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我读到了光影里的屐痕(散文)

精品 【流年】我读到了光影里的屐痕(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8发表时间:2020-11-24 16:03:55


   江南晚秋,透过楼窗我看到枫叶红了。枫叶是由温暖的光线幻化而成,枫叶的颜色,由墨绿、浅绿、金黄、深橙而火红,都是暖色调。日本摄影家菅原一刚说,枫叶的颜色,是光的颜色。这话我很赞成。
   正是在这枫叶红了的季节,我读到了光影里的屐痕。海宝兄的新作《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展现在我眼前,捧读这本20万字,浸满作者心血的精心佳作,我的眼前不禁幻化出海宝兄腼腆的笑容,这笑容里有些许疲惫,有无限激情。
   认识王海宝先生有近三十年了,日月穿梭,流年逝水,海宝兄在岁月的光影里,也像枫树一样,渐渐褪去青涩,走向丹红。30年里,每个人都有很多变化,不仅仅是老了容颜,转换了事业,成熟了心智。而海宝兄,却有两样始终未改,一是对摄影艺术的痴情,一是一以贯之地爱折腾。
   自从1979年进入无锡胶片厂,海宝兄就开始痴迷于摄影艺术,在光与影的世界里跋涉、探索,他年复一年地捧着相机,先是徒步,后来是骑行,再后来有了四个轮子,不停地东拍西照,乐此不疲地挥洒激情、挥霍着大部分的业余时光。他喜欢折腾、乐于折腾,终于将一个业余“票友”,折腾成开过几次颇有影响的大型影展的摄影家。
   生命在于运动,事业在于折腾。在摄影艺术上,“小荷才楼尖尖角”,他就一个转身又迷上了摄影史。这些年,他就像是一只勤奋的蜜蜂,徜徉在摄影史的花海里,不辞辛苦地采集精华,酿成甜蜜,将一部部佳作奉献在世人面前。
   2014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其处女作《中国摄影史上的无锡影响》。著名摄影批评家鲍昆先生撰写了序言,“……祝愿他从无锡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大江南,甚至全中国”。2017年和2018年出版了80多万字的《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影像志(1958—1998)》《定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口述史(1958—1998)》两部著作,联合无锡广电拍摄播出了《光影四十年》的三集60分钟的纪录片并在国内做了四次大型全媒体展览,其中“《大自然的接管》——无锡电影胶片厂原址影像展”荣获2016年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优秀策展人奖。“显影:无锡电影胶片厂40年影像志(1958—1998)”大型影像展,荣获2017年丽水摄影节的专家推荐展览奖。
   中国摄影史是块刚经开垦的处女地,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史学角度,都是个冷门。未有成熟的理论指导,资料匮乏,许多人和事,不是语焉不详,就是难显“庐山真面目”。为写好从徐寿开端,到何藩截止的跨度130多年的71人传记,海宝兄用十多年时间,从各个渠道淘来1000多本与摄影史有关联的书,并且检索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而后用三年时间开始不厌其烦的实证田野调查。王海宝自己说:“说实话坐冷板凳进行中国摄影文献的研究,实是一项苦活累活与费钱费神的活,但我想一些事总得要有人执着地去做。”我猜想,为了写好这本摄影史上开创性的人物传记,海宝兄不仅赔上了节假日与业余时光,还赔上了所有的私房钱。
   不用说,海宝兄能有今天的成就,身后一定有位热情支持且贴心大度的夫人。
   史书是连贯的,那是因了史学家们的缝合之功,而真实的历史是零散的,是在太阳与月亮光影里发生的片段。历史容易被遮蔽,历史人物容易被遗忘,历史的云烟过后,总有人将其去芜存菁,总有人将其清洗还原,细读这些被有心人拾掇起来的历史片段,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沉重、也让我们为之感叹。
   海宝兄编著的这本《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没有风花雪月的猎奇故事,没有《鬼谷子》般的神秘虚玄,有的只是曾经回响在光影里平实的脚步,和傳主们曾经的心灵脉动。这本书文字平淡,资料详实,求证谨慎,有的是认真专业的精神,毫无哗众取宠之嫌。
   本书所跨度的这100多年,虽然短暂,却是波澜壮阔、千山万壑,几经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1898年4月,康有为在广东会馆发表演讲:“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羊犬,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终二十朝未有之奇变。”他血脉喷张地疾呼道:“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
   这100多年,中国社会始终处在内忧外患、新旧嬗变的时代。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911年的大清帝国的覆灭,让民国横空出世,又仅仅在大陆只存在短短38年,真正是“弹指一挥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期间经过艰难探索,终于在1979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本人物传记,通过71位“中国摄影先驱”的风雨历程,将一个个生命个体的体验,链接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这100多年的摄影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这100多年来用光影记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侧面。
   胡适先生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应该再加上一条“时髦不能跟”。但是,中国人是一个爱好学习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从来就没有丢下世界上任何一项有用的时髦物件。1839年浪漫的法国人,通过对光与影的研究,以及对光学、化学、物理学的探索,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术,1842年,中国人就用上了这洋玩意儿。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放映了20部每部1分钟的短记录片,中国人在1905年就拍摄了自己的艺术电影《定军山》。在这光与影开始参与记录人类历史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从未缺席,也并不落伍,不断涌现出一代代摄影大师,如今中国的智能手机制造已经是世界上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国,寻常百姓,也越来越多参与进来,热情地用家国情怀记录下新时代的家国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中国人在久远的时代就对光与影有着明确的认知。战国时代的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光与影,以及“小孔成像”原理与技术的论述。他对光影的认知当列人类前茅。在这里让我们向老祖宗致敬!
