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十四尺布票(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十四尺布票(随笔)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71.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1发表时间:2020-12-16 17:51:56

布票,是改革开放之前那些年代人们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凭证,它同粮票等一样,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和标志。
   用布票的日子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了,“布票”这个词,在人们生活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这个词了。然而,却有一段关于布票的往事,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它让我常常想起那两位远方的同学,以及那样一种可贵的真诚和信任。
   那是发生在1966年冬天的故事,但事情得从那年的7月说起。那年7月,我初中毕业正在准备考高中,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来了,全国的中考、高考一律停止,不久我们便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了,正在我投入如火如荼的秋收大会战时,学校又把我召回去去参加运动。不久,全国性的红卫兵大串连开始了,我们便于11月初去首都北京串联并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这个关于14尺布票的故事就发生在于北京串联期间。
   母亲听说我这个连省城都不知啥样的16岁的农村孩子,居然要去北京串联,真是又高兴又担心,但是,母亲是个有远见的人,虽然担心,虽然她自己连省城都没有去过,但她还是积极支持我走出去见见世面。因当时中央有统一规定,红卫兵串连期间的车费宿费餐费,一律由公家承担,不用个人出钱。因此,也没有使母亲太为难,她只是给我准备了十几元钱和十四尺布票,她告诉我,让我用那些钱和布票在北京买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
   从长春火车站登上了54次直达北京的特快列车后,在我们身边坐着两位带红卫兵袖章的男生,经询问,方知他俩是黑龙江省伊春市林业局新林公司碧州林场子弟中学的,白胖高一点的叫吴国新,矮胖一点的叫唐海林。我们同车到达北京后,又住进了同一个接待站即万寿路13号接待站(据说是全国农村工作部,因“文化大革命”停止办公),又分在了同一个大房间(一个大房间住十几个人),我们在一起一直住到20多天后离开北京。
   在万寿路13号接待站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在一起抄写大字报,一起去北大清华,一起逛王府井大街……更多的是参加军训,准备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2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处得像亲兄弟一样,一些十六七岁的没有出过远门的年轻学生,能有这样一个环境和气氛,心里都暖融融的。仅我们这个接待站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1000多人,那期间,没有发生任何矛盾,也没有谁丢过什么东西,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十一月的北京,天气并不算太寒冷。一天,我们在天安门照了纪念像,又来到西单商场,忽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来北京一趟不容易,很快就要走了,应该买点纪念品了。于是,我买了一个铝制椭圆形饭盒和一个印有“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字样的搪瓷水杯,其他同学也都买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唐海林和吴国新两位同学各自看中了一件衣服,可是他们都没有带布票,而当时没有布票是绝对不能买布和衣服的。正在他俩为难之际,我忽然想起临走时母亲给我带了14尺布票,我还没有使用,而我当时也不想买衣服,因为一套衣服最低也要花去五六元钱。再说,这布票是母亲节省下来的。当时农村每人每年只发给21尺布票,又要买冬衣又要买夏衣,还要买被褥等,一般家庭是不够用的。我见他们两个要买衣服,正为缺少布票而为难,我也没有多想,便从兜里掏了出来,说:“我这儿有14尺布票,你们俩用吧。”
   他俩见到有了布票,可以从首都北京买衣服了,心里高兴极了,他们都口口声声说一定要还给我。
   我当时说:“这几尺布票,隔县隔省的,千里迢迢,还什么呀。再说了,这布票在北京可以用,在其他省份,不一定能用。”
   11月26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日子。我们住在万寿路,靠近西郊,因此被安排在西郊机场。那天早晨三点多钟,大家便起床了,匆匆吃过早饭便出发了,接待站到西郊机场有几十里路,大家背着作为午饭的两个鸡蛋一碗饼干和一个盛满水的军用水壶,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步行,赶到了那个机场。此时的机场,并不见有一架飞机,只见一片片黑压压的人群,并且还不断有人们潮水般地涌来,我们在机场上又等了很长时间,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正在人们望眼欲穿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乘敞篷汽车沿着机场跑道过来了,立刻,满场十数万人欢声雷动,原来席地而坐的人们纷纷站了起来,我当时站得离跑道较远,忽然我发现附近有个水泥高台,便一步跳上去,于是,我便得天独厚了,把站在检阅车上的领导人看得一清二楚,此后,便得意洋洋的深感不虚此行了。当晚,我们回到接待站已经满城灯火了。几天以后,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停止继续串联,分别返回了各自的家乡。
   回到学校后,全国性的大规模的串联已经基本结束,各种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在北京期间,我们六名同学在接待站欠了公家200多斤粮票,是我打的借条,这时,我通知大家,从家中背来粮食到粮管所换成粮票,集中起来,由我给接待站寄了去。当时的人们,都以无偿占用公家或别人一分钱一两粮一尺布票为耻辱。
   在我把粮票寄走不久,令我想象不到的是,我接到了一封来自远隔千里之外的伊春市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唐海林和吴国新寄来的,信中夹着14尺黑龙江省布票。我当时已经答应送给他们了,可他们还是费尽周折地如数寄还给我了。
   旁边的同学不知内情,问是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同学们都深表佩服,说这两位同学很讲信用。是啊,我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14尺布票算不了什么,买一套衣服有几年也就穿坏了,况且布票地区性很强,跨省可能就不好用了。但这件事足以说明,那两位同学多么诚信,多么纯真。联想到当下的一些人,见利忘义,什么丑恶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应该说明一下的是,在收到伊春市那两位同学寄来的14尺黑龙江省布票后,我去县里的百货商店咨询了一下,商店的一位同志说:“只要盖上咱们商店的章子,在全县范围内都可以使用。”说完,她帮我在14尺布票上盖上了章子。

共 23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做人应有诚信,应讲信誉言出必行。修老师的这两位同学做到了。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诚实可信的精神令人佩服。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一张布票,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使人们看到了那个物质匮乏的社会现状;也从这件小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纯洁友爱的关系。互帮互助不计得失,助人为乐团结友爰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体现在成人身上,而且在少年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对照当下的社会风气,对于那些以邻为壑冷若冰霜隔岸观火的人,无疑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批判的锋芒直指其身。这是本文的难能可贵之处,亦是它思想的闪光点。文章观点鲜明叙事清晰,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语言朴实无华生动形像,抒情恰到好处。尤其是结尾点睛之笔让人深刻反思。确为一篇叙事佳作。推荐欣赏!【编编: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0-12-16 18:00:00
  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时代虽已不同,但传统美德不可丢!一张小小的布票,见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非昔比,布票已进了历史的博物馆。然善的大门并未关闭。让互助友爱精神千秋万代传下去是每个国人的职责。感谢赐稿支持!欢迎老师更多力作相赠!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12-16 18:07:07
  布票不多!情义很长!学习大作家好文!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修成国        2020-12-17 09:16:38
  谢谢编辑老师和黄老师!布票不值钱,诚信值万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