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 竹林深处是我家(散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是苏东坡一类大文人对竹的赞美。我们山里农家人没有这样文绉绉的,只能用“家有一园竹,吃穿都不愁”这样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对竹子的热爱。并且家家户户都爱在房前屋后栽下竹子,长成一片片竹林,形成一种世代相传的风气。
我们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从四川青龙嘴避灾迁徙来的。由于根基浅薄,家境贫寒,爷爷只能在一个山湾里搭起三间草房。为了防止滑坡,爷爷就绕着草房栽下一圈竹子。两年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竹园。竹园四季常青,给草屋配上恰当的风水,成为我们理想的安居之地。其实在我们乡下,每家每户都有一园竹子,只是竹子的品种不同罢了。有的是斑竹,有的是金竹,有的是水竹,还有的是百家竹等等。反正农家的每户人都是有自己的竹园的。
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赞美竹子说:“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这是文人雅士们从竹子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学到的一种气节。而我们这里的农家人除了这些,主要是看重竹子的具有实实在在的用途。竹子除了用来编织,制作各种器具用品,而且还能固土保墒,遮风挡雨,美化环境,因此家家都喜欢栽种竹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的深处,就是喜欢看爷爷栽竹子。那一年冬天,爷爷在三百里外的毛坝乡做事,毛坝号称是利川的“楠竹之乡”,爷爷扛着一根楠竹子,硬是徒步走回家。爷爷把楠竹栽在竹园的东边向阳处。爷爷说:“楠竹质地最坚硬,竹节也更坚贞”,“寒岁三友”里的竹子就是指的这种楠竹。爷爷还逐一指出竹字具有的七种美德:竹身正直、竹节奋进、竹空虚怀、竹花质朴、竹立天地、竹善群处、竹载文传世、富有担当精神。爷爷的话无疑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以致我的后来就有了楠竹一般的倔强和韧性,宁可折断也不弯腰。
父亲继承爷爷的美德,继续在草屋前后栽种竹子。还把竹子种类增加了许多,有毛竹,有苦竹,有墨竹,有文竹,还有粽子叶竹,长出的叶片比竹叶宽大几十倍,可以在端阳节里包粽子用的。
那一次父亲栽好一株大斑竹,把我和弟弟叫到跟前,突然举起一根竹条,动作凶狠地向我们抽来,吓得我和弟弟的满地乱跑,直到我们把那片地跑得几乎完了,父亲才停下来。他吐着粗气说:“好了,好了,竹子发了。”父亲看到我精魂未定,就告诉我们说:“这是我们栽竹子的习俗,栽竹子时要想法让孩子在地里跑,跑到哪里竹子就会发展到哪里。”难怪父亲的样子做得凶,竹条却是轻轻落下呢。果然,竹子连连猛发,把竹园的面积扩大到了八分地,竹林密得像一片海洋。繁茂的竹园把草屋包围得紧紧地,威风吹来,竹涛起伏,草屋像是竹涛下的一叶扁舟。
我从小就喜欢竹园。几场春雨一过,竹园里就冒出尖尖的笋子,这时我就最爱到竹林边玩耍,很想用手去摸摸那笋子的尖头,但是怕摇坏它,因此总是忍着不伸手,想得急了就趴在笋子下面听听它拔节的响动。母亲可以到竹园里去掰笋子,因为她知道哪些笋子长不大,哪些笋子长得太密,母亲把笋子掰回来,去掉笋壳用开水稍微一煮,然后就切成丝条爆炒,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竹园发笋的那些日子,我们总是有新鲜的菜吃。
竹园不仅为我家提供佳肴,还给我的童年带来无边的欢乐。那些年代里,乡下农家孩子没什么玩具,父母亲为了开发我们弟兄的智力,就利用竹园里的竹子来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乐趣。父亲看来金竹,做成竹马,让我和弟弟们骑着行走,练习身体的稳力、臂力和足力。妈妈砍来水竹给我们扎成风筝,让我们在宽敞的野地里放,风筝飞上高空,我们一脸欢笑。我们自己也动手做玩具,我砍下竹节比较稀的百家竹做成竹笛,用斑竹的大竹节,蒙上蛇皮,做成简易二胡,成天的吹呀,拉呀!满屋都是“杀鸡杀鸭”的吱吱讷讷,呜里哇啦的响声,草屋里总是洋溢着不绝的笑声。我感激竹园,是它帮助我强健了筋骨,初学了音乐知识,我感激竹园让我的童年没有虚度。
我进村小学读书了,启蒙老师高高的个儿,虽是男老师却文雅如竹。他除了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画画儿。在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学习写竹的古诗,他最喜欢的就是那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几乎每天他都要诵读一遍。老师上图画课,也总是教我们画竹子,先讲怎样画叶片,再讲怎样画竹竿,最后讲怎样构图。