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神采飞扬】用结实瓮,做实在人(散文)

精品 【神舟•神采飞扬】用结实瓮,做实在人(散文)


作者:樱雪 进士,8947.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0发表时间:2020-12-06 20:04:34

【神舟•神采飞扬】用结实瓮,做实在人(散文) 我家有很多瓮,那些瓮根据用途的不同,分别被我们很形象地称之为水瓮、面瓮、粮食瓮、咸菜瓮,等等。瓮也分大小,型号最大的,我们称之为老瓮。比老瓮小一些的,我们叫二号瓮。还比二号瓮小一些的,我们通常叫碎(小)瓮。最小的那种,我们称之为坛坛。不管是大瓮还是碎瓮,哪怕是最小的坛坛,只要看其外形,便知道它们肯定是一家子——它们都有圆圆的大肚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陕西关中农村有“数瓮”的说法。据说,媒人领着女方父亲和几位重要亲属去男方家看屋里(陕西地方俗语,意指:查探某个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的时候,便会在进屋后,悄悄数一数摆在屋子里的瓮。那个年代,人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吃不饱,而瓮是用来装粮食的,摆在屋子里的瓮越多,就意味着家里储存的粮食多。有了粮食,就不愁吃,女方的家人也就放心了。但有个特殊情况,也不得不防。有些人家为了给女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就特意找了一些空瓮,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让女方家人看见。可人家也不是傻子,瓮里有没有粮食,随便找个借口,走到瓮跟前轻轻敲一敲,就一清二楚了。只不过,那样的情况非常少,只是极个别现象,除非是缺心眼。没有谁会拿孩子的一生幸福胡乱折腾,而且都是乡里乡亲的,用空瓮糊弄人,传扬出去,主家脸上也没光,他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到我记事的年代,就没有人再去数瓮了。包产到户已有很多年,填饱肚子的难题早解决了,家里的瓮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储存工具。在炎热的夏天,我特别喜欢水瓮。我时常紧紧靠在水瓮上,感受着后背传来的丝丝凉意。说来也挺奇怪的,明明户外很热,站在大太阳下,过不了几分钟,浑身上下便会流淌着汗水。但只要靠在水瓮上,不到半分钟,身上的汗水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喝几大口瓮里的凉水,清凉的感觉就会传遍浑身上下的所有经脉,那感觉爽快极了。
   要是到了冬天,水瓮之前的魔力好像就在第一场雪还没有到来就消失了,我不再关注它,即便见了,也不会多看几眼。漫长的冬日里,我时常围着咸菜瓮转圈圈,满脑子都是香喷喷的咸菜。要是放在现如今,咸菜不过就是一道家常小菜,可在那个年代里,咸菜却是整个冬季的主要下饭菜。到了饭时,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端着大大小小的饭碗,先给碗里夹几筷子咸菜,然后就端着各自的碗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们碗里的饭,不是玉米糊糊就是面糊糊,但吃在我们的嘴里,却是香喷喷的,甜到了心里头,再加上美味可口的咸菜,那就更好了。所以咸菜瓮在那个阶段,就很受我们这些小孩的喜爱。就连我们聚在一起挤暖暖(陕西地方俗语,意指:找个墙角,孩子们都朝里面挤,身体就慢慢变暖和了)的时候,还不忘讨论着家里的咸菜瓮。
   我还会一整天都待在装油的坛坛旁,那种情况是极个别的。母亲会在重大节日里给我们烙油饼。母亲在厨房忙着和面,我蹲在油坛坛旁时不时地揭开盖子,凑到跟前贪婪地吮吸几口食用油的香味,嘴里的涎水就在不知不觉间顺着嘴角流了下来。母亲拿着小碗走过来,用挂在坛坛边的油勺子,盛了一些油,看见我的一脸馋样,便笑着摇了摇头,说我真是个小馋猫。母亲走后,我赶紧拿起挂在坛坛上的油勺子,小心舔了舔,心里满足极了。一缕缕油饼的香甜渐渐扑鼻而来,我立刻盖好油坛坛的盖子,站起身迅速跑到厨房里,一把抓起母亲刚刚烙好的油饼就跑了。我没有到外面去,而是再次蹲在油坛坛的跟前,边吃着香喷喷的还有点烫手的油饼,边轻轻抚摸着油坛坛的小肚子,心里甜甜的、暖暖的。
   每年夏天,我们要在收麦子前将家里的粮食瓮全部搬到户外的大太阳下暴晒,目的是杀虫。装粮食的瓮,大多是体型最大的老瓮,如果老瓮装不完收回来的粮食,也会用小一点的。个头最高的老瓮,一个人抱的话,就显得太吃力了,只能慢慢倾斜着旋转着挪到外面。这是个技术活,到现在我也没能完全掌握,每次挪的时候,父亲都站在一旁给我指点,但我却一直掌握不到要领。更何况,当年我还是个稍稍比老瓮的个头高一点的半大小伙子。挪瓮时,要先把瓮里的残留粮食全部装进蛇皮袋子里,再把瓮稍稍倾斜,双手用力朝前转,瓮就慢慢地朝前走了。见父亲摩拳擦掌地准备挪老瓮时,为了显示自己能帮忙了,我也试着挪小一点的。但却不知怎么的,我挪的时候,瓮好像特别调皮似的,总在原地打转转,惹得他不断地笑着,而我也很无奈,但却没有法子,只能放弃,让他来。同样的瓮,在他的手里,就显得特别听话,在他的控制下,瓮就慢慢地挨着地面旋转着被他挪出来了。
   我长叹了一口气,苦笑着摇了摇头,在心里默念道:看来只能打下手了。父亲将家里的粮食瓮挪到户外,便去地里忙活了,并吩咐我把摆在院子里的瓮全部洗一遍。我一听,顿时惊呆了,望着摆了一院子的瓮,暗道:这要洗到什么时候啊。可,就在那个瞬间,我仿佛听见了摆在院子里的那些瓮都在挤眉弄眼地嘲笑我。那讥笑,刚好刺激了我的敏感神经,我紧握着拳头给自己鼓足劲,火急火燎地端着盛满水的脸盆、拿着笤帚小跑着跑到院子里。
   盛夏的太阳很毒,我刚刚走到院子里,头上就开始冒汗了。我抬头瞅了一眼挂在头顶的火轮,仅仅瞅了一眼,我就感觉到了刺眼,忙低下头来,感受到了后背不断传来火辣辣的烫。在冬日里给我带来温暖的太阳,在那个瞬间,不是放射着光芒,而是喷射着灼热的火焰。我伸手摸了摸刚刚挪出去没多久的瓮,已经稍稍有点发烫了。我赶紧忙活起来,把笤帚在脸盆里浸湿,先把瓮外面洗干净。
   这个好办,没过多久,我就忙完了。
   接下来,该如何把瓮里面洗干净,这就有点难了,我踮起脚尖努力地伸手试了试,根本够不到底。我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站在原地不断地在苦想,好在我灵机一动,有了主意。我先站在凳子上,将能够得着的地方先用浸湿的笤帚洗干净,然后给瓮里面倒一点水,用长一点的扫把清洗,然后找来一根长棍子,将抹布绑在端头,将瓮里面擦干净。忙了好一阵子,我才洗完所有的瓮,累得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但我却没有叫苦叫累,反而觉得自己很棒。我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完成了父亲交待的任务。洗完瓮后,我依然顶着烈日站在原地,轻轻抚摸着它们。还别说,瓮的身子是很光滑的,和被河水冲刷多年的鹅暖石一样,用手一摸,滑腻、滑腻的,我不由得打着激灵。纵使头顶的烈日比刚才那会儿更毒了,我也没有离去,就站在太阳坡里,边陪着它们,边回想着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好处。
   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用瓮来装粮食、盛水、腌咸菜,难道其它的器具就不行吗?父亲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告诉我:瓮是用土烧成的,看起来结实,用起来让人觉得省心、实在。
   想着父亲的话,我用力摇着家里的瓮,发现它们确实结实,而且是很耐用、很耐用的。
   那还真是的,也不知多少年过去了,我家那些瓮依然完好无损。
   父亲的解释,当时,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只不过,那时我还小,并没有领会到更深刻的内涵。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真正领会到父亲的言外之意。
   瓮确实是很结实的,但这只是表象。待我长大了,也走出了家乡,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阅历的增长,我才慢慢弄懂了当年没有搞明白的地方——正因为瓮是结实的,是让人觉得实在的,我们才会用它存这、存那。而相应的,做人更要像瓮那样,一定也要实实在在的。

