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红帆船(散文)
一架红木帆船在我的书房陈列了十几年了,那是07年春节我在北海度假时买的。头天,逛街时在一小店里看见了,喜欢,却对昂贵的价格犹豫了。第二天上午朋友送我离开北海,出了城,心有所系,又折返回来,买了这只红帆。想想,恍若昨天的事,却是十三年前了。
我老了,它也老了。十月搬家,舍不得这架旧物,便收揽起来移入新的居室。
雕栏犹在,朱颜未改。只是,时间久了,绳索已经腐朽,三桅帆叶脱落了下来,帆船如同瘫痪了的兽,塌卧在了书房的一角。忙了一个月,当房间的一切收拾就绪,我想起了红帆船。拂去浮尘,网购了一团浅咖色的细绳,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步步摸索,一点点勾勒,依照旧式的构架穿缀了起来,掌灯的时候,终于,扬帆了。我把它重新摆在了卧室的飘窗上,它沉默着,静静等待着……隔着柔曼的白纱窗帘。
这并不只是一件工艺品或一处饰家的摆设,我以为,它是活的生命。它,在大海里,鼓起风帆,破浪远航。这一刻,我似乎在和它同行,迎着大海的日出,海平面的上空,霞光四射,海面上跳跃着鳞鳞的金光,白色的海鸥鸣叫着掠过身旁,海风扑打着我的衣襟,啪啪作响……
人老了常恋惜旧物,不舍。恋物,不是病。有人说过,恋物只是一种自怜。因为它曾是你的过去,沉淀着岁月的光和影,比如,这只陈旧了的红帆,衬托它的是海。“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目睹我的红帆船,它总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朝海那边望去,这才发现他现在有多孤独,但他能看见深蓝色的海水中有几道光柱,钓索在前方伸延而去,平静的海面上波澜微微起伏,这时天上的云朵被信风吹得堆积起来,他朝前方望去,看见有群野鸭在水上四散飞着,忽而聚在一起,忽而又散开,他知道在海上人并不孤单。”人,是要有所寄托的,他的勇气他的追求,包括他的爱。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寄情和思远,人,是唯一和自然对话的存在。男人有着生就的流浪心理和冒险的勇气。胸中有着大海和远方,还有诗意。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我喜欢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围城》开篇描写大海的这一段文字。他写的很美。
游子归来,远望归航的灯塔,又是另一番温暖。却是,枕着海浪入眠,温暖的灯光羁绊不住一个男人远航的梦。
大海常能给人一种神奇的诱惑,和赐予人一种的强悍的力量。
我不知道留在洞穴崖壁上的远古先民刻画的野牛麋鹿,生动的图画,简单的线条赭红的涂色,意味着什么?我却知道,中国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信仰。君子佩玉,因为君子温润如玉。道法自然,物即是我,我即是物,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隔阂。比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他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米芾拜石,苏轼崇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也?乃人格的寄托。
爱好,是一个人的阅历的塑造和文化的积淀,也是他在爱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那句叹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自面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敬亭山,李白看到了自己内心深深的孤独和寂寞。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
然而,我对大海另有自己的感受。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卷起千堆雪。时而平静了下来,映着月光,荡漾出墨蓝色温柔的浪漫来。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居大陆北方的人来说,南方的大海很遥远,很神秘。少年时曾向往过航海,那只是幼时的憧憬,童话书看多了,觉得那样很传奇。却是,一生中,我走过南海北海和地中海,也在台湾南部眺望过浩瀚无垠的深蓝色的太平洋。我曾写过诸多的关于大海的散文。南海的椰林,北海的银滩,地中海沿岸城市彩色建筑的风情,亚得里亚海的明珠威尼斯水城的尖舟“贡多拉”……关于这些经历的留存,除了那些文字就是这架红木的帆船了。
因为我向往大海,我便爱我的红帆船,看着窗前的红帆船,我能听到大海的呼唤。这种呼唤总能唤醒我的记忆。
2020。11。15。于西安浐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