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紫砂壶的故事(散文)
山茶花开了,嗅着山茶花的清香,我们走进了陶都宜兴。
我们一行六人,是来宜兴为企业做管理诊断的。其中来自北京的四位专家,第一次到江南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山似碧螺、湖若梳妆镜,山水美色,引动了爱美情怀,专家中的女同志,闲暇之余,要求我们一定要带她们出去走走。宜兴是我们城市的属县,我们也理应尽地主之谊。
到哪去呢?宜兴是紫砂艺术的故乡,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我们还是去丁蜀镇上的古南街吧。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曾有诗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这里的紫瓯说的就是紫砂茶具。宋代中国开始流行煮水泡茶,各种新式茶具应运而生。据说一生嗜茶成瘾的苏东坡48岁时因被贬官来到宜兴,在独山下买了块薄田,准备归隐终生。一日,他出游山水归来,不由长叹一声,此地美景,真若家乡蜀地的风光啊。于是他打了“报告”给皇帝,请求终老此地,但皇帝老儿偏不让他安顿,一会儿调他去山东,一会调他去浙江,末了,干脆将他发配去了海南岛,待他老年时,皇帝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一路车马劳顿,好不容易已经独山在望了,却不幸病死常州。苏东坡死后,宜兴民众因感念苏东波开堂办学的好,将独山改称蜀山以纪念他。山下的小镇,也就借了眼前的丁山、蜀山之名改叫丁蜀镇,并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走出了任淦庭、顾景舟、蒋蓉等几十位紫砂工艺大师。苏东坡当年隐居蜀山时设计的三叉把提梁壶,被命名为“东坡提梁壶”。如今一把巨大的三叉提梁壶,还陈列在蜀山苏东波故居前。
现在,宜兴已经见不到宋代的紫砂壶了。
古南街正在当年苏东坡感叹“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古街绵延,青石横铺,幽深狭长,我们一行人走在夕阳古街上。这街,与江南的那些小镇一样,一边是粉墙黛瓦,一面是小河流淌。眼前是明清风格的街铺、作坊,长条木板的双开或单开的窄门,雕花或拼瓦的花窗,门牌已经锈蚀,墙面在历史的风雨吹打下,已经斑驳剥离。花窗下是一堆一堆随意码放的紫砂原泥,门前传出“噼噼啪啪”加工紫砂壶的敲打声。整条街巷,静若山谷,含蓄而祥和,仿佛千百年前的旧时模样。站在街上驻足远望,水波、帆影、流云,天际苍茫。让人不由地想,难道真的进入了时光隧道?
已是初冬时节,街边上的紫砂壶小店都是虚掩半开,前店后场是这里的特色。我们随意地敲开一家店门,里边的老板竟是位美貌漂亮的姑娘。她穿着一件湖蓝色的工作服,手上还沾着紫砂的泥末,显然是听到敲门声,从作坊里跑出来的。双眼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打量着我们,鼻子高挺,显出一副调皮相。“欢迎,欢迎,先坐下,喝杯茶。”她浅浅地笑着,净了手,来为我们泡茶。
你们是来看壶的吧?她问。
是,我带来几位北京的客人。我答。
“我这里有自己做的壶,也有为别人代卖的,你们随便看吧。”她热情地介绍。
这个店面不大,进来是柜台,柜台右手一个小门,里边是作坊,柜台前边有一排架子,架子上放的全是各样的紫砂壶,架子的左手,有个隔断,后边的房间里四周的架子上也都放着大大小小的壶。
北京来的小阙问:老板娘,怎么鉴别茶壶的好坏呢?
那个宜兴姑娘俏皮地答:这里只有老板,没有老板娘。我还没有出嫁呢。她歪了头,笑着说:紫砂壶没有好坏之说,只有喜欢不喜欢,全看你的眼缘了。
看壶,看眼缘,这话说得好,也说得妙!
