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红土瓦房(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红土瓦房(散文)


作者:哲理 布衣,25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85发表时间:2020-11-14 22:44:56

一九六五年,我随母亲来到一个边远的海边渔村,合浦西场镇天主坑村民丰小学。一走进村庄,一排排、一座座低矮的红土瓦房把我吓住了。它像一个百岁老人,经历人间无尽的沧桑,脸上千沟万壑,凝重而又庄严,深邃而又好道。我连忙躲到妈妈的背后,不敢往前半步。那时,乡村的办学条件很差,学校分给妈妈的半间瓦房,低矮潮湿,黑色的瓦顶支离破碎,昏昏暗暗,采光很差;红土墙千疮百孔,经历风雨的侵蚀,斑斑驳驳,沟壑丛生,感觉摇摇欲坠。
   从县城来到乡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可怕的景象。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好是傍晚,一个没有经历世面的幼童,被这种阵势吓到了,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怎么也不肯放手,就怕这房屋随时会塌下来。当晚,恐惧和害怕占满了我的脑海,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睡着,睁眼紧盯着黑色的瓦顶不敢离开,一直闹着让妈妈把我送回城里。没想到,红土瓦房给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这样惨不忍睹!
   在这乡村里,不管是学校还是农夫家园,不管你富裕还是贫穷,家家户户都是这低矮的红土瓦房。海边村镇,台风常年侵袭,墙面和瓦顶很容易残破,为躲避飓风,房子都建得低矮。古老的红土瓦房,屋檐两边的墙体也只有一米多两米高,屋顶较尖;遇到台风和暴雨,能快速排除屋顶的雨水;窗子少,又小又高,建在房子尖顶下方半米处,一个圆形百叶窗,起到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屋内大部分采光,通过瓦顶上品字形结构、星星点点的几个玻璃瓦获得。听老人说,窗子做得又高又小,还有一个功能:防贼防盗。解放前,这里海盗和小偷特别多,经常来犯,这样的建筑设计,哪怕强盗半夜三更来袭,也可以安心入睡。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对着红土瓦房就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不用红土烧砖来建房子,而直接用红土冲墙建房呢?这样的房子能经得起风雨的侵蚀吗?不怕水淹吗?不会倒塌吗?这些问题,时不时在脑海里翻转,产生种种不惑和疑虑。住下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自己慢慢思考和生活的体验,这些问题都一一被我找到。
   红土瓦房冬暖夏凉。北部湾区域属于亚热带地区,一年其实就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冬季只有两三个月,时间很短,剩下大部分时间就是夏季,潮湿酷热的天气相当漫长。生活在红土瓦房里,红土墙能自然吸收大地的水气,不断向房间内释放清凉的水分子,使空气清爽凉快,是一台天然的空调。红土墙还是很好的隔热体。厚厚的土墙,一体式筑起,热气流和冷空气无法入侵,这比砖墙要强很多倍,烧制的砖块,气孔很大,气流渗透很快,室内温度一下就与室外一致,住着很闷热,而红土墙则不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有隔热保温的作用。红土瓦房防潮驱湿。南方的气候,常常有回南天出现。遇到回南天气,空气湿度很大,红土墙能快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室内湿度降低,墙体就像一台自动空气除湿机,能快速吸收空中的湿气。所以,住在红土瓦房里,很少有现在城市住房那种现象,回南天到处湿漉漉的。红土瓦房安静隔音。红土墙隔音非常好,特别是那种古老的红土瓦房,窗子又小又高,室外的动静对室内打扰很小,我在红土瓦房里看书学习,觉得特别舒服安静。红土瓦房都建在坡顶或斜坡上,四周挖有排水沟,遇到雨天,可以迅速排走雨水,不会出现大水淹房子的现象。
   再后来,随妈妈家访,走过千家万户,村村落落,所到之处,不管你走到哪里,处处都是红土瓦房。阳光下,火烧的红墙,光彩夺目,红的纯粹灿烂,胜似骄阳,比火焰还要刚烈,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融化在脚下;黑黑的瓦顶,坚固牢靠,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狂风肆孽,像驼背的奶奶,能托起古往今来,承载千年的风霜。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的红土瓦房!红墙黑瓦,一间一间、一排一排,一层一层,一叠一叠,自然交错,令人赏心悦目,觉得特别美,特别上镜。如果那个时候有智能手机,拍出的照片,一定非常漂亮。红土瓦房就是海边人家建筑的一道靓丽风景,是这里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民丰小学读书阶段,我有幸遇到了一次校舍扩建,亲历了红土瓦房建设的全过程。
   学校要建一排校舍,两个大教室,旁边和中间为三间教工宿舍。请来的建筑工人实地考察,在学校球场边的一处挖土建房,那里的红泥,沙土比例和粘稠度适合做土墙。工人挖好地基,并随着地基的走向,每两米处,左右两边立起两根做墙体的木条。冲墙时,用两块长宽厚五米×1米×0.05米的大木板,放在立柱里,加紧固定,形成和墙体一样厚的槽。将挖来的红土直接倒入里面,两个工人每人一个墙冲,使劲将红泥冲实(干打垒),每层十公分,层层压紧叠起。整个建筑基地里,有好多人在冲墙,没几天功夫,房屋的土墙就被垒筑起来。房屋土墙建好后,还有一个浩大的工程:拍墙。学校动员全校师生,用墙拍把墙面里外,拍打出泥胶的光亮,以产生一层坚硬耐磨的保护膜。只有这样,哪怕遇到暴风雨侵袭,墙体都不会吸水,当雨水落到墙上,很快就会滑落下来,保持墙体干燥,房屋不受影响。
   红土瓦房里养育的儿女,勇敢坚毅,刚正不阿,不屈不挠,敢说敢干,曾经从这红土瓦房里走出无数英雄的儿女。
