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闲话西湖(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闲话西湖(散文)


作者:秋波明送 布衣,343.4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9发表时间:2020-11-05 16:40:23
摘要:不知西湖民间故事,等于未游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体轮廓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总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
   西湖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景点人文色彩浓厚,传说颇多,故事精彩。这里还有许多少有人知的民间故事,如孤山不孤,断桥不断,白堤不白,保俶塔等。
   孤山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原在湖中没有陆路与之连接,因此叫孤山。后因白堤与孤山连接,孤山就不孤了。
   还有孤山前面的断桥,在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也有人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之为白堤。”
   上面说的是正史,有据可查。
   除正史之外还有民间传说,因为这些故事少有人知,为了增加旅游色彩,我就把西湖的民间传说说给和我一起来杭州西湖旅游的朋友听。
  
   从前,杭州南山脚上住着宋家父女,父亲勤劳善良,以捕鱼和农耕为生,家底殷实,温饱无忧。女儿宋春之从小天资聪慧,知书达理,学识广泛,被当地人称之为才女。父女俩在西子湖畔过着平静清淡却也充实的生活。日复一日,女儿渐渐长大,到了待嫁年龄,父亲也开始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了。
   春节刚过,杭州西湖迎来了元宵花灯节。杭州素有天堂之美誉,本已繁华之至,又逢元宵佳节,车来人往更加热闹。元宵节前天降鹅毛大雪,青山洁白一片,亭台楼榭也银装素裹,街巷边缘拐角还有积雪。街道两旁张灯结彩,各个店铺新装迎客,到了夜晚,银烛星光灿烂,如同自昼。
   这日千家万户开门不夜,男女老少,全都出来走花街逛灯市。就是平日足不出户的贵阁千金,也破例上街观灯走桥,凑个热闹。引得那风流少年,纨绔子弟,翩翩而至,年年生出不少风流佳话。春之姑娘和爸爸一起跟着人流看热闹,爸爸为了让女儿长长见识壮壮胆,有意和女儿保持一定距离。春之平时做家务读诗书足不出户,元宵是她最开心的日子,看什么都新鲜都好奇。一路上变把戏的,耍猴子的,卖膏药的,做糖人的……许许多多。人们左右观光,不时驻足观看,很少注意脚下的路是否平坦,春之菇娘更是迷恋,眼光扫视左右艺人,脚步自然前行,一不小心踩在一块柑皮上,滑了一脚,在摔倒的瞬间,旁边一个少年本能地伸手接住了她,两人在惊慌之中无意间看了对方一眼,又迅速移开。少年有点心慌,把春之扶正后腼腆地离开,消失在人流中。
   天黑时分,春之菇娘远远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英俊少年向她走来,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像大海一样深邃。就是他,就是下午她差点摔倒时是他接住她。春之有点激动,也有点慌乱,她不知所措地低下头想避开少年犀利的目光,心里却又有不舍,抬起头恰好又与那少年的眼神交会,瞬间一股电流传遍全身,顿时心跳加速,脸颊绯红。少年走近她时,朝她微微一笑,慢慢地从她的身旁走过。春之姑娘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少年渐行渐远的背影,直至淹没在人流中。
   这一切都被她爸爸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宋老伯知道女儿长大了,该找个婆家了。于是悄悄地跟着那少年至一个灯火阑珊的地方叫住了那少年,少年觉得有人叫他,回头看看是一位憨厚的老者,就停住脚步。宋老伯走到他跟前,问他是哪里人,少年很爽快,说自己是余杭乔司人,父亲经商,在家排行老二。老伯心中窃喜,因为余杭乔司有宋老伯的亲戚,他可择日去打听。
   回到家中,宋老伯见女儿默默无语,干活走神,还时不时发呆。宋老伯当然知道是因为什么了,故意问女儿:“春之,今天什么事不高兴,这样郁郁寡欢?”
   “没,没有。不是和平时一样吗?”春之被父亲一问,心里又慌张了,连忙辩解。
   “春之啊,你已经长大了,也该给你物色个人家了。”
   “不不,我还小,爸爸干活那么辛苦,我还要烧饭给爸爸吃,不想离开爸爸。”春之越发紧张了。
   宋老伯故意说了附近几户人家的儿郎,试探女儿,女儿都摇头。
   “那你有没有看上谁?”宋老伯明知故问。
   “没有没有,我天天在家洗衣做饭,吟诗作画能看上谁?”
