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三寸金莲的奶奶(散文)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奶奶120周年诞辰
我的奶奶生于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公元1900年)农历己亥年,属猪。那时我们老家还在四川境内,住在一个名叫青龙嘴的山坳上。
奶奶姓谭,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她有个极美的名字叫兰芝,身材高挑健美,面目如花似玉,做一手好的针线活,性格泼辣开朗,处事果断,很有点像水浒中的扈三娘。奶奶有一双美丽的小脚,堪称“三寸金莲”。奶奶的父亲一心想攀高枝,要把女儿嫁给达官贵人。为了好嫁,别的女孩子从四五岁开始裹脚,我奶奶两岁就被缠足。被缠了小脚的奶奶走路很是不稳,一颠一颠地像个摇摆的陀螺,其痛苦不堪言说。
奶奶很坚强,长到十一二岁,她就背着他的父母练习强制性的行走。奶奶以出门玩为理由,悄悄进入山林里踮着脚在坎坷的山路上游动,不知摔了多少跟斗,一双小小的脚板底下磨出厚厚的老茧,才练成能稳步独立的行走。
十八岁那年(公元1918年)夏天,奶奶的父亲要将她嫁给云阳知县的儿子。奶奶很是不愿意,但是也没有办法解脱,只好上了花轿。知县家的迎亲队伍走到返程途中,突然遭到一大股土匪抢劫,迎亲人大多被杀,奶奶的大花轿也被打破,被劫持到山林的一个石洞里。那股土匪又分成两股,将奶奶家和知县家全部洗劫一空。奶奶看到那些穷凶极恶的土匪,感到家里一定是凶多吉少,心里暗自悲伤。她很想回家看看,挨到傍晚,趁看守的土匪去拉尿的时机,咬牙滚下山崖晕倒。恰好遇到我爷爷给人看病归来,爷爷大发慈悲之心,将奶奶背回家里救护。
住在家里是不安全的,土匪随时都会寻上门来。爷爷就和他的父母一商议,决定连夜逃走。一家七八口人从四川青龙嘴向湖北的柏杨坝方向进发。那时爷爷没有成亲,奶奶感激他的舍己相助,愿意嫁给爷爷,就这样爷爷成家了。
不久,奶奶得知家被土匪烧掉,父母遇难,就断了回家念头。安心地与爷爷来到利川的柏杨坝兴隆口安身立足。以租种地主杜善人的五亩靠山土地为生,爷爷做乡村草药医生,兼做一些小生意,在外边的时间多,家里的老人和土地全靠奶奶照料操持。奶奶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可是吃得苦,耐得劳,而且任劳任怨。农忙季节,奶奶就扛着锄头帮着她公公婆婆下地除草施肥。奶奶没有做过农活,但是她善于观察,又放得下大小姐的架子,很快就掌握了农活技术。她公公婆婆都夸她是个好帮手。奶奶生下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她恨透了封建恶习,坚决不给女孩子缠脚,反而叫她的女儿五岁就学习下地打猪草和上山砍柴,一双脚板练得宽大厚实。
奶奶教育儿子也很严格。她一贯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一次大伯吃饭不小心把碗打破,饭粒撒到地上,大伯想重新去添饭。奶奶盯了他几眼,伸手去把泼到地上的饭捡起来,用清水一淘,自己吃起来。大伯感动了,从此吃饭特别小心,爱惜每一粒粮食。奶奶做女红是行家里手,纺织、纱线、刺绣、纳鞋样样精通。每到夜晚时分,奶奶就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子女们讲故事,引导儿女们如何处事做人。
几年后,我大伯三伯都在柏杨安了家,大姑也出嫁了。奶奶的公婆相继去世,家里只有二伯、小姑和我的父亲。爷爷依旧行医,维持家里的经济,家里事务都是奶奶操持着。1931年夏天,柏杨坝一带遭遇特大洪水,奶奶居家的木屋处在被山洪的包围中,她挪动着小脚,叫二伯和父亲赶紧到屋后的高坡上躲避,自己把小姑背起来往后山上爬,下雨路滑,奶奶的小脚在泥水里一步一颠地艰难挪动,可她硬是把小姑背到了高处。只听到“哗啦”几声巨响,木屋被山洪卷走了。
灾难过后,大家想想都觉得后怕。奶奶和爷爷商议后,决定离开柏杨这个危险之地,到利川境内的其它地方去寻找安身之处。这样爷爷奶奶就带着二伯、小姑和父亲来到团堡境内。一个偶然机会,爷爷在行路间突然发现一个病人倒在地上,奋不顾身地对他实施了救治。没想到这个病人是当地一个大地主的堂兄。地主为了感激爷爷,把靠山边的一间小木屋送给爷爷一家居住。从此,爷爷奶奶就在如今的沙地沟村安家立业。
奶奶常常教育二伯、父亲和小姑说:“人啊!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做人要讲究诚信才有根本!你们看这回如果不是你爷爷做了好事善事,我们短时间哪里有房屋居住呢?”
