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我读到了光影里的屐痕(散文)
江南晚秋,透过楼窗我看到枫叶红了。枫叶是由温暖的光线幻化而成,枫叶的颜色,由墨绿、浅绿、金黄、深橙而火红,都是暖色调。日本摄影家菅原一刚说,枫叶的颜色,是光的颜色。这话我很赞成。
正是在这枫叶红了的季节,我读到了光影里的屐痕。海宝兄的新作《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展现在我眼前,捧读这本20万字,浸满作者心血的精心佳作,我的眼前不禁幻化出海宝兄腼腆的笑容,这笑容里有些许疲惫,有无限激情。
认识王海宝先生有近三十年了,日月穿梭,流年逝水,海宝兄在岁月的光影里,也像枫树一样,渐渐褪去青涩,走向丹红。30年里,每个人都有很多变化,不仅仅是老了容颜,转换了事业,成熟了心智。而海宝兄,却有两样始终未改,一是对摄影艺术的痴情,一是一以贯之地爱折腾。
自从1979年进入无锡胶片厂,海宝兄就开始痴迷于摄影艺术,在光与影的世界里跋涉、探索,他年复一年地捧着相机,先是徒步,后来是骑行,再后来有了四个轮子,不停地东拍西照,乐此不疲地挥洒激情、挥霍着大部分的业余时光。他喜欢折腾、乐于折腾,终于将一个业余“票友”,折腾成开过几次颇有影响的大型影展的摄影家。
生命在于运动,事业在于折腾。在摄影艺术上,“小荷才楼尖尖角”,他就一个转身又迷上了摄影史。这些年,他就像是一只勤奋的蜜蜂,徜徉在摄影史的花海里,不辞辛苦地采集精华,酿成甜蜜,将一部部佳作奉献在世人面前。
2014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其处女作《中国摄影史上的无锡影响》。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先生撰写了序言,“……祝愿他从无锡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大江南,甚至全中国”。2017年和2018年出版了80多万字的《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影像志(1958—1998)》《定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口述史(1958—1998)》两部著作,联合无锡广电拍摄播出了《光影四十年》的三集60分钟的纪录片并在国内做了四次大型全媒体展览,其中“《大自然的接管》——无锡电影胶片厂原址影像展”荣获2016年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优秀策展人奖。“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影像志(1958—1998)”大型影像展,荣获2017年丽水摄影节的专家推荐展览奖。
中国摄影史是块刚经开垦的处女地,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史学角度,都是个冷门。未有成熟的理论指导,资料匮乏,许多人和事,不是语焉不详,就是难显“庐山真面目”。为写好从徐寿开端,到何藩截止的跨度130多年的71人传记,海宝兄用十多年时间,从各个渠道淘来1000多本与摄影史有关联的书,并且检索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而后用三年时间开始不厌其烦的实证田野调查。王海宝自己说:“说实话坐冷板凳进行中国摄影文献的研究,实是一项苦活累活与费钱费神的活,但我想一些事总得要有人执着地去做。”我猜想,为了写好这本摄影史上开创性的人物传记,海宝兄不仅赔上了节假日与业余时光,还赔上了所有的私房钱。
不用说,海宝兄能有今天的成就,身后一定有位热情支持且贴心大度的夫人。
史书是连贯的,那是因了史学家们的缝合之功,而真实的历史是零散的,是在太阳与月亮光影里发生的片段。历史容易被遮蔽,历史人物容易被遗忘,历史的云烟过后,总有人将其去芜存菁,总有人将其清洗还原,细读这些被有心人拾掇起来的历史片段,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沉重、也让我们为之感叹。
海宝兄编著的这本《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没有风花雪月的猎奇故事,没有《鬼谷子》般的神秘虚玄,有的只是曾经回响在光影里平实的脚步,和傳主们曾经的心灵脉动。这本书文字平淡,资料详实,求证谨慎,有的是认真专业的精神,毫无哗众取宠之嫌。
本书所跨度的这100多年,虽然短暂,却是波澜壮阔、千山万壑,几经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1898年4月,康有为在广东会馆发表演讲:“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羊犬,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终二十朝未有之奇变。”他血脉喷张地疾呼道:“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
这100多年,中国社会始终处在内忧外患、新旧嬗变的时代。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911年的大清帝国的覆灭,让民国横空出世,又仅仅在大陆只存在短短38年,真正是“弹指一挥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期间经过艰难探索,终于在1979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本人物传记,通过71位“中国摄影先驱”的风雨历程,将一个个生命个体的体验,链接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这100多年的摄影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这100多年来用光影记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侧面。
胡适先生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应该再加上一条“时髦不能跟”。但是,中国人是一个爱好学习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从来就没有丢下世界上任何一项有用的时髦物件。1839年浪漫的法国人,通过对光与影的研究,以及对光学、化学、物理学的探索,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术,1842年,中国人就用上了这洋玩意儿。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放映了20部每部1分钟的短记录片,中国人在1905年就拍摄了自己的艺术电影《定军山》。在这光与影开始参与记录人类历史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从未缺席,也并不落伍,不断涌现出一代代摄影大师,如今中国的智能手机制造已经是世界上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国,寻常百姓,也越来越多参与进来,热情地用家国情怀记录下新时代的家国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中国人在久远的时代就对光与影有着明确的认知。战国时代的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光与影,以及“小孔成像”原理与技术的论述。他对光影的认知当列人类前茅。在这里让我们向老祖宗致敬!