   “真的没有?”宋老伯面带笑容,语气关怀。
   “是……没有。”春之知道这人堆里看见一个喜欢的人,又能怎样?不知道他住哪里,家境如何,是否已经婚配。
   第二天,宋老伯起早去余杭乔司探亲,打听哪位少年。由于乔司地方不大,根据宋老伯描述的身高、相貌、体型,马上就知道他是郭家的公子郭征宇,而且他还没说过媒。宋老伯很高兴,就托亲戚去说媒。那个年代一般都是男方托人到女方说媒,现在是女方主动上门说媒,郭家长辈自然热情有加,立马把郭征宇叫到堂前,和他说有人给他说媒。郭征宇支支吾吾地说:“我还年轻没有想过,不知是那家的姑娘,我还没有成家的打算。”
   “就是你昨天看到的哪位姑娘。”亲戚像媒婆一样开门见山。
   “哪位?”少年心有灵犀,暗喜。
   “你盯人家看的哪位,后来跟上你问你是哪里人的那个人就是那姑娘的父亲。”亲戚这样一说,少年更加明白是谁了,羞答答地对来者说:“我觉得那姑娘不错,你问我父母,他们同意我就同意。”
   事情一切顺利,宋老伯立即回家将今天去余杭之事告诉女儿,女儿知道父亲去余杭是为她说媒,而且是昨天一见钟情的那个白马王子,暗自欣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双方父母决定为他俩订婚时,传来北方战乱,中原吃紧的消息,郭家长子被抽了壮丁。由于郭家长子已有妻室,且妻子有孕在身。郭老召集全家商量,决定由老二代为出征,三天后成行。郭家上下哭成一团,简直是天塌地陷,飞来横祸。还是郭征宇比较冷静,他和父母说,征战是非去不可了,宋家这门亲事要退掉。郭家父母觉得儿子说的极是,就叫来宋家亲戚,要他们去回掉那门亲事。宋家亲戚思量再三,觉得还是由征宇去说明缘由比较好。
   征宇水陆兼程,中午时分就到了宋家,宋家父女喜出望外。连忙烧水泡茶,即刻差人去买菜。但少年脸色凝重,拦住宋父说:“伯父等等,听我说明来意好吗?”
   “说吧。”宋父觉得有点意外。
   “我今天是来和你们说,婚订不了了。”征宇低着头,很吃力地说出这几个字。
   “为什么?”几乎是父女同时发声。
   征宇把自己要顶替哥哥充壮丁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宋父沉默不语,他想怎么会这样啊?然而,他女儿春之就不一样了,她掷地有声地对着征宇说:“我非你不嫁,生生死死做你的人。你去吧,我等你凯旋回来。”
   征宇感动,宋父流泪,不过古来征战几人回?
   春之向父亲要了钱,说要带征宇去湖上楼(现在叫楼外楼)吃叫化鸡,希望征宇像乞丐一样富有生命力,能活着回来。
   征宇和春之在楼外楼吃过中饭,也喝了几杯绍兴花雕酒,看看时间还早,就到孤山一处相思石上坐下,春之饱含深情地对征宇说:“不管你何时回来,每年的今天我会在这里等你,每年的除夕之夜我也会在这里翘首企盼你归来。”
   “你等着,我一定活着回来。”征宇感动的泪流满面。
   春之当即写下一首《长相思》赠征宇:
   南水流,北水流,
   流到西湖长聚首,孤山有离愁。
   思悠悠,恨悠悠,
   待到相见方始休,守候放鹤楼(亭)。
   征宇拿着春之的《长相思》对天发誓,一定活着回来。春之脉脉含情,千叮咛万嘱咐郭征宇上前线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一定要平安回来。临别时,春之主动与征宇拥抱并在他耳边说:“就是天老地荒我也等着你,你一定要早点回来娶我。”
   第三天,征宇踏上了北上抗战的征程,郭征宇的嫂子感动之余,无以报答叔叔代夫出征的恩情,花重金在宝石山建了保俶塔保佑叔子平安归来。
   春之每年的这一天都在孤山等候,每年的除夕之夜都在孤山眺望。一年一年过去了,北方的战乱也平息了,周边和他一起出征的人活着的也陆陆续续回来了,唯独不见征宇回来。春之的爸爸也多次去郭家打探消息,结果是郭家也和他们父女一样望眼欲穿。春之的爸爸看着自己的女儿一天比一天忧郁,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老成,不无感慨地对女儿说:“我已是风烛残年照顾不了你了,你还是不要再等了,随便找个人家嫁了吧。你出嫁了,我也可以放下心,就是走心里也踏实。”
   “爸,他会回来的,我们约好的,一定会回来的。”
   宋老伯在女儿三十五岁那年撒手人寰。
   春之依然痴心不改,还是年复一年地等待、年复一年地梦想郭征宇凯旋归来,抬着大轿来迎娶她。
   这一等一盼,等盼了三十二年,在她五十岁那年的除夕,特别的冷,她孤苦伶仃,孤立无助,觉得等待无望,没有了信念,体力不支,冻死在孤山上。
   春之死后,天地同悲,当即大雪铺天盖地,不一会儿就覆盖了大堤,因此成了“白堤”。
   某一天,大堤还有积雪覆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步履踉跄地从堤上往孤山走来,上了堤上那座桥时,桥突然断了,成了断桥。老者掉落水中,水很浅,他没有挣扎,死在断桥下。有路人问死者是谁?收尸的人说从他身上带的几百封没有寄出的书信和宋春之写给他的《长相思》看,他是郭征宇,现住在嘉兴。
   这个故事成了民间传说:断桥不断,负情桥也断;孤山不孤,人死山也孤;白堤不白,天悲堤也白。
   后来人们重建了这座桥,取名断桥,但不会再断了。
  
   说的平常,听的伤感,随行的三个中年妇女泪流满面。
   虞老师给我使了个眼色,我就不说了。
   但其中一个女士擦了擦眼问:“还有接下去的情节吗?”
