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写手奖励赛】露天电影和听评书(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写手奖励赛】露天电影和听评书(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7发表时间:2020-12-14 14:56:24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自从电视机和收音机普及以后,农村人的精神生活有了保障,白天干活,晚上回家可以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消除疲劳,享受美好人生。放映队也很少到农村放电影了,人们对露天电影已经没有了多少热情了。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童年时代的文娱生活。
   6070,童年时,文化生活几乎空白,除了看电影,听小说,看连环画,没有其它的。
   露天电影是我们的最爱,对战斗片我们更是情有独钟。放映队每年有几次下乡放电影,大人小孩都高兴。村里放电影,无论多远,都去赶。电影场到处都是人,黑压压一片。树上、草垛上、墙头上,也都是人。小时候喜欢看打仗片,紧张,刺激,满足我们的爱国心,因为战斗片,打鬼子,打国民党反动派。在农村放电影,一个戏曲片,在前,一个战斗片,在后。戏曲片时,我们睡觉,等醒来时,战斗片已开始,那时候,精神振奋,神情专注。看过的战斗片可多了,《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有时候,信息不准确,传说某村某村放电影,结果兴冲冲前往,哪里知道,连个电影的影子都没有,我们只好失望而归。不过,走着走着,就高兴起来了。第二天,村子里的小伙伴会笑问我们,都看了什么电影呀。“好看呢,《小英雄白跑路》,《看不见的战线》,”我们自豪地说。现在,时不时的有放映队放露天电影,想给人重温过去的美好,可在场下看的人寥寥无几。露天电影,6070的童年记忆。
   单干后,农村有的家庭买了电视机,1986年正在播《西游记》,每天晚上,屋子里满满的,都是人。后来,村民陆续也买了电视机,电视机普及。电视机从黑白到彩电,从小英寸到大英寸,彩电从普通的到平面直角,又到液晶电视,又到智能电视,发展太快。
   6070,大都有听过评书的经历。刘兰芳播《岳飞传》的时候,村里收音机很少,就一两台。每到下午5点,播小说《岳飞传》,我是一集不落。后来,又听《杨家将》《隋唐演义》等。
   以前,家里想拥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那简直就像做梦一样;谁家最先拥有了一台收音机,简直会让全村男女老少羡慕得不得了,甚至会嫉妒起来,暗暗的嘀咕:有两个钱了,真会烧包!
   收音机开始播著名评书家刘兰芳的小说《岳飞传》和《杨家将》的时候,我那时不过十二三岁,正在读小学三四年级。当时,全村子里只有一个龚姓的村民家里有一台很小的收音机,比成年人伸平的一个手掌大不了多少。
   以前,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落后。好在那时农村还有电影放映队,会经常下乡放电影,让村民感受到音像给人带来的神奇和快乐。至于电视机、收音机就从来没有见过。自从村里有家买了台收音机后,村里的“文化生活”似乎丰富了许多。
   大概在1979年秋天的时候,刘兰芳在收音机上开始播长篇评书《岳飞传》,时间是每天下午5点多钟的样子,每次半个小时。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每次从学校早早放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往家赶,书包往家里一丢,就直奔龚爷爷家门口。评书还没有开播,他家的门口已经聚满了人,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都在静静等候“听小说”,男女老少都有,开播时,人人竖起耳朵,屏声静气,全场鸦雀无声。
   刘兰芳的评书说得也太精彩了!一个人能模仿出很多人的声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惟妙惟肖;她还能模仿马蹄声、金铃声、刀枪碰撞声、风吹草动声、动物鸣叫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从她口中发出,你说神奇不神奇?她讲小说,声音高亢嘹亮,催人振奋,语言干脆利落,咬字清晰。那时,凡是听过刘兰芳小说的人,无不为她的精湛的表演才华所折服。印象最深的,就是岳家军埋伏时忽然冲锋陷阵时的场景,“只听那山后一声炮响,人欢马炸,马挂锣铃,嘡啷啷啷……”,紧接着似有千军万马在冲阵,神奇极了。那时,我可是个小说迷,《岳飞传》《杨家将》几乎是一集不落,喜欢刘兰芳的声音,喜欢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忠臣岳飞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岳飞一生为大宋身经百战,吃尽了苦头。他武艺高强,多次大战金兀术。每次金兀术被打败时,我们的心情都特别高兴,觉得酣畅淋漓。可是,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奸臣当道,尤其是秦桧,最令人深恶痛绝,这个奸臣和金人媾和,就在岳飞将直捣黄龙府时,高宗和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唤回岳飞,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后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风波亭下……岳飞被害,听小说的人都唏嘘流泪,对秦桧这个奸臣是咬牙切齿,大骂不已。我听到此处,小小的心里蓄满了悲痛,也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内心里充满了对奸臣的憎恨!也为岳飞的死而深感惋惜。
   那时听小说,渐入佳境时,最怕听到的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怅怅然离开后,心中期待着明天这个时候,心里也总在盘算着故事该怎样的进行呢?