海宝兄在《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中,写了71位中国摄影史上先驱的传记,展现出自1842年7月第一架银版照相机来到中国后,摄影史上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这些故事和传奇都指向一个坚定的信念:文化自信!
从本书第一位傳主徐寿开始,摄影技术本身经历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性发展,从湿版到干版,从玻璃版到胶片,从黑白到彩色,光与影的嬗变在推动摄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新闻学、传播学,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幅照片就能述说一个故事,一系列影像,就能展现出历史的维度和深度,一本专题影集能够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历史以时间为序,影像却可以让人回望历史纵线上那个特定空间的瞬间。《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以齿德为序,图文并茂,透过71位人物传记的文字叙述和所配的历史照片,介绍他们的业绩,描摹他们的行状,让我们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一览无余。从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都清晰地展现在光与影里。
尤为可贵的是海宝兄在《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中,不仅记录了摄影技术的进步,也在注重宏大叙事的同时,细致地将近现代中国寻常百姓人家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通过文字和图像录入其中,让我们从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了岁月在嬗变中的历史脉动。中国史学界一直都有左图右史的良好传统,海宝兄的这本书,以其大量丰富且少见而珍贵的历史照片,为中国100多年的摄影史,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通阅全书,最令我感慨的是海宝兄下了真功夫、深功夫。无论是写裕勋龄为慈禧照相这种宫廷故事,还是写王小亭拍摄硝烟弥漫的淞沪战场,乃至侯波拍摄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场面,都写的平实有据,朴素无奇,让人觉得忠于事实,真实可信。作者在对71位傳主的生平叙述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对有争议、真假难辨的史料和说法,采取了尽量搁置,对人物作者本身不予褒贬评论的方法,突出表现了作者真善美的审美取向,不溢美、不虚妄的文化追求。
作者在序言中说,“《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年》是一部所选的71位摄影先驱的生平事迹的史料汇编,不是纯学术性研究著作。”这既表现了作者谦逊的品质,也暗示这本开创性著作的不易。给中国影像史中的先驱人物作传,目前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者不仅要通晓摄影语言,有丰富的摄影实践,还要熟读人文经典、近现代历史。有历史文献学、文化学、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要有对中国近现代影像史进行历史化理解的能力,我想《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基本成功的,当然,我不是史学家,对摄影知识懂得的也很肤浅,对本书的成就不敢妄议。我只是期待着海宝兄在今后的中国影像史的著述中,能够百尺篙头更进一步。
历史是个玄妙的东西,它永远只是接近真实。我想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传承和铭记,更多的在于解读。对于中国影像史也一样,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中读出不一样的意义。但愿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中,读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回望历史长河,就像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岁月画卷,在这幅色彩斑斓的长卷中,曾经奔走着无数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或许就是这长卷中的一个短幅,71位曾经在历史的光影中行走的傳主,用自己的激情和梦想谱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传奇,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用自己的生命符号,为后人留下值得铭记的精彩瞬间。让我们用晚辈应有的敬畏,向他们致敬!也向将他们从历史深处钩沉出来的本书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