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远方】玉米飘出来的回味(散文)

精品 【星月·远方】玉米飘出来的回味(散文)


作者:江南柳烟 秀才,226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13发表时间:2020-11-30 16:21:42

【星月·远方】玉米飘出来的回味(散文)
   爱吃玉米,这是熟悉我的人共识,有人戏谑我:“难道你前世是逃难过来的?”我睨她一眼,言不由衷的回了一句:“说不清楚原因,也许是吃的习惯了,好了那一口。”
   说起吃玉米,记忆中清晰的画面很多。记得小时候的夏天柳絮飞舞,阵阵暖风袭面,不用象在冬天那样顾忌天冷不冷,脱下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的棉服,能穿上短卦,穿上鞋如风一样冲出家门,与邻家小姐姐一玩那是最开心的事玩起来都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听见母亲一声接着一声喊我小名叫吃饭的声音,那声音宛如天籁,有幸福,也有小傲娇的心态,你看我妈在叫我吃饭。这唤声叫醒了肚子的饥饿感,不得不揉着空瘪的肚子与玩伴暂时分别向家的方向跑去。
   回到家,母亲已把炕桌放上,两盘土豆酱,一小盆蘸酱菜,随后是用凉水拔过的一盆大碴子粥。看着凉大碴粥,在这炎热的东北夏天里无疑是最佳的主食首选。盛上一碗,用筷子狠狠地扒进嘴里一大口,嚼吧嚼吧吞咽进肚子里,一股凉气经过喉管,再滑进胃里,感觉浑身通体的凉爽。用蘸酱菜裹紧一两根土豆酱吃进去,吃着十分舒爽。
   东北的夏天到了六月末,种在菜园子里的菜色也纷纷登上饭桌。炖豆角、酱扒茄子、凉拌黄瓜丝,柿子炒土豆片……若是赶上做酱扒茄子也会捞上一盆小米饭焖好搭配着吃。但是大多数人家还是吃大碴粥的。
   在夏季做完饭,赶上灶坑的火很旺,也会埋进去两三穗青玉米打个牙祭。烤熟的玉米是所有人爱吃的,有的人家人多,烧熟的玉米一般选择分给小孩子或者老人吃。我家是每个人半穗分着吃,父亲并没有给我们好吃的要留给我们吃,而大人舍不得吃的理念。
   我与夫结婚的第二年夏天,一起买了车票去看望在乡下居住的婆婆,正赶上婆婆煮大碴粥。煮大碴粥费时间也费柴火,家里有木头的都留着煮大碴粥用。我和婆婆闲聊了几句,就随同夫去了三婶婆家看望二老。
   聊得有些累了,天也过了半晌,夫牵着我的手回婆婆家。婆婆看见我们进来,微笑着去了厨房拿进屋来毛巾裹着的东西递给我。我好奇地问:“妈,这是什么?”
   “你打开就知道了。”婆婆神秘的说。
   我打开毛巾,只见两穗烤的焦黄的玉米呈现在我面前,眼里不自控地晕满了蓄势待发的泪水。在家有父母疼我,结了婚没有想到会遇见母亲般疼我的婆婆。
   女儿在我肚子里扎了根,自从有了她的存在,吃东西矫情多了,最想吃的就是玉米。她刚刚来的时候,我特别想吃烀玉米,二十年前北方的二月哪里会有烀玉米?夫看着我馋的睡觉也不安稳,就打了电话问亲属谁家有夏天烀的玉米吊子捎来几穗。可惜有烀的玉米吊子的人家年前就吃完了,哪里会留到过了年吃。这事折腾的亲属都知道了,婆婆自然就知道了她那未出生的小孙女爱吃玉米了。这点女儿随了我。
   七几年北方的冬天,所有的粮食进了仓,乡下人会忙里偷闲选一些成色好的玉米,暴晒在晚秋或者初冬的强光下,等新下来的玉米棒子有个八成干,就组织家人搓玉米棒子好磨新米吃。干这种活无疑是枯燥的,累手指头的。家里成年人干惯了,也成了责任。但是小孩子不同,靠着年幼无知可以耍耍赖,遇见心软的一塌糊涂的父母,自然会成功。但是遇见想要孩子从小能吃苦,会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家长,就没有逃避劳动的可能性。有的不会教育的,对耍赖的孩子一顿斥责是有的。还好我父亲和母亲都有文化,大多数时还是很有耐心的教育我们。
   父亲读书多,口才又好,每当这时候,他都会眯着一双小眼睛笑,喊我和大弟弟的小名,叫我们也搓玉米,并且许诺只要我们肯搓玉米,他就给我们讲故事。听到这里,我和大弟弟已经没有抵抗力,乖乖地围上父亲干活去。