不久,二伯到团堡晒田坝的板桥河上门安家了,小姑也嫁到恩施一个刘姓的漆匠师傅家里。父亲也开始外出学习石匠手艺了,走街串巷,靠石匠手艺维持家的开销,一年四季大多时间家里都是奶奶一个人坚守着。
那时家里租种地主三亩地,主要劳力就是奶奶。一个小脚女人耕作农田很是艰难。犁地是最艰辛的活,无钱请不到牛拉犁,也请不到耕地的人。奶奶就拿出自己的针线活与人家交换用牛,还自己学习耕地。一个“三寸金莲”脚常被翻起的泥土埋住,抬脚困难,举步维艰。可是奶奶就是凭着一种韧劲,一股狠劲,竟然学会了耕地。
每次听到父亲给我讲奶奶的故事,我便悄悄竖起大拇指,为有这样的奶奶而骄傲。
我八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也近花甲之年,在家里带着我和弟弟。父母在外做石匠活挣油盐钱,家里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烧柴,二是挑水。奶奶一早起来背起竹背篼,提着大柴刀,踮着小脚进入山林,捡枯枝剔杂柴,先把背篼里塞满,再整理一捆放到背篼上面,又迈开小脚将柴火背回来。放下柴火,奶奶揩揩汗水,又去给我们做饭。傍晚时分,奶奶又去一里外的石水井里挑水,两桶水起码四十多斤。夜幕中,奶奶挑着沉重的水桶,身子左摇右摆,前倾后仰,一双“三寸金莲”撑起全身的重量,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艰难地行进。当奶奶把水安全地挑回家时,总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不谙世事的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觉得奶奶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和弟弟也帮奶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和奶奶一起上山砍柴,陪着奶奶挑水做饭。奶奶非常喜欢我和弟弟,看着我们哥俩欢蹦乱跳地跟在她的身后,伴在她的左右,她总是笑笑说:“看着你们哥俩在身边,我干活不累!”
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地里、山里、沟边都有她那双小脚的足迹。奶奶爱做善事,最喜欢修桥补路。只要山路上有了坑洼,奶奶就去挖泥填补,木桥断了,奶奶就找来树干横上。奶奶说:“补路修桥是最大的善事,举手之劳就可以延年益寿!”
奶奶有个怪脾气,就是不准我们看她洗脚。每天劳动到傍晚,奶奶都要端起一盆水进入自己的房间,插上门把自己关在屋里,坐下来洗脚,换上袜子。有一次弟弟站在奶奶的房间门口,从门缝里偷看奶奶洗脚,被奶奶发现后,她穿好鞋袜出来就给弟弟头上敲了几个“壳栗。”此后,弟弟再不敢偷看奶奶洗脚了。这样我们一直没有见到奶奶的“三寸金莲”的真面目。
奶奶很关爱我和弟弟。那时乡村孩子没有什么玩具。奶奶就砍来金竹,划成细细的篾条,再买来皮纸,拿出针线为我们做风筝。奶奶在风筝的翅膀上画出蝴蝶,或者蜻蜓,指点我们在宽阔的田坝里放风筝。奶奶的一双小脚一颠一颠地跳跃,与我们一起开心。一到雨天或者下雪天,奶奶就教我们“跳房子”“滚铁环”“堆雪人”。不管什么时节,奶奶总是变着法子逗孙子们开心快乐地玩,充实着我们的童年生活。后来我们才醒悟到,奶奶这样做,是在开发我们的智力和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奶奶对我们真是煞费苦心了。
我们也十分喜爱奶奶,有几次我把热水烧好,舀到桶里,要求给奶奶洗一次脚,尽一份孝心。可是奶奶坚决不让,她说:“你们十来岁的娃,能给我烧水就不错了,脚还是我自己洗吧!”说着奶奶提着水就进入自己的房间,把门插死了。
1959年冬天,奶奶突发疾病去世。我吩咐弟弟马上去叫父亲回来料理后事。一边烧好热水,提着木桶进入奶奶的房间,我脱下奶奶的鞋袜,给她洗脚。仔细打量奶奶的“三寸金莲”,才发现奶奶一双脚的大拇指瘦瘦的弯曲着,形成一个溜溜的“尖”头,其余四个脚趾几乎都弯曲压死在脚掌下,脚掌上一层厚厚的老茧。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可怜的奶奶啊,你一辈子操劳,用这样一双小脚养活了儿孙,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瞬间,我面对奶奶的“三寸金莲”,眼前一片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