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勤奋肯干的母亲,被村上选送到县卫校学习,这一学又是两年,回来后母亲成了“赤脚医生”,不但看病,还负责接生。
那些年,计划生育还不太严,妇女坐月子生娃的多,周家垚村子大,有时母亲一天要接生三个孩子。
一次,半夜十二点了,天上还下着大雪,门外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一大家人,也惊醒了睡梦中的爷爷奶奶。母亲知道又是那家媳妇坐月子了,开门一看,是三里路以外的狗娃,母亲二话没说,忙背上早就准备好的“急救箱”走了。
母亲去一看,又是一个难产,当她回家又去取药时,脚下一滑,母亲跌倒了,脚弯扭伤了,跟母亲去的狗娃忙把母亲扶起来,后来母亲柱着拐去了狗娃家,终于安全接生了下来。后来,这娃长大后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了,还买了好多东西来看母亲。那些年,我屋子挂满了附近村民送来的锦旗,有的写“送子观音”,还有的写“妙手回春”。
母亲乐善好施,平易近人,往往把方便让给别人,她常对我姊妹三个教诲说:“吃亏是福,千万不能沾人家小便宜。”周家垚盛产红薯,母亲把自己家红薯挖了,又去帮人家,有时自家红薯窖存不满,她就叫那些贫困户,无劳力的人来存。
有一年二、三月,红薯销不出去,母亲联系了一个收红薯的,开了辆大卡车,母亲接待了,并给做了香喷喷的臊子面,经管免费给客户收了二万多斤红薯,但最后母亲一看乡亲们都急着卖自己的,到后来我家近两千斤红薯没有装上,这位司机急了,他不收其它人的,一定要装上母亲的红薯,最后母亲婉言谢绝,把其它农户的装走了。第二次卖,母亲一下少卖了五百多元。
周家垚红薯好,以后周家垚又种植辣椒,从此就成了扶风县种植辣角的大村。母亲又和乡亲们一起,每年种植几十亩,周家垚辣子出名了,母亲的辛勤付出,有目共睹。辣椒红了,出口到好几个国家,母亲也跟着红了。母亲参加了县上的表彰会,有人开玩笑地说母亲:“周家垚的成惠琴,真是毛辩子绑辣子,一下子轮红了。”
温柔的秋阳,洒在了那满满的果实上,格外地醒目好看,秋天的鲜花,也不亚于春天,那蜂蝶飞舞,秋花芳香,果实累累,那壮实像暖瓶一样的玉米棒、那反光膜上的苹果、那红红的酸枣、还有那石榴,是多么地令人向往,让人垂涎欲滴。我大学毕业,直至参加工作,现任县某局副局长。这就是秋果,和我一样,是秋季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