有一年,我们邀请了一位德国专家来给工程师们讲课,那课程很受欢迎。我当时想,老外肯定有钱,不在乎人民币,我于是就让办公室主任特意准备了一把由工艺大师做的上好的紫砂壶赠送给他。谁知,这个老外对紫砂壶很没有眼缘,最终,他在说了一串“NO,NO”之后,捧着几千元人民币走了。好多年过去了,这把壶还锁在单位的柜子里,估计如今市场价早已是天价。
唉,这个不识货的老外。
说老外不识货,其实,我自己也不大识货的。宜兴就近在眼前,我们江南小城里的人家,多少都有几把紫砂壶。我家里也有十几把壶,不过没有一把是自己买的,都是好朋友们赠送的。朋友们送来壶,我就随便地锁在哪个橱柜里,有些连包装都不曾打开过。只不过兴致所之也会拿出把壶来把玩一番,偶尔高兴还会到图书馆查个资料,看看自己的壶艺术上好在哪里。
有一年的夏天,兄弟是壶艺大师的好友老管大哥,送了我一把平盖莲子壶。那时,正好我平时喝茶用的一盏金边刻花玻璃杯碎了,就顺手将这莲子壶用来当茶杯了,每天,泡了茶肉嘴对壶嘴吸溜地喝茶水。
老管见了,心疼地说:我们宜兴民谚道,“三脚石瓢四脚炉,丰为莲子扁为鼓”,这么好的一把壶,每天就给你这样吸溜,真是暴殄天物啊。你这个傻大兵,就是个大老粗!
老管怒气冲冲地对着我:看看壶铭,“冰心在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什么意思,能有什么意思?我脑子迅速开转,瞎蒙说,哦,我想起来了,唐人王昌龄有首诗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条壶铭,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老管说,算你多少还有点学问。你看这壶,身筒矮若扁墩,扭为桥式,直颈,平盖,盖缘略大于壶口,整体造型恰似一颗莲子。这把壶子母线饱满清晰,古朴守拙,呈现出天人合一之态。你呀,好好查查资料,就知道这把壶大有来头。
我还就真的到图书馆去查了壶谱,对老管说,这把壶该不是顾景舟大师做的那把平盖莲子壶吧?
老管一顿哂笑:把你美的,你哪有缘分用顾景舟的壶,这把是我兄弟高仿的。
我也乐了,高仿的还这么狗起劲!不过高仿的,也是工艺大师仿的,也应该值俩钱吧?我把哪壶包吧包吧收起来了。不是不想再用它呲溜喝茶,是怕老管见了伤心。
我虽然不识货,但是久在茶乡壶都生活,前后四十年的浸润,多少还是能够辨识些美丑。所有见过的紫砂壶中,我最喜欢的是蒋蓉大师的荷花壶。与顾景舟的光素器不同,蒋蓉的壶被称作花器,无论简洁或繁复都透出女性特有的妩媚温婉。这壶用的是紫砂的自然色彩,古朴清新,造型生动。壶身为近似圆球型的荷花,壶盖巧妙地做成莲蓬,壶上的摘手是只跃跃欲试的小青蛙,看样子随时要跳入水中。壶嘴和壶把都用的是深暗色,仿佛是荷叶的茎弯,真是天衣无缝,宛若天成。而壶底用荷塘中常见的白藕、红菱、荸荠等为底足,托起莲花壶身,让人不禁联想到风荷正举红花胜火的荷塘美景。
紫砂壶原本是一件老百姓用来品茗的寻常茶器,在历史的岁月里不知不觉间,竟然成为了文人雅士的玩物,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宝。民国时的大学者林语堂先生说,捧着一把茶壶,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但生活中也有只认钱不识货的俗人。在他们眼中,紫砂壶也就是一堆烂泥捏把成的喝水器具。这些人缺乏艺术典雅之养、崇高淡泊之志,就算走进阿里巴巴打开的珍宝之门,满眼看见的也就是耀眼的金子。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都在抢占市场,对产品质量不大注重。我那时在一家电工企业负责宣传公关,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件。由于产品质量的问题,用户对我们颇多责难,特别是华南地区的一些城市,扬言要禁止我们的产品进入。千难万难之际,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古人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何不就来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于是,我们召集用户,开了个吐槽大会,把一个骂人大会,开成了吐口水、提建议的大奖赛。全国各地来的采购员,被我们的大度胸襟给震晕了,骂人、提建议还能得大奖,真是千古奇闻!而我们的奖品,就是紫砂壶。