   父亲先把玉米放到玉米镩子里把玉米棒子锥个三四行,玉米粒子从整棒玉米队伍里跳开,剩下的玉米粒就好搓了,就这样我和大弟弟一边搓着玉米一边听父亲讲故事。说真的父亲的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讲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也让我和大弟弟忘记了疲劳,即使大拇手指头很痛很麻也不叫屈,只是减缓速度坚持着让父亲把故事讲完。
   就这样几天的劳动,终于搓下了父母认为够吃半冬天的玉米粒才罢手。随后是大人操心的事,他们将玉米粒摊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白天炕玉米,晚上收起来人好睡觉。
   等烘干了玉米,开始搭伴把玉米磨成大碴子和玉米面。磨的大碴子要多,做成大碴粥吃一是省粮食,二是做起来方便一些。大冬天的要吃玉米饼子,需要把玉米面用温水和好发酵,等发酵好了才能做成玉米饼子吃。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做的就是,先把酸菜炒好添上半锅水,放上盐巴,慢火烧着开锅。从发酵好的玉米面盆里抠出一大块玉米面放进一个小点的盆里,在碗里放上适量的甜精和碱化开倒进小盆里的玉米面里揉开,然后抓起一大块玉米面左右手拍拍打打,母亲手里的玉米面像变了魔术一样被拍成椭圆的形状,右手轻托着拍好的玉米面团,稍一用力甩向锅边,玉米面团子就服服帖帖地粘在了锅边上,只肖不到十分钟母亲已经把玉米面饼子贴了一锅圈。此时的锅里酸菜在热汤里翻滚着,喧嚣着,玉米面饼子如士兵守卫着,深怕锅里的酸菜蹿出去犯了规伤了人。
   等上两刻钟,母亲掀开木制的锅盖,一股浓郁的玉米香味扑面而来,吸进去,深深地留在味蕾上,那是隔了一个冬天再次遇见的欢喜之感。这中间也夹杂着酸菜独特的味道,可能北方人闻惯了,也是常吃的味道。
   盛上一碗酸菜汤,拿起一个玉米面饼子咬上一口,甜甜的,还有残留在面里玉米的香味,软里有绵香,感觉好吃得很。再喝上一口酸溜溜的菜汤,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
   据医学报告,北方人患癌和心脑血管病超过南方的主要原因是吃腌制菜多,大鱼大肉也吃的过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冬季南方的菜也能乘着专车来到北方,走上千家万户的饭桌上。何况北方还有温室大棚,如今的北方再不会因为没有菜吃,过量食用腌制的咸菜和酸菜了。
   到了冬天,北方白雪皑皑,一切有关生命的都进入了冬眠,能在外面寻到可吃的东西少得可怜,何况是蜗居在家猫冬的北方人。那时候小孩子常吃的零嘴就是爆米花。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在大冷的冬天炒上一两锅爆米花吃还是可以的。记得那时我还小,奶奶的牙不剩几颗了,但奶奶是好吃的主,看着家里人抓起一把哑巴爆米花随手扔进嘴里一个,咯嘣咯嘣吃起来,她着急的不行。
   她花了一天的时间炒了十锅的哑巴爆米花,然后摊在炕上晾凉,等凉透了用粗白布缝着的面袋子装好,领着我到生产队院里,那里有个石磨。我们俩个一老一小拉不动磨,奶奶又从临近的大姑家叫来二表哥拉磨。二哥拉着磨一圈圈的转,我也好奇跟着转,不肖一会我就转晕了,只好晕晕乎乎地停下自己的亲身体验,看着石磨碾碎炒熟的玉米,最后变成粉身碎骨的细细的面子,玉米的香味随着石磨的碾压一阵阵飘散开去。我秒懂了苏轼的一首词里写的那句话:“谁家煮茧一村香?”这浓郁的熟玉米的香气招来了本村的一个个小馋猫,他们吸溜着鼻涕,不错眼珠子的盯着磨台上成了面的玉米花,恨不得立刻瞪出一碗香气扑鼻的玉米花糊糊亲自尝尝好吃不好吃。本村没有听说谁这样吃的,这是我奶奶的独创,算是老人家的专利。
   那个冬天我们嚼着干巴巴的哑巴玉米花,奶奶每天午后都要烧开一点水装了半碗玉米花面子,再放上一些白糖,用开水冲开,就着热乎气喝。香甜之味对家人也是十分的诱人。记得老叔正在上高中,每天耕耘在书本中十分的辛苦,奶奶也没有舍得给老叔冲上一碗喝,可想而知奶奶爱喝极了她的玉米花糊糊了。
   玉米的吃法好多,最常见的除了煮成大碴粥吃,就是烀了整穗的嫩玉米啃着吃。打从我有了记忆东北一年四季你都会听见卖大碴粥的吆喝声,卖大碴粥的同时也卖咸鸭蛋,小咸菜是买大碴粥时搭配送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冰柜、冷库,也能听见卖烀玉米的叫卖声。有了这样的叫卖声,冬天也不感觉不好过了,何况还有其他食物的供应。