共 28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器具——瓮,通过详细描写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盛水、腌咸菜、装食用油、装粮食,以及“我”在不同的阶段的心理活动,从而引申到做人,升华了主题,将文章的高度、深度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文章朴实无华,却耐读、耐品。拜读学习,特此推荐。【神舟编辑:天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0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12-06 21:36:32
  樱雪老师的这篇文章描绘了那个年代农家必不可少的瓮。瓮的用途,瓮的好处都娓娓道来,让人好似身临其境回到那个年代!为老师点赞支持!
峥嵘岁月
回复1 楼        文友:樱雪        2020-12-07 19:31:40
  感谢老姐点评。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12-06 21:39:25
  樱雪老弟精湛的文笔功底永远是老姐学习的榜样!感谢樱雪老弟一如既往对神舟文学社团的投稿支持!期待樱雪老弟多创佳作继续投稿展现神舟!问候老弟!热茶敬上!
峥嵘岁月
回复2 楼        文友:樱雪        2020-12-07 19:31:51
  老姐客气了。
3 楼        文友:欣语        2020-12-06 23:04:58
  翁,我们东北叫坛子,多用来腌制咸菜或装酒,看到作者的文章,感触颇深,虽然时代变了,但“翁”仍如一种质朴无华的精神,久存心中。欣赏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樱雪        2020-12-07 19:32:02
  感谢老师点评。
4 楼        文友:石尖        2020-12-07 08:27:19
  读罢此文,有种“似曾相似燕归来”的感觉,语言质朴无华,却是有感情和温度的,作者给我们娓娓道来的是原汁原味的关中老百姓的生活,因为真实所以才能打动读者!石尖问候樱雪老师!祝创作丰收!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4 楼        文友:樱雪        2020-12-07 19:32:13
  感谢石总点评。
5 楼        文友:石尖        2020-12-07 08:31:31
  我们沂蒙山区老家这边以前都是用“大缸”来盛放粮食,也需要斜着旋转地挪动,我们这边用的“大缸”很大,一个人一般挪不动,得两个人去挪!能产生共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5 楼        文友:樱雪        2020-12-07 19:32:25
  再次感谢石总点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