   西场镇是革命老区,1927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初阶段,这里就出现了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受苦的广大西场人民群众,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两个华南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组织:西场青年抗敌同志会和西场少年抗日先锋大队,举行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运动,有著名的“合浦米案”事件,那是1940年4月,西场党组织发动群众,抵抗和制止国民政府当局和奸商勾结运米接济日寇;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支四百人的大刀队,为解放战争源源不断地输送革命战士,这支游击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支队,它为解放华南地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典型的人物,记忆犹新。
   “红色画家”黄铸夫,是这片红土瓦房里走出来的最典型的革命人物。黄铸夫1913年在西场镇出生。少年时代,在广州美专学习时参加革命,1932年底与上海党中央出版局取得联系,参加上海地下革命活动。1937年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参加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活动",参与"现代版画社"的工作。1938年赴延安,后任《新华日报》美编主任,并参加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40年后又筹组和领导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中国抗日斗争的漫画及木刻作品,影响颇大。1950年任中南广播电台台长。1954年任中侨委对外司专员。1958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院党委委员、中国画系副主任,为中国画教学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后来到中国美术研究所工作直至80年代离休。黄老先生擅长国画,亦擅书法,作品或笔力老辣、气韵浑厚,刚健婀娜、情趣盎然,尤擅长画鲶鱼、奔马、老鹰,作品多次参展并发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庞殿勋,民国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西场区委工作,发动群众召开“反汪救国大会”,并揭露民国政府勾结奸商运米资敌的罪行,庞殿勋遭逮捕,被关进县监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34年3月,协助西场党组织领导人发动群众筹集枪弹,部署西场武装起义。起义时,他带领部份队伍,在内线的配合下,逼使国民党自卫中队70多人全部缴械。起义后任新组建的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支队西场大队副大队长。西场大队随二支队东撤高雷时,因病留下疗养。此后,他策划党江起义,并在武利江两岸坚持艰苦的斗争。35年初,庞殿勋随部队到越南参加华侨武装自卫斗争。先后任“越南北部东北区”华侨民众自卫团“第一大队大队长”,越南国家军队独立团“第一大队大队长”。带领部队英勇作战,为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38年6月,率华侨武装500多人回国参战,先后任粤桂边纵队二十八团团长,七支队参谋处主任,率领部队转战于十万大山、六万山和高雷地区。合浦解放后,庞殿勋任广东军区第八军分区二十四团参谋长。1950年夏,率部到合浦石湾剿匪,6月在白花塘战斗中光荣牺牲。
   “江姐式的人物”庞玉全,是共产党西场地下交通站“刺绣店站”站长,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和解放战争,为保护战友和革命同志,在解放战争中被捕,受尽敌人的各种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在狱中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直到革命胜利。解放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担负起培养革命后代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幸成为她的学生,她是我的语文老师。庞老师长得清秀端庄,个子不高,和蔼可亲,额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显得比她的年龄要苍老一点,也许,那是革命年代的经历和磨难,在她的脸上留下深深地痕迹。老师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中。老师为人热情正值,像慈母一样对待我们学生,关心我们的学习。记得在课堂上,每一篇课文,都先带领我们一遍一遍熟读,然后再去讲解课文。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法,直至现在,她教过我的课文,还清晰记得。她是我这一生最敬佩的一个女人。
   这片土地上的润育出无数的英雄,就在这片红土瓦房里,数也数不清。现在在册的革命者有一百五十八个,可是,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名的,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农民兄弟,他们或许不被现在的人们所知道,而他们却悄悄地回到了这片红土瓦房里,默默地生活着,坚定地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使命。
   红土瓦房里的男子,粗狂豪放,风风火火,壮实如牛,像那堵红土墙一样,天不怕、地不怕,闯海拉网,刀耕火种,无所不能。
   解放后,西场人民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各项农业生产竞赛开展得热火朝天,“积肥种粮”是当时农民最重要的生产任务。上世纪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初,国家工业不发达,没有充足的化肥种地,每个生产队都组织有“积肥队”,漫山遍野、城市乡村,朝起鸡鸣,夜伴灯火,到处拾牛屎,捡猪粪。人们常常看到:一船船牛屎从北海运回西场,一队队手推车从钦州、合浦运回牛粪,蔚为壮观,是当时钦州、北海、合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西场牛屎佬”因此而得名。我创作的一首粤语歌词《西场牛屎佬》歌曲,就反映了这个主题,正在当地流行。歌词很好玩的。
   (主歌)
   西场牛屎佬,远近都闻名,
   你讲是褒还是贬,我讲系美名;
   西场牛屎佬,勤劳又聪明,
   细个时候听人讲,西场人最勤奋;
   西场牛屎佬,你叫我自豪,
   唔理你地讲乜也,我地心知肚又明;
   旧时担粪箕,出发就鸡呜,
   一年四季拾牛屎,从此就得美名。
   (RAP说唱)
   西场牛屎佬,文体样样好,
   打翻排球无得顷,钦廉佢最好!
