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书:能团圆,才是最好的中秋(赏析)
云南曲靖本土作家朱华胜(山地)的微电影《中秋的守望》改编于他的剧本《团圆》,在2018年中秋节前夕上映,带出了一波一波的乡愁和无法完满的团圆之梦。
这部影片或许太沉重,虽然片子的时长只有十二分钟。
太沉重,并非因为主题的份量,而是因为它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厚度和社会意义。
两年前的中秋节,我先是读剧本,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读了几遍,当时山地的剧本《团圆》进入江山绝品审核阶段,我受命修改剧本的编者按,原想简单修改几句,却不想深陷在剧本的氛围中……还来不及沉淀思绪,便被卷入微电影的情境中。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微电影的表现形式,那种缓慢的渗透,有音乐的环绕,与之相符的场景,给人以心灵的胶着感。
影片将“守望”这两个字的内核无限放大,随即在一组组时远时近的镜头里,近乎残忍又不露声色地挖掘了当下社会里“中秋月圆,人隔两地,无法团聚”之凄苦与无奈。
片首,着一身蓝布衣的老汉哼着歌谣走来。
远方是山,山下是湖,湖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老汉用力将小船推向湖心,他仰头望向远方,眼睛里装着疑惑与不安,今年儿子会回来吗?
第二幕中,镜头转换,老汉已站在了桥上。
桥,有着很美的弧度。桥的沧桑实则与老汉是极为相似的,在这个小村子里,一座桥的欢喜与忧伤和站在桥上的那个人息息相关。桥在村口,老汉坐在桥墩上,朝向村口的那条小路,望眼欲穿。
月儿圆了一年又一年,思乡曲唱了一回又一回,老汉等了一次又一次……每次,他都是把失落埋在心里,把泪水和在酒里,对儿孙的思念却无人可诉。在炊烟升起的黄昏,在野花摇曳,青草遍野的村口,在月儿高挂的中秋夜,他等待着儿子一家三口回家与自己团圆,等着儿子媳妇喊自己一声“爹”,等着还没见过面的孙女喊一声“爷爷”。可每一次等到的都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笑语,别家的团圆。整整五年了,儿子还是没有回家。他在桥头望呀望,望不到心中想着的那个人。
很多年以前,他就如同将小船推向湖心那般,将他的儿子从山村推向城市。儿子长大了,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而劳苦了一生省吃俭用的老汉,妻子去世后,独自一人留守在山村,佳节近,盼儿,儿不归——这是我对片首出现的船以及老汉走到湖边将小船推向湖心的理解。
微电影之微,微在细节与情感,有些隐喻,需要读者和观众自己去揣摩,其实文学写作和电影拍摄是一样的——那就是留白,这部分的留白需要作者与读者、编剧导演与观众一起去填充、对接,并共同迎接完成的那一刻。
老汉一家的境况,是中国式家庭的典型事例,影片抓住了这个典型,对剧本的内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马克·夏加尔说:“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是的,时间的流动从来都不是均质的,影片中的那个清晨与傍晚,收纳的情感也截然不同——前者是带着点希望的愉悦,而后者却悄无声息地行进至失望。
当天色渐渐暗沉,老汉的身影变得那么孤独,他身后的桥也越来越孤独。老汉和桥一样,都是孤独的守望者,最终,他们只能孤独地走完这条无岸之河。
老汉的儿子在万家灯火的城市一隅。这个人物的出场时间很短,几乎是一晃而过,没有台词,只有几个连串的动作去表达人物内心的纠结——在手机联系人中找到“爸爸”的号码,按下“通话键”,随即又按下“结束键”——这是一个始终没有拨出去的电话。最后,他把手机放进裤兜里,望着不远处的灯光,还有中秋前夜那个缺失的月亮。城里的月光流泻在他空茫的世界,空洞的双眼,木讷的表情,各种情绪的交叠,无不透着团圆日失约于父亲的愧疚。
等不到儿子的老汉坐在自家门前捏起了泥人。中秋之夜,老汉做了四道菜,准备了四副碗筷,将捏好的泥人摆在桌上,他对着泥人絮叨着陈年旧事,倾诉着爱与思念。桌上的泥人似乎也懂得他的悲伤,他举起杯子喝酒,过完了这个凄清的中秋节。他趴在桌上,在一个短暂的梦境里,他梦见儿子携妻女回家了,他梦见孙女可爱的模样,他醒来才发现这只是一场梦罢了。这一幕是整部影片中最扎心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老人内心强烈的缺失感,锦衣玉食解决不了精神和内心的渴求,老了老了,最想要的还是有儿女的陪伴。
