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千八百封“退稿信”(随笔)
近来总是翻阅自己下楼里的藏书和资料。除了诸多报纸刊物,自己的编著和参编的书籍外,竟然在一个角落的最底层发现了一包“退稿信”。惊讶之余,我细细数数,竟然有一千八百零三封。都是我20世纪从1975年到2005年三十年之间的各类报刊给我的退稿单。
早在1966年夏季,我还是学生时就向当地的《恩施日报》投稿,写了一首新诗,竟然刊登了,于是就认为投稿很有乐趣。就不时地写些零星稿件当做玩耍。后来当兵了,先是连队的通讯员,后来到师部与《大众日报》记者一起采写军民团结的稿件,先后在《前卫报》《徐海报》《大众日报》《临沂市广播电台》发表消息和通讯。觉得给报社写稿是很有意义和作为的事,于是就产生了爱好。1973年3月退伍回乡务农,也没有忘记写作一些小文。1975年我已经是两年教龄的民办教师了,领导要求我写些稿件向县里广播站和地方报纸投稿,还聘任我当业余通讯员,做些对外宣传工作。于是我就在教学之余把写稿当做一项工作做起来,坚持在油灯下“爬格子”。写一些好人好事,当地中心工作和教学体会,民众呼声之类的稿件,得到连连发表,每篇还有二角三角的稿费,这些把我的写稿兴趣更加提高起来。
随着我转正成为国家正式教师,县教育局和乡镇都聘请我当业余通讯员,我的心也更加大起来,把投稿范围不断扩大,写作也更加勤奋起来。先后向《恩施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家长报》《德育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吧报》《学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法院报》《农民日报》《文汇报》《湖北教育》《人民教育》《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初中生学习指导》《中学生写作指导》《作文成功之路》《课堂内外》,《作文周刊》《小天使报》《学作文报》《今古传奇》《古今故事》《恩施晚报》《江汉早报》《楚天都市报》等大小四五十家报刊投稿。我写作勤奋,天天都有三五封稿件从邮局发出,也每天都有报刊的发文样刊和稿费单收回。苦乐具来,我乐此不疲。由于我文化基础不厚,写作技巧不高,加上对外界的事物了解少,对投稿的报刊的要求也很不明确,大多是误打误撞,发表的只是偶然对路,退稿信也是几乎接连不断。接到退稿信我也看后放起来,作为研究运用,没有随手扔掉。
一般作者是最不愿看“退稿信”的。可是我不,我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刊物的编辑很有诚信,对工作很务实,能够把作者写得稿件加上几句批语退回,这一点就很值得赞赏。虽然白白熬夜,但是毕竟有了交流。我从退稿信中了解到刊物的风格和要求,琢磨编辑的意图,改进自己的写稿,争取下次投稿对路,争取采用。因为我处于偏僻的山沟里,自己很需要学习,退稿信也就是我学习的动力,就像我的考试没有及格一样,要争取早日写出好的稿件。就是那几乎源源不断地退稿信促进了我的加强学习,也逼迫我去好好的选材立意,写出好的文章来打动编辑。这样我的投稿命中率就不断高起来,文章从小报到大报,从小刊登上了大刊。2000年后,我的退稿信就几乎没有了。
读退稿信也是学习,有时也是极大地鼓励。80年代初,我不知天高地厚,大胆向《今古传奇》刊物投去数万字小说。一月后得到退稿信。编辑写的话很是合理,很是打动我心,退稿信说:“你一个农村小学老师,能够坚持写出长篇寄来,我们被你的精神感动,小说立意选材富有生活,人物形象也很生动,只是情节不曲折,不能抓住人心,描写也缺乏精细,艺术性还要强一些就好,请你修改后在投来。”我觉得这位编辑就是老师,他提醒了文章的不足,启发指引了我的努力方向,因此我就按照编辑地指点做了大量的修改,也锻炼了我写小说的基本功。我向学生学习的报刊投稿,开始也是退稿信不断,编辑说:“你的来稿结合了校园生活,但是在指导性上还很不足,只要加强了这一点,你的文章很有前途。”我就按照编辑的意图,在写文时注意对学生的指导性。果然我投去的稿件很快就采用了。编辑不断地联系我,安排我的专版。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十几年中,我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武汉、湖南、成都、重庆等多家报刊的编辑都很友好,他们编辑、修改、采用我的稿是激励我,退稿也是鞭策我,总之这些好的编辑都成了我写作的好老师。
一千八百多封“退稿信”,叠起来足有二百多厘米高。我凝视着这些退稿信,我感动了。我是为自己感动,感动自己的坚持到底的信念,感动自己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感动自己百折不挠地进取精神。几十年我不怕简陋卑微,不怕自己文化低,环境条件差,就是天天坚持写,带着汗水写,顶着风雨写,你采用我的稿件我也写,你不采用我也写来投给你,编辑总是有良心的,我们的写作精神就是会感动上帝。历经二十多年的磨炼,我的稿件不断登上了《湖北教育》《湖北教育报》《中学语文》《作文成功之路》《作文评点报》《教育文摘》等大刊,成为多家语文刊物地特约作者,报社的特约记者。吉林的一家报社还想把我调到他们那里去做编辑。我出于对家境地限制,婉言谢绝了。
从这一千八百封退稿信里,我也看清了编辑们的道德和人品。编辑也是形形色色,高低不一。有的把作者当做他刊物的上帝,感到作者写作很辛苦,就真心帮助作者发表文章。有一位编辑看到我的稿件不适合他编辑的刊物,就主动推荐到另一家刊物发表,帮我与新的刊物建立友好关系,这样的编辑就是“伯乐”,我真佩服。有的编辑把作者当知己,不仅编发我的文章,还给我推荐适合我投稿的刊物,这样的编辑也真是很高尚的坦荡无私的。当然有的刊物编辑就心怀不良,他与作者做交易,要作者给他什么他就发表稿件。有个刊物编辑在退稿信里说:“你的稿件很精悍,很有特色,达到发表要求,你看可不可以给我寄点你当地的土特产来。”有个刊物编辑说:“你可以做我刊的特约撰稿人,但是你要交三百元报名费。”还有几个杂志的编辑更有手段,他在退稿信里说:“你的大作达到发表标志,但是版面紧张,发在‘增刊’,你自己包销五百册,或者按定价交款我们付印。”我对这些退稿信也是反复的看看,揣摩一阵后立即做出取舍,断然不会给它投稿了。
天下还是好人多。我从退稿信里学习了几多,得到了几多,也看清了几多。2002年,我在县里组织的通讯员培训会议上做经验发言,我的发言标题就是:我从退稿信上站起来。我的体会得到与会者赞赏。2012年后,许多报刊有了团队,业余通讯员被排挤出市场,我们就很少有投稿机会了。我们网络投稿一般也没有退稿的信寄回来。倘若我的投稿有退回的信,我还是要继续保存。因为“退稿信”对于我们业余作者来说,是有着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