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我家的燕子(散文)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几场南风吹来,几阵春雨润过,松嫩平原的土地便松软起来了,草绿了,树绿了,杏花开了,迎春花开了……这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便在院子里,泥道上,地垅边,蹦着高儿拍着巴掌欢呼着成双结对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那燕子也撒欢似的“呢喃——呢喃——”地叫着,一会儿贴着地面低飞,一会儿又钻上天空,它们回到了自己的旧地,它们同时把春天带回了故乡。
在我的家乡,和人们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两种鸟,一种是麻雀,再一种就是燕子。麻雀不仅在人们的屋檐下做窝生儿育女,在捉吃害虫的同时,还刨食庄稼种子,秋天便去啄食成熟的庄稼,因而在50年代曾经被定为“四害”之一,与老鼠、苍蝇和蚊子一起,被全民共诛之。后来虽然被排除了“四害”之列。而燕子,作为候鸟,虽然随季节的变更而迁徙,秋去春来,但它那温暖柔和的声声呢喃,那美丽轻捷的矫健身影,那不辞辛苦的勤劳品质,那捉食害虫的勇敢精神,那垒窝育子的脉脉温情……不仅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且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与其他的鸟不同的是,燕子是与人同居的。春暖花开时节,当人们打开了关闭一冬的窗子时,燕子们也从南方千里万里地飞回来了,为了自己过一个安乐的日子,也为了生儿育女,它们开始做巢,它们或选在遮风避雨的屋檐下,或干脆选在人家的屋子里。当燕子轻盈礼貌地飞落在屋檐下或飞进屋子里时,人们常常发现,那燕子的翅膀上或腿上还拴着去年主人给系上去的五彩线呢,于是,一家人像欢迎游子归来一样向它们鼓掌:“回来了,小莉莉回来了!小飞飞回来了!”人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些可爱的名字,它们已经成了人们家中的一员了。于是,它们也“呢喃——呢喃——”地叫着,像是在向主人们问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七绝《乌衣巷》,被人们广泛传颂。读着这诗,心中常常涌起一些不平衡,似乎人若穷了连燕子都不靠近了。其实燕子完全不是这样,燕子从来不会嫌贫爱富,在故乡农村的棚屋茅舍,只要燕子觉得方便,随处都去筑巢安家。它们从春天开始,一口泥一口草地垒窝,也不知飞了多少次,才能把窝垒成。它们在人们的炕上边垒窝,很少把一块泥一根草叶掉下来,也从不往人们的屋里排泄秽物。中午,当人们打开窗子吃饭时,燕子即使衔着东西回来,也只是踅了几圈就飞走了,待人们吃过饭再来,它们很理解主人。人们也从不给燕子出难题,在它们垒窝时和哺乳期,人们下地干活时,也把门窗打开,为它们进出留下方便。连小孩也都知道爱护燕子,他们宁可去漫山遍野追野兔套狐狸,却不去捉自家房梁上那举手可得的燕子。他们还常常极其严肃认真地给大人们讲:“捉了燕子会闹眼病的,害了燕子会被张三(狼)抓走的。”当然,这话也都是从大人那学来的。
我念小学时,常常坐在自家的饭桌旁写作业,有时便停下笔来静静地看着燕子的活动。它们毫无怨忧地劳动着,从黎明到黄昏,用那小小的嘴,一点一点地衔来泥土、草叶,穿梭似的飞来飞去,好像从不知什么是疲倦;它们像一个高级的雕塑师,把泥块、草茎、木棍编织起来,像人们用钢筋水泥浇筑楼房一样,结结实实地在房梁上筑起一个倒悬着的巢。从某种意义上讲,燕子比人要高明,人是从地面往上建,而燕子是在建筑悬吊式的巢,那难度可想而知,这也表明了燕子的聪明和智慧。巢筑成后,里面还用其衔来的禽鸟羽毛和柔软干草铺垫好一个柔软的窝,既舒适又温暖。
巢筑成了,燕子停止了它们紧张繁忙的操劳,从此,燕子白天在田野上捕食昆虫,在蓝天翱翔,晚上,在梁上的巢里呢呢喃喃,甜甜蜜蜜。一段时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大燕子不在巢里,可梁上仍传出来叽叽的叫声,原来是小燕出生了,几天以后,那些小燕便将小脑袋齐刷刷地伸出窝沿,像列队待发的勇士,那清脆的叽叽声,像是在宣布:蔚蓝高远的天空是属于它们的。可它们的翅膀还不硬实,一次,几只小燕陆续从窝里掉了下来,我便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回窝里,终于在又过了几天后,它们便从窝里飞了下来,又过几天,便又飞到屋外边去了,飞进了田野,飞上了蓝天。整整半个夏天,它们每天都回到梁上的巢里来度过夜晚,那“呢喃——呢喃——”的细语,像是在谈论蓝天的美丽,交流搏击长空后的感想,也像是表示未来的雄心壮志……
金风吹来,霜染枫林的时候,燕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它们苦心经营的家,准备飞涉千里万里到南方去越冬,它们在村子上空盘旋,在电线上聚集,然后,围绕村子飞了几圈,向主人们作深情的告别,向小村作深情的告别,然后像飞机起飞一样,升入空中箭一般地南去了。每当这时,村子里劳作着的人们,都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它们轻捷的身影隐隐地消失在蓝天里。
“前村春社毕,今日燕飞来。将补旧巢阙,不嫌贫屋归。”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这几句诗,说的是燕子的那种不嫌贫穷不贪富贵的恋旧精神。是的,在燕子第二年春天归来时,几乎是又各寻其主。勤劳朴实的燕子和勤劳朴实的乡亲们,既有相依的地方又有相通的地方。
我家的那可爱的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