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伤感弥久不成悲(书评) ——绛心《生死等待》赏析
太阳从云缝里崩射出一线华光,并很快突破那片云层的遮挡,随后云就飘得远远的散了形。坐在初冬暖阳下阅读,我惊惋地读到了《生死等待》一文,大脑忽的一片空白,眼框不由得就有些湿润。我知道,抗美援朝老战士、红星十三场教导员同志已步入人生暮年,却不想他沧桑的英雄末路竟然这般意外,他不甘心的返老还童的出演如此令人心酸。
教导员家世贵胃,棋、琴、书、画颇有造诣,投身革命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俊朗潇洒一辈子,晚年因丧偶和病痛促之成了沉默的人,他无法曲终奏雅的沉默是“老来多健忘”的失语,还是“报答生平未展眉”的感情转化?也许,唯这默言,才让世人知晓教导员的心有多痛。我想,沉默应该是对这位老同志沧桑人生的最好注解。
《生死等待》写的相当感人。作者倾尽笔墨,从细枝末节处详细叙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眼睛总像被大太阳直射一般,迷蒙里透出呆滞,混浊的眼睛里没有了活力。从他几乎复制的表情和步调里,我读到一位老人的孤寂和心酸”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个人理解,作者的老父亲独在人世,经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满头苍苍白发,心也千疮百孔。他不停地思念亡妻,用失控的情绪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生死等待。可能,教导员认为虽然放弃此生很可惜,但是,生命的坚持对风烛残年的他自己根本就没太大的实际意义。悲从冥想中来,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一些伤,划于手心,自愈后便成了往事;一些人,身在红尘,心若枯槁,唯身边那一丝亲情的温暖,帮他抵御孤灯寒凉。说来年迈的教导员像是糊涂了,但保不准他却在内心道:孩子啊,别生气,要怪就怪我人这记忆太好,一直都忘不了过去的事情,我实在不想再陪着你们了,又累人又累心,还是让我这孤独的人去见你们的妈妈吧,她更需要我。于是,教导员执意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无所牵挂又任性的开始他的生死等待。宿命轮回中,时光渐次抽离,越来越薄的日历,一张又一张被光阴撕去,还有多少天数可供那些尚在的最可爱的人等待?
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其实只有几十页,在不断修改和誊抄的生命日志里,从青丝到白发,多少芳华灼灼,多少落英缤纷,残酷的从来不止是人性,还有光阴和时代之殇。它们纵横交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那永不夭折的命运之花,漫写葱茏,却又翠凋红落。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人。”本文作者是老革命的后代,也是革命的传承者,她先用敬仰之心体悟父辈曾经的一切,然后,再尽人力,听天命的去唤醒父亲沉迷的心性。如果可以替代,相信教导员会让女儿代言:曾经年轻过和永不再年轻的我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漫长的、遍布荆棘的道路。因为那是命根,是人生崇高信仰和沸腾热血锻造的最不一样的疼痛幸福。
《生死等待》是一篇情景交融又惹人泪目的佳作。它借作者自己父母一生的悲欢离合,讴歌老一辈的“蹉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真挚情怀,文笔练达凄美,读完感人肺腑,意犹未尽,有多少不忍念及的宛转亲情,都融入在这嗟叹人世无常的悲慨文字中,滞重的伤感深沉而无奈。将心比心,此情是任谁也挥之不去的遗憾和离愁,仿佛它刚从作者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我的心头。
《生死等待》带给人的纠结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因为,此前作者早已饱经生活的风霜雪雨,也更懂得真情的可贵。所以,在整篇文字中,她把炙热的浓情深深掩藏,用平淡清致的语气缓缓叙述。如此一来,反而更见父女情深。伤感弥久不成悲。我希望在教导员老人家寿终安然归去的那天,他的女儿没有空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世间最美的父女情莫过于适时的孝顺和恰到好处的顾及。教导员曾经的英姿华年已消逝,而今面目也不复当时,但有心的女儿总是勤勉的把父亲的生活点滴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字一句,真实还原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荒原月色2020年重阳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