这一招很灵,原本怒气冲天的客户们,不骂人了,倒是为我们改进产品质量,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他们被感动了。我们把这些建议梳理了一遍,分门别类,不管用处大小,都给了奖励。但是有一条,他们死活不接受,不接受紫砂壶,说这个烂泥做的东西不值钱,不能这么糊弄我们。见他们不识货,我们也爽快。可以,用你手里的壶,换成现金人民币。
我们把这些采购员们换下的壶,转而赠送给了前来参会的记者们。记者们大多是文化人,他们看着手中的紫砂壶,如获珍宝。这些都是我们到紫砂壶工艺研究所找大师定做的上品好壶啊。不仅有玲珑大方之型,也尽显高贵大方之态,记者们再三把玩,爱不释手,连声感谢。结果是,我们这个专门求骂的会,在记者们笔下,写成了真诚、真心改进产品,一心为用户着想的会。这些消息一经《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机电日报》登出,全国轰动,不但挽回了声誉,还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一片冰心在玉壶”,紫砂壶救了企业的命。
现在,那批紫砂壶的市场价值,至少也在六位数,那些当年只认现钞不认壶的采购员们,不知后悔否?
喝完了茶,我们开始在宜兴姑娘的店里挑壶,说实在的,我这还是第一次自己出来买壶。
北京来的小阙,悄悄问我,怎么挑好壶?你是当地人,应该有窍门的。
我说,我也不识货呀。不过,我听朋友说,你可以用盖子轻轻碰碰壶体,如果能发出清脆金属声的,肯定是紫砂做的真壶,若是发出沉闷的噗噗声,那就是紫泥壶的赝品。真的假的,我也不很清楚。小阙听了我的话,就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还把我的话告诉了别人,于是小小的店铺里一片敲壶声。
宜兴姑娘不干了,她说:这壶盖的内沿很薄的,敲破了就买不出价钱了。这些年物欲横流,有人贪婪用花盆泥冒充紫砂泥是有的,但本姑娘这里不卖假货,请你们放心。我告诉你们,鉴别一把壶和鉴别一幅画的原理差不多,就是看它是否“气韵生动”,要看全壶的线条、各部分的比例布局,壶身、壶嘴、壶把的线条转折,壶身上铭刻的字画,还要看壶底的款识,这些你要用心去体会。我们这行的行话说,要远观气势,近辨其质。细致的地方,你要看泥色、听声音、闻气味、看器型、瞧装饰,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紫砂泥的核心是紫砂中的石英,经过1000多度高温烧成,声音清亮、无异味,器型流畅就可以了,我看你们还是凭眼缘挑壶吧,挑到哪把是哪把,这个是缘分。
姑娘这一番话说罢,敲壶声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更加此起彼落。姑娘不由得笑了。她说,我日日在这里做壶、卖壶,每一把壶都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买壶人的痴心、贪心、欺心、爱心、慈心、傲慢心、上进心、好胜心……我呀,还能从你们买的壶上,猜出你们的职业呢。
我们把挑好的六把壶交了上去,请姑娘说说我们六个人都是什么心,什么职业。这六把壶五把是姑娘做的,只有我挑的这把四面体段泥方础壶,是一位高级工艺大师做的。姑娘忽闪着大眼望着我说:你是个读书写字的。大家一起哄笑起来,争着问:我呢,我呢?
姑娘故意垂低了眉眼,买个关子:我都知道,但我不说,天机不可泄露啊。
所有人又一起大笑起来。
像以往一样,读完这篇《紫砂壶的故事》,以壶为线,娓娓道来,让我不仅享受了美文,更是增添了知识。对,是知识,二哥的作品里能学到很多不为人知的知识。历史与人文,是这类散文的深度表现。说实在的,我写不出这样的佳作。
拜读了,二哥,向二哥学习!



二哥以陪友人买紫砂壶为线索,将有关的紫砂壶的文化、掌故娓娓道来。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