老师为了提高和巩固我们画竹的兴趣,还给我们讲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老师说:做人要像竹子一样有礼有节、先贤们都以子竹为楷模,塑造出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张骞出使西域,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苏武持节赴匈奴,被幽闭十九载,面对利诱一脸正气;文天祥兵败被俘,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些留名青史的人物,都是因为他具有了“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民族气节。老师还把他画出的竹子国画拿出来向我们展示,清新、挺拔、脱俗,老师的竹画真是太有特色了。老师在一副竹画上题有古诗:“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有此三人。”老师的书法流畅遒劲,我欣赏着,赞不绝口,也从此画上学习到了“岁寒三友”的典故。
我回到家里,心里满是老师教的竹诗和竹画。也就情不自禁地练习起画画来。我铺开宣纸,沾上浓淡的墨水,按照我家的竹园画了一幅画。我也学着老师,歪歪扭扭的题上一行字:“竹林深处是我家。”第二天,我把画拿给老师看,没想到老师竟然是赞不绝口,说我构图很大气,立意也新奇。老师还提出下午放学后要到我家来看看竹园,我简直是受宠若惊。放学时,老师果然陪着我到家了。妈妈精心的给老师烧开一壶竹叶清茶,老师一点也没有嫌弃草屋的狭窄和贫寒,反而夸赞说:“居必有竹,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的爱好和追求。家有竹园方能体现居住者的“大雅”、“不俗”的品性。接着老师吟起“东墙疏竹影”、“窗前竹劲风”等一些诗句。在父亲和我的陪同下,老师一步步地绕着我家的竹园行走,一边走还一边用笔在他的小本上勾画些什么。看完我家竹林,老师对着父亲用诗一样的语言说:“竹是高雅之物!自古被诗人赞颂。
老师说的诗情画意,还对我说:“山子,我喜欢你家的竹园,我还要给你现场作一幅画送给你家。”老师的盛情难却,父亲连忙搬来大桌子,我奉上墨笔和宣纸。只见老师泼墨如云,一阵横扫勾画,一副浓墨重彩的竹居图就展现在眼前。老师在他的图上题写了“竹报平安”四个灵动飘逸的大字。
父亲很是喜欢老师的画,就节省下钱,把画拿到集镇进行了装裱,高高挂在草堂中间。
因为我家有竹园,我们弟兄三人都学会了制作竹器的手艺。二弟会打造竹床竹椅,三弟会编织箩筐筛蓝等。我由于教书繁忙,手艺远远不如他俩。但是我也利用寒暑假学会了用竹篾编织撮箕,扎竹扫把等粗活,自己用起来也极为方便。那是农村生活普遍困苦,我们把竹器拿到集市上卖,一家的油盐钱总是不缺的。
由于竹子具有坚、韧、柔、直、抗压、抗拉、抗腐等多方面的特性,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离不开的。竹与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其家具如桌、椅、床、箱、笼、筐等多为竹制。到20世纪70年代,我家的竹园真是派上大用场了。年过不惑的母亲不能参加生产队的中劳动了,她就把竹园用网绳围成一个圈,在里边养上一百来只鸡,鸡在竹园里刨食捉虫,啄草追逐,下蛋歌唱,竹园成了鸡的乐园。一个竹园养鸡,每年收入千元,一点不比棒劳力逊色。这且不算,竹园真正起作用的是用来编织篾器。1975年,生产队城立竹器副业小组,父亲被选为组长。父亲首先把自家的竹子砍回来,让小组的十多个篾匠编织背篼、箩筐、提篮、筛子、簸箕、刷把等家常用具,还做成各样式的竹椅、竹床,销售到利川城乡的多个集市,为生产队挣回五万多元现金,竹园为乡亲提高了生活水平,父亲也因此成为当地的劳动模范。
1987年夏秋之交,天老是阴雨连绵,一连二十多天不见日头。一天傍晚,暴雨突然加剧,山洪暴发,我家的草屋受到两条山溪的洪水冲击,眼看湮灭。这是百年难遇的灾害,父亲母亲急忙冒雨奔逃高处。三间草屋卷入浊浪……幸亏那一圈竹园护卫,那些竹鞭串联得紧密,总算没有把草屋没有被水彻底打垮。
老家无法住下去了,经过上面批准,父亲另选地基,又连天连夜开山取石,请来工匠,修起两间石墙屋,成为安居的新家。
新家在一片光秃秃的土坎下,虽然四周没有溪流,但是还是存在不够稳固的因素。为了巩固地基,年过花甲的父亲就到老屋去开挖竹篼做母竹。竹篼绵缠,盘根错节,很不好挖,挖一个竹篼足足要二三小时,一连十来天,父亲累得腰酸臂痛,才从老竹园挖回七八个品种的竹篼,共计一百零八根。父亲仔细地把这一百零八棵竹子围着新家栽种起来。接着又是精心的管理,一直照看了两年多,新家四周又有了新的竹园。父亲像是了却心愿地说:“家有一园竹,古时老儿蓄。”意思是告诉我们,家里要有好的竹园,那是要用心经营的。要得竹报平安,就得用心爱竹。
如今我家的竹园里依旧有金竹、斑竹、水竹、毛竹、文竹、墨竹、楠竹、百家竹等,竹竿笔直冲天,竹叶四季常青,竹林间阵阵鸟鸣,微风吹来,竹叶泛起绿涛!我的石墙小屋就在这竹林下静静地矗立。竹林护佑着我一家四代的平平安安。
我爱竹,爱它的“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我爱竹,爱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爱竹林,爱它“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我爱竹林,爱他的坚贞和谐,爱它的无私奉献。“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我对竹有特殊的感情,我将和我的竹园一同守望,直到那天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