   海宝兄在《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中,写了71位中国摄影史上先驱的传记,展现出自1842年7月第一架银版照相机来到中国后,摄影史上无数的故事与传奇。这些故事和传奇都指向一个坚定的信念:文化自信!
   从本书第一位傳主徐寿开始,摄影技术本身经历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性发展,从湿版到干版,从玻璃版到胶片,从黑白到彩色,光与影的嬗变在推动摄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新闻学、传播学,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幅照片就能述说一个故事,一系列影像,就能展现出历史的维度和深度,一本专题影集能够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历史以时间为序,影像却可以让人回望历史纵线上那个特定空间的瞬间。《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以齿德为序,图文并茂,透过71位人物传记的文字叙述和所配的历史照片,介绍他们的业绩,描摹他们的行状,让我们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一览无余。从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都清晰地展现在光与影里。
   尤为可贵的是海宝兄在《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中,不仅记录了摄影技术的进步,也在注重宏大叙事的同时,细致地将近现代中国寻常百姓人家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通过文字和图像录入其中,让我们从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了岁月在嬗变中的历史脉动。中国史学界一直都有左图右史的良好传统,海宝兄的这本书,以其大量丰富且少见而珍贵的历史照片,为中国100多年的摄影史,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通阅全书,最令我感慨的是海宝兄下了真功夫、深功夫。无论是写裕勋龄为慈禧照相这种宫廷故事,还是写王小亭拍摄硝烟弥漫的淞沪战场,乃至侯波拍摄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场面,都写的平实有据,朴素无奇,让人觉得忠于事实,真实可信。作者在对71位傳主的生平叙述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对有争议、真假难辨的史料和说法,采取了尽量搁置,对人物作者本身不予褒贬评论的方法,突出表现了作者真善美的审美取向,不溢美、不虚妄的文化追求。
   作者在序言中说,“《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年》是一部所选的71位摄影先驱的生平事迹的史料汇编,不是纯学术性研究著作。”这既表现了作者谦逊的品质,也暗示这本开创性著作的不易。给中国影像史中的先驱人物作传,目前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者不仅要通晓摄影语言,有丰富的摄影实践,还要熟读人文经典、近现代历史。有历史文献学、文化学、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要有对中国近现代影像史进行历史化理解的能力,我想《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晴到1978》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基本成功的,当然,我不是史学家,对摄影知识懂得的也很肤浅,对本书的成就不敢妄议。我只是期待着海宝兄在今后的中国影像史的著述中,能够百尺篙头更进一步。
   历史是个玄妙的东西,它永远只是接近真实。我想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传承和铭记,更多的在于解读。对于中国影像史也一样,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中读出不一样的意义。但愿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中,读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回望历史长河,就像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岁月画卷,在这幅色彩斑斓的长卷中,曾经奔走着无数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或许就是这长卷中的一个短幅,71位曾经在历史的光影中行走的傳主,用自己的激情和梦想谱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传奇,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用自己的生命符号,为后人留下值得铭记的精彩瞬间。让我们用晚辈应有的敬畏,向他们致敬!也向将他们从历史深处钩沉出来的本书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共 3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海宝进入无锡胶片厂后,先痴迷于摄影,又对摄影史感兴趣,先后出版了好几本书,还做过全国大媒体的展览。《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这本书二十万字,王海宝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了100年来中国的摄影史。他用十年时间,找来1000多本与摄影史有关的书籍,收集了大量文献,又用三年时间实证田野调查,可见是下了大功夫。无论是写宫廷,写战场,还是写开国大典场面,王海宝都写的平实有据,朴素无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对71位傳主的生平叙述,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对一些有争议、难辨真假的史料和说法,采取搁置,对人物作者不予评论,只是对100年来的光影做回顾。书中还收录了百姓人家的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100多年的摄影史,就是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此篇文章知识性强,内容极为丰富,语句优美,让人在赞叹中,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摄影史。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13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11-24 16:26:26
  读罢此篇美文,真为江南二哥的才华感慨。
   二哥就像一本百科全书,知识性太强了!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1-24 21:06:59
  谢谢玫瑰老姐的辛勤劳作,编辑文章辛苦了。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1-24 21:21:22
  我的朋友海宝兄是位摄影家,从事过胶片生产当过经委、工商联和政协的官员。他在官场上算不上春风得意,但在摄影史的研究上却是成果累累。本文是为他的摄影史新书《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到1978》写的书评。他的著述大约涵盖了13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截止于改革开放前。虽然是一本专业的摄影界的人物传记,却由71位傳主串联成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给专业著作写书评,历来是件吃力不讨巧的事,既要通俗易懂,还要当心落入专业化陷阱。我虽然读过些史学著作,但对摄影艺术却是个门外汉。写这样的一个书评,仿佛是墙头上拉大车——难死拉夫。感谢玫瑰老姐写了一个很好的编者按,将我啰里啰嗦的话,做了个简洁的总结。谢谢老姐!
江凤鸣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11-25 05:51:52
  本文评写得雅而有趣,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耐读耐品。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1-25 12:31:50
  谢谢一舟兄美评。为朋友些的书评。
4 楼        文友:梅子青        2020-11-25 15:54:19
  文博理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 楼        文友:梅子青        2020-11-25 15:54:41
  文博理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1-25 16:15:03
  谢谢梅子青。言简意赅。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