   “有,但你们不许哭。”
   “不哭,你接着说。”她们三人同时拿纸巾擦眼泪。
   “那我接着说了,郭征宇死后,他的家人把他葬在保俶塔下,每年清明节前郭征宇的嫂子依然会来扫塔。后来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县令,带着几个随从登宝石山,看到保俶塔,突然想起了什么,就叫随从拿笔墨来。随从拿来笔墨后,在旁边碾墨侍候,县令拿起笔蘸上墨水在塔上题了一首打油诗:
   保叔何以不保夫,叔情反比夫情多。
   虽有西湖澄清水,难洗心头一点污。
   随行人员连声叫好,县令摇摆着身子,走着方步,得意忘形地下了山。
   第二年清明节,嫂子来到宝石山扫塔,不经意间看到塔上的题诗,心中很是不快,也叫家奴拿笔墨来,在打油诗旁边回诗一首:
   叔叔替夫去从军,无恩可报筑浮图。
   清官难审家间事,墨笔休涂白玉污。
   后人说起这个故事,无不佩服嫂子的文采。”
   “只是宋春之太凄凉了。”虞老师插了一句。
   我接着说:“往后过了若干年,宋氏家族为了纪念宋春之对爱情的忠贞,提议给她立牌坊,宋氏家族的族长说:‘立牌坊太小气了,给她建一座城吧!’后来杭州就有了‘宋城’。”

共 44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闲话西湖》,用离奇曲折、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描述了游人们若不知西湖民间故事,等于未游西湖。浙江杭州素有天堂之美誉,自古早已繁华之极,而西湖更是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景点人文色彩浓厚,传说颇多,有着许多精彩美妙的故事,有的有据可查,有的只是民间传说。本文重点讲述了杭州才女宋春之为了忠贞的爱情,耐守寒窗三十二年,苦等出外从军征战的未婚夫,最后觉得等待无望,没有了信念,在五十岁那年的除夕,冻死在了孤山上。而她等待的心上人郭征宇,却住在嘉兴,就在她死后的第三天也死在了西湖的断桥下,收尸的人说从他身上看到了几百封没有寄出的书信和宋春之写给他的《长相思》。由此给西湖留下了“断桥不断,负情桥也断;孤山不孤,人死山也孤;白堤不白,天悲堤也白”的经典名言。若干年后,宋氏家族后人为了纪念宋春之对爱情的忠贞,就在杭州给她建了一座城,那就是名传天下的“宋城”。这篇散文情感凝重,语言优美,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如泣如诉,如赞如颂,凄美的爱情感天动地。一份悲悯,几多爱恨,哪怕时间相隔千年,留给后人的故事传说,仍然深深地触动着西湖游客们的灵魂。情和景、人和物有机地结合,诗一般的文笔,有美景之描述,有神奇之传闻,有风土及人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和遐想空间,品读起来让人思绪万千,唏嘘不已。问候作者!热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05 16:41:16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0-11-06 09:23:12
  谢谢安平君。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05 16:43:41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老师写作快乐,万事如意。美作不断,继续绽放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回复2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0-11-06 09:24:03
  谢谢安平君的祝福。
3 楼        文友:乡音        2020-11-08 18:54:12
  杭州,一个人文氤氲的地方,有无数故事传说,在灵隐寺里、在岳王庙里、在飞来峰上、在西子湖畔......藏在文人墨客的诗文里,躲在街巷民众的谈笑中,走在云霞飘渺的时空中。或曲折离奇,或动人心弦,或悲喜交加,或凛然正气,如此种种,滋润着祖祖辈辈的心灵。
回复3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0-11-08 22:51:00
  文化底蕴确实深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