   村里有了一台收音机后,村民们原先是羡慕,后来变成了行动。80年代初,我们那儿农村开始承包土地,实行大包干了。田地是自己的,收粮食归自己的,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是空前高涨。他们精耕细作,适时安种庄稼,施肥耘草,起早摸黑,为的就是多打粮食。很快的,农民们就尝到了甜头,从来没有收过那么多粮食。这样,家里吃喝不愁了,还渐渐有了余粮,粮食除了吃喝上缴以外,还可以卖上一些。渐渐的,村子里的收音机就多了起来。
   我的姐妹们干活很吃苦。在母亲和她们的艰辛努力下,家里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当时,姐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台小收音机。可那时,家里积蓄很少,怎么能舍得拿这个钱去买收音机呢?可村子里一些人家都买上了收音机,姐妹们买收音机的想法就更强烈了。二姐建议,冬闲时到大山里耧草(松树毛子)卖。那时,市场刚刚有点开放,允许集市上正当的买卖。藕塘集市上小饭馆、早点店需要烧柴草。姐妹们得知可以在那里卖柴草,于是,就趁着冬闲上山搂草,起早贪黑,将柴草挑到藕塘街上卖掉。当时,草很便宜,大概几毛钱一担。他们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山上耧草卖,才积攒了几十块钱。有了这笔钱,我家就可以买收音机了。
   收音机买回来后,姐妹们简直把它当宝贝一样。原本有灰尘的家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要把收音机放在上面啊。她们还特地用白毛线给收音机织了一个外罩,以免落上灰尘。那台收音机就是姐妹们的精神食粮了。每天她们和收音机形影不离。
   单干了,自家经营土地。姐妹们一下地,必定带上这个宝贝。在田里干活,有了收音机,她们干活很带劲,觉得生活有了无限的乐趣。那时,还时兴听广播剧,有主播,有音乐,有表演,就跟电影一样,只不过看不到影像。还记得吗?王刚当时主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可轰动了。姐妹们不识字,但也很爱听。每天一集,故事连续性强,听完今天的就想明天的。她们随身带着收音机,从田里回来的路上,边走边听;回家烧锅吃饭时,听。姐妹们简直就是收音机迷了。那时,我也上初中了,早出晚归。放学回来后,做完作业,自然也喜欢听收音机了。听唱歌,听广播剧,听小说……印象深刻的是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广播里热播,姐妹们常常听得入神,会被小说里人物和故事感动。
   以前,乡村很落后,这样很接地气的乡土小说,最能打动我们的农民们。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小说,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犹记得《人生》制作成广播剧,在收音机上播过后,社会反响极大。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就像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丢上了一块石子一样,在男女青年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人们同情刘巧珍,痛恨高加林的忘恩负义,将高加林看成“陈世美”,同时,对高加林最后的结局也抱有一点同情。不过,老百姓的看法很简单:高加林不是一个好人。对于他们朴素的带有局限性的认识,我们不必苛求,毕竟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思想单纯。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农民最可贵的地方。
   三姐在家里不爱说话,平时总闷着头做事。自买了这台收音机后,她明显活跃多了,思想好像也开朗了许多。记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女播音员张悦主持一档节目叫《青年之友》,她的声音富有女性的柔美、亲切和磁性,声音很特别。三姐最喜欢听这个节目了。只要到她主持这个节目的时候,谁也甭想换台。三姐总是静静地听,常常听得出神。
   现在网络发达,手机和电脑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满足我们各种视听需要。刘兰芳、单田芳等评书可以随时从网上搜索到,可以一集一集听,消停慢意地听,可又有谁能做到最大的耐心呢?人们更多关注是手机上的无聊视频,而很少再去聆听大师们的经典的声音和作品了。
   时过境迁,那个守着半导体收音机听小说的时代已经很遥远。可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听小说、听广播的那种痴迷的状态。
   现在,短视频铺天盖地。人们热衷于玩抖音,自拍视频。微信,可听可视,国内国外,即时通话。
   现在,可娱乐的地方很多,有舞厅、电影院、KTV包厢、夜店、咖啡馆、茶店,还有网络直播等等。只要有钱,你想到哪里玩都可以,想玩什么都可以,对于这些,我们6070保持沉默,似乎很落伍。其实,现在年轻人的道德价值观已经低下,甚至低劣。对此,我们6070也无可奈何,社会大气候,一时难以改变了。国家试图在纠正,但这需要时间。
  

共 3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高老师的这篇散文很真实写出了6070后人的心声,当时年幼的我们曾跟着放映队跑,只要听到在哪村放电影,就会招呼小伙伴们,搬着小凳子去看露天电影。有时候,看得有些入迷了,家里若是还没做好饭,干脆就拿着窝头边走边吃,唯恐错过了看露天电影。正如老师文中写的那样,我们对露天电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至于买收音机听刘兰芳老师说评书,也是那个时候的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早早蹲在收音机旁,祈盼着能早点听到刘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当时的我们对她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很是羡慕她讲的评书是那样耐听。至今,刘老师说书的声音仿佛仍在耳边回荡着。此文生动地记叙了6070后人真实的生活以及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叙述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感谢您分享佳作,力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编辑:张爱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12-14 15:06:51
  感谢老师分享佳作,力荐赏读!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12-14 15:07:49
  欢迎继续投稿,祝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何叶        2020-12-14 15:17:37
  高哥的文总是那么朴实耐读,具有时代感!佳作。老师创作辛苦,敬茶!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高令亚        2020-12-15 14:52:36
  谢谢社长,问好。
4 楼        文友:高令亚        2020-12-14 16:55:32
  感谢张老师编辑和点评,辛苦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