   西场牛屎佬,温食边都有,
   合浦北海到处走,精神真系好;
   佢白日执牛屎,晚上饮烧酒,
   山歌时常随口出,佢幽默又正斗!
   今日西场仔,个个唔服老,
   敢闯敢干同富裕,系新型的牛屎佬!
   奔驰宝马来回跑,幸福生活长长久,
   西场牛屎佬,牛屎佬。
   (副歌)
   牛屎真系好,肥份价值高,
   氮磷钾肥样样有,牛屎真系宝;
   西场牛屎佬,勤劳又聪明,
   牛屎放入地,番薯香又甜
   放入甘蔗地,长成大竹篙;
   放入葛茹地,十只就得一大箩;
   拾来牛屎放落田,稻谷大丰收;
   粮食大丰收,要功归牛屎佬;
   呢个美名真系好,
   西场牛屎佬!
   歌曲幽默风趣,以讲故事的方式,赞颂了西场人民勤劳勇敢、敢作敢当,不怕苦、不怕累,为建设家乡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描述的西场人民一身正气,充满正能量。
   红土瓦房里的女子,温柔似水,热情大方,漂亮纯洁,经得起风霜,能吃苦耐劳。北部湾地区,说起女孩,个个竖起大拇指,无人不说“西场妹”。你听过我作的那首粤语歌曲《西场妹》吗?你听?
   (引子)
   西场妹,西场妹,生的秀丽人人追。
   (主歌)
   牙齿白,樱桃嘴,含情脉脉惹人醉。
   瓜子面,白又嫩,细皮肉白水灵灵。
   发柔顺,黑又长,迎风飞舞似骄阳。
   眼睛大,黑又圆,秋波送来心舒畅。
   黄蜂腰,腿修长,行如春风似柳杨。
   臂柔软,手指长,心灵手巧世无双。
   声音脆,歌声美,性格温柔情如水。
   人品好,又大方,百里挑一传四方。
   (尾句)
   西场妹,西场妹,生的秀丽人人追!
   是啊,说起红土瓦房,我的很多性格特点,是在这低矮的红土瓦房里养成的。
   我敬佩这里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出这样漂亮实用的红土瓦房,筑造出这样美丽幸福的家园;我爱这红土瓦房高尚的品格,它经得起风雨侵蚀,屹立百年不倒,为人们遮风挡雨,使他们能安逸、幸福的生活;我深深地爱上这坚毅的红土墙,哪怕伤痕累累,也要傲立人间,坚韧不拔,永不气馁,顶起头上的那片天地;我爱这里的红土瓦房,人生的征途,有你作伴,给我信念,让我信心百倍,迎接世间的风风雨雨;我爱这低矮的红土瓦房,是你教会我要去经历风雨,大胆去迎接绚烂的彩虹,勇敢踏上人生的七彩之路。
   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即将离开这里的那一刻,我深跪在这红土瓦房跟前,敬上我人生的第一个大礼,嚎啕痛哭,久久不愿离去,两行泪水一直伴我走远,直到看不见你的踪影……

共 52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怀旧散文。抒写的是北部湾地区西场镇的红土瓦房和住在房子里的人。红土瓦房,是北部湾区域一种很有特色的房子,直接用红土冲墙建成。这种房子,适应当地的气候,冬暖夏凉,能抵御台风的袭击,并且颜值很高,令人赏心悦目。住在红土瓦房里的北部湾儿女,也是勇敢坚强的,红色画家黄铸夫,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庞殿勋,江姐式的人物庞玉全,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红土瓦房里的男子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红土瓦房里的女子,美丽温柔,吃苦耐劳。文章从房子切入,其目的是为了歌颂住红土瓦房的人,也就是红土地养育出来的人。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让读者对红土瓦房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产生好奇。这样自然而然过渡到对人物的介绍和描写。歌词的嵌入,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西场儿女的个性,还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篇内容丰富,风格昂扬的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0-11-14 22:47:00
  作者的童年真是一座宝库,里面有发掘不尽的珍宝。
   感谢赐稿流年!遥祝安好!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哲理        2020-11-14 23:16:45
  谢谢编辑的赏识和鼓励!继续努力写作,不辜负您的期待!再次感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