电影是一种去伪存真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去完成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梦。在剧本创作中,一个巧妙的细节,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泥人,是个值得称赞的创意。在片中老汉在中秋之夜对着泥人说话,是一个让人无语哽咽的画面,将无望的等待变得更为寂寥。
微电影《中秋的守望》整体基调是忧伤的,这种忧伤一直持续到尾声。老汉醉倒在妻子墓前,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凉?看过此片的观众都湿了眼眶。但由于编剧和导演一颗深根的慧心,他们一起造就了一位天使般的小女孩。女孩在这部只有十二分钟的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桥头,她笑意盈盈,将月饼放在老汉的手里,老汉望着手心里的月饼,五味杂陈。第二次是在老汉家门口,女孩带着爷爷的邀请,来请老汉去家里吃饭,她为老汉跳了一支舞。这一幕中,女孩的每一次旋转,舞到极处,融化了荧幕内外的人心,生命的热情和纯真,让世间的寒意猝不及防。在女孩的舞蹈中,老汉似乎看到了与女孩年龄相仿的孙女……这两个场景的注入,使原本伤感的影片增添了暖色,女孩的形象与世道人心形成朴素映照,如同一缕微光,照进老汉冰冷无比的心房。
微电影《中秋的守望》中,有丰盈的细节,用极为平稳的方式呈现出来。影片的质地很是通透,场景,音乐,对白与原剧本的主旨极其贴合,那一种关乎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最惜月圆人不圆”的惆怅在一幕幕的场景有了细致入微的呈现。
读剧本,观影片,个人感觉有三处还可以再提升:
一是老汉这个人物还不够老,沧桑感不够。主要问题出在演员的甄选。扮演老汉的王非老师声形俱佳,但请他出演一位山村里的老汉,无论是体态,身形、声音都无法和一位普通的山村老汉相提并论,特别是片首出现的老汉模样。
二是儿子孙女这两个人物的戏份少了点,特别是孙女,可以加点进去,可能效果会更好。
三是微电影的片名用《中秋的守望》稍逊,个人感觉还是《团圆》更为妥帖,符合剧本的主旨和微电影的情境。
无论是剧本《团圆》还是微电影《中秋的守望》,总体上我还是很喜欢的。多年来,本剧作者朱华胜怀揣着对文学的真诚与热爱,以一颗悲悯之心书写生活,并将视线投向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此剧便是如此,对社会对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也有一定的教化意义。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朴素的,在意的,却经常以“忙”为托词而忽略了父母内心的渴望。
微电影《中秋的守望》自2018年中秋上映至今已有两年,在爱奇艺,腾讯等各大视频网站播出,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曲靖文学原创平台更是组织了一次影评活动,探讨剧本及影片的意义所在。这两年里,相信会有不少观众如我一般去反复观看,那是因为,我们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心里有个地方永远属于父母双亲,只因迫于生计,无法做到常回家看看……
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能团圆,才是最好的中秋。万家灯火中,总有一个人,翘首以盼,等着我们回家,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说上几句话,那个人是我们的父亲,是我们的母亲。
附:江山文学公众号:朱华胜(山地)微电影《中秋的守望》、剧本《团圆》
https://mp.weixin.qq.com/s/ZszrzGD3hjH8z6rJdM7ZVA

复制这个链接,鼠标右键点击“转到……”就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