   玉米是好东西,作为北方人常食用玉米不足为奇,也许全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要说我爱吃玉米,最爱吃的做法是,把青玉米用插板插下来,连汁液带颗粒黏黏糊糊的一小盆,放上一些佐料和豆油拌好,再把留用的鲜玉米叶子清洗干净,烧上半锅水,放上帘子,然后把和好的鲜玉米糊摊平在备用的玉米叶子上,再把叶子一叶一叶均摊在帘子上,盖上铁锅盖,打开开关烧开,玉米的香气随着热气飘出来,弄得满屋子都是,大约二十分钟就蒸熟了。关上阀门,稍等一会掀开铁锅盖,一股浓浓的玉米香气撒着欢的围着你转,包裹了你的全身,钻进你的鼻腔,与你的全身细胞打了招呼,你再不能移动半步,傻傻的乐。忍着食欲,捡了一盘子放在桌子上,摆好菜,米饭没有蒸,有了蒸鲜嫩玉米糊谁还傻傻地错过吃?一家人坐下来吃着老式做法食物,感觉过去距离现在没有多远。
   鲜玉米用插板插不净所有的鲜玉米,玉米棒子上总会残留一下,喜欢节俭的母亲是很少允许我们这样吃的。费时,那时候家里人不是上学的,就是上班的,谁还有这些闲工夫一穗穗插鲜玉米这样吃?。
   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知道我们都爱这样吃,每年夏天青玉米下来,他们就开始买鲜玉米做,蒸好了放在冰箱里冻着,等我们春节回家吃。那一刻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候,她那一脸的欢喜就告诉了我们。母亲若是问我们:“好吃吗?”我们绝对会很诚实的回答她:“好吃。”
   等母亲走了,剩了父亲还重病在身,胃癌晚期,因为身体状况差,癌细胞又转移到其他器官,北京肿瘤医院的专家建议我们保守治疗,在老人能吃的时候,多给他做他爱吃的食物。
   去年寒假回老家去照顾病重的父亲,父亲总是想起从前食用过的食物,比如母亲烙的油饼,常吃的山野菜,贴玉米面饼子,最想吃的就是用鲜玉米糊做的食物。
   今年初夏,玉米刚下来,小妹就开始买,买回来我们姐妹和保姆就开始做给父亲吃,父亲夹起一块吃到嘴里,细嚼慢咽地品出了记忆中的味道乐开了怀。
   吃完也会与我们说那过去的往事,谁家因为没有粮食,青玉米下来就趁着夜深人静钻进玉米地里偷青玉米回来半夜烀了吃,然后被发现,被游街……
   那些旧年里发生的事如长了翅膀盘旋在父亲的脑海,也传递到我们对旧年的认知里,有爷爷奶奶,有叔叔姑姑,有有缘相见相处的人,还有我们自己。时间一去不复返,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还有记忆深处的那股玉米的香气!

共 40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由爱吃玉米,引发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和美好的往事回忆,读来也让人暖意融融。因为喜欢,便使普通而廉价的玉米在心中有了一席之地。全文围绕玉米铺展叙述,对不同年代、不同时段吃玉米的细节用情刻画,字里行间氤氲着玉米的香味和对玉米的千千情结。玉米大碴子、烀玉米、玉米饼、玉米花、玉米糊、搓玉米等等有关玉米的记忆,全都贯穿在一个“情”字中,亲情、乡情、婆媳情,因为玉米而显得弥足珍贵。作者文思泉涌,串拾点点生活细节,平淡中发现感动,感恩感念处处可见。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住美好,就像不起眼的玉米,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粮食,而是永不消散的回味。洋洋洒洒的文字,如冬日的暖阳,给人美好的享受。好文,推荐佳作共赏。【编辑:柏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20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柏丫        2020-11-30 16:36:53
  一种玉米,就能写出这么长篇幅的文字,而且充满烟火气息,既有玉米和人之间给予与获得的天造之福,又有人间亲情的福佑之乐,读来如冬饮温汤,快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