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细牙齿卖稻(随笔)

编辑推荐 【春秋】细牙齿卖稻(随笔)


作者:河杨 举人,4316.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4发表时间:2020-12-14 19:44:54


   旧事重提也有情,似乎荒唐确是真。有粮难卖虽难信,农民是此经历人!
  
   我舅父的儿子何成俊,我叫他表哥哥,比我大一属,即大我12岁,前些年已经做古。他平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做任何事都非常讲究,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与人公事,总是挑剔别人做得不好,而且常常当面批评,因此获得了“细牙齿”的绰号。
  
   他素来喜欢钻研木工,共产风中被确定在木工组做事,私下里拜当地手艺最好的老师傅俞木匠做师傅。当时,不兴师徒学艺,但他总是以旧习惯的师徒之礼对待俞木匠。早晚给俞木匠打水洗脸洗脚,收工时代他将工具收拾停当,到食堂打饭,先将俞师傅的饭打好送给他。俞师傅有什么私人事,他也是尽量代劳。因此,虽然只是“木工组大集体中相处”,俞木匠待他也如徒弟一样,技术上尽可能地指导他。三年的“木工组劳动”,表哥的木匠手艺也学得差不多。俞师傅对他说,你以后只要好好为之,会成为不错的木匠。
  
   木工组散伙后,表哥以在生产队做工分为主,不过也做木工。当时人们经济虽然很拮据,但凡是娶亲嫁女,多少也要添置一些家具,因此附近常常有人请他。这样,他做木匠的机会也不少。他给人做家具,不仅做得秀丽,还讲究坚固适用,做好后总是用砂纸精心摩擦,使制成品光滑得惹人喜欢。
  
   尽管如此,表哥与所有农民一样,长时间里都处在粮食紧张的环境里。1981年春天,我们这里集体的土地分到了农民私人家里。表哥分到土地后,非常高兴,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种粮上,不是很必要的木匠活,他便不做了。三五年后,他也得到了丰衣足食,再几年,他和我们这里的农民一样,居然遇到了“卖粮难”的困境。
  
   怎么会是“卖粮难”呢?原来,在开放以前,国家把粮食一直作为最重要的物资,控制得十分严格。当时有一句名言:“一个粮食,一个钢铁,只要有了这两样,什么事情都好办了。”而粮食数量长期没有达到国家满意的要求。分田到户后,农民们生产积极性勃发,粮食奇迹般增长,国家仍然控制着粮食市场。每当稻谷上市前,便张贴布告,禁止任何个人或单位收购,并且到处设卡,不准流通,只有粮站独处收购。而粮站库容是根据历来收购规模建筑的,忽然有了许多粮食,粮站无法库存,许多粮站建了很多的“土圆仓”,仍然不能解决库容问题。而大幅标语居然是“农民种粮不要愁,粮站一年收到头。”因此,粮站收购农民粮食,不能说不收购,而是无端地挑剔质量。蛮好的稻子,都说质量不合格,必须重新整晒。其实就是按照要求都做到了,还会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目的就是对农民们的粮食拒绝收购。因此,广大农民收到手的粮食很难卖得掉。而我们这里的农民都以种粮为主,粮食卖不掉,虽然丰收了,经济上还是很拮据。
  
   由于表哥何成俊对待事务有着特别的讲究,对稻子的收获,更是讲究得严格。为了将收获的稻子及时晒干,他特别做了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晒场,田间稻子不是大好天气他绝不会收获;收回来后,立刻在晒场上晾晒,晒干后进行着细致的分离。因此他的稻子都是黄灿灿的,粒粒饱满,没有杂质,加工大米的话,每百斤稻子比别人的能多出三两斤大米来。知道他情况的人都说,细牙齿的稻子比别人的质量好。
  
   1995年晚稻收获时,表哥知道当时卖稻难。他将稻子收拾好后,没有及时去粮站卖,而是囤积起来。他想,等到大伙儿都卖过以后,粮站收购松闲一些,或者会好卖一点。
  
   已经是深冬了,由于卖粮难,粮站也没有什么人去卖稻。于是在12月20日的上午,他用大麻包装了15包整理好的稻子,请来蹦蹦车,运往粮站里。别人的稻子一麻包约在130——140斤,而他的稻子由于精度高,每包都在150斤上下。
  
   运到了粮站后,他侍候着看样员检查质量。看样的人三阳开泰地来到他稻子包装袋边,用签筒插进麻包,抽出稻子来。一共抽出了六个麻包里的稻子,放进样盘里颠簸了几下,又抓了几粒,用牙齿磕开,说,晒吧,等能收购时,我会叫你过磅的。说过以后,便不理会了。
  
   这时候因为卖粮难,来卖稻子的人很少,粮站大晒场空了出来。表哥将15包稻子全部撤开,放在晒场上摊开来晾晒。
  
   表哥知道,与粮站关系好的人卖稻比较容易,差稻也能卖出好价钱;而他并没有这方面的便利,只能是“他叫我过磅时,才可以卖”的。于是,他天天在那晒场上晒稻子。他每天早上八点后步行五华里,到粮站晒场上将稻子晒开,而后将麻包铺在墙角边,在麻包上躺着,待到下午三点半以后,再收拢起来,盖上麻包。好在粮站院子大门每到傍晚就锁上了,他能放心稻子不会被别人偷盗。
  
   那几天,天气一直很好,没有阴雨。第七天的中午,表哥正准备去饭店里买碗面条充饥,看见粮站院子外边公路上的小车里下来三个人,往粮站仓库里走。表哥估计他们是粮食部门的领导,于是迎着他们说:“请你们看看,我这稻子要晒到哪一天才能过磅啊——我在这里又晒七天了!”其中一个人抓了把正晒的稻子看了看,“啊”了一声,没有说什么就走开了。
  
   当天午后两点半左右,粮站看样的来对表哥说:“你把稻子收起来,给你过磅吧。”偌大的粮站,只是表哥这点稻子了。这个下午,表哥总算将他运来的稻子卖掉了!
  
   卖过了稻子以后,表哥说:“这卖稻子比种稻子都艰难。要不是来了领导,我这点稻子还不知道要晒到哪一天!”此后,他家里还有的稻子,就再也不敢运到粮站里去卖了!
  
   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

共 21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想当年的包产到户,让人觉得似乎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村问题的万能春风,以后一切问题的解决了。现实并非如此乐观,农民的自主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又有一个卖粮食难的问题出现了。不仅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让农民受损失,先是粮站粮库等公有制的收粮单位,以权谋私,克扣打压,然后就是粮贩子们的控制打压价格。为今天农村的萧条。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本文用真实的事实,再现了其中一段历史。以小见大,一斑窥全豹。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20-12-15 08:05:18
  谢谢北极老师认真编辑此文。这是个历史陈迹了,但是这个陈迹确实是我们曾经的经历。在这方面,我有系列文章,细心的朋友可以寻来阅读,从整个社会进展来看,我们的社会走到今天,真正不容易,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如今的好环境。谢谢关心农民历程的朋友,并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2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20-12-20 22:05:14
  阅读河杨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和自己父亲一起送余粮的经历,黄瓜子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