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人生忽如寄(随笔)
秋雨就这样落了下来。
院子里“噼噼啪啪”响个不停。雨点儿随风拍打在窗玻璃上,散出一朵朵小花,化作一条条“小溪”,蜿蜒曲折顺窗而下……我趴在窗台,静静地望着窗外秋雨挥洒的天空,脑海里却挤满了我与“史志花开”的故事。回想自己与“史志花开”三年来的一路相伴,我的内心感慨颇多、思绪万千……
那是2018年9月份,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忙完一天的工作,我查完寝回宿舍休息,同宿舍的川哥正在电脑前忙着什么,原来他正在编辑“史志花开”的投稿文章。“史志花开”是禹城市作家协会的专属微信公众平台,它每天都会刊发一篇或两篇文学爱好者的文章。川哥原名张呈川,是“史志花开”的编辑。我平时喜欢读书,因为川哥的缘故,我早已知晓并关注了“史志花开”。关注后,虽然平台刊发的文章我不是天天转发,但阅读新刊发的文章成为我每天的必修功课。现在想想,源于对文学的热爱,我与“史志花开”的邂逅,与其说是一种偶然更不如说是一种必然。
“史志花开”刊发的文章都有配乐朗诵,现在我仍记得原伦镇中心小学杨倩云老师朗诵的张丽老师的那篇《走不出去的那片天空》。杨老师深情的话语携我飞入了张丽老师的那片天空......当我听到“爷爷连空筐也背不动了,他哭了”时,我也曾悄悄地湿润了眼眶。
我在川哥身旁静静地看着他编辑文章。
“川哥,你别看我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我也爱好读书写作。”
“真的假的啊?”
“我在堂子街小学的时候,晚上没事也经常读书写东西。我的邮箱里还有我的一篇文章,我找来给你看看。”
那篇文章就是《童年往事》,川哥看完后,鼓励我投稿史志花开。我当时特别没信心,但最后抱着试试的态度投了稿。几天后,川哥告诉我说,由于平台同类文章太多,编辑部不打算刊发那篇《童年往事》。听后,我非常失望。
十一假期三号的那天晚上,夜色微凉。我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川哥突然来了电话:“明天史志花开刊发你的那篇《童年往事》。”
“真的吗?不是不准备刊发了吗?”
“平台的宗旨就是为了鼓励新人、发掘新人,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坚持自己的热爱,最后主编决定刊发你的文章。”川哥坚定有力地说道。
挂断了电话,我睡意全无,不时地拿出手机看“史志花开”是否更新了新内容。熬过了12点,公众号的页面上终于出现了《童年往事》这篇文章。青草碎花背景图片上缀着“童年往事”四个字,下方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的手有些颤抖着点开了文章,点开了朗诵。那夜我盯着那熟悉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倾听着乔小林老师的朗诵,竟不知自己是何时入睡的。我并不是有多么的虚荣,我只是觉得自己的爱好终于有了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尤其是自己作为一名体育生。这篇文章如五月的阳光照耀着我一般,亮堂堂,打那开始我也有了写作的信心。
不久后,我又陆续在“史志花开”平台投稿了几篇关于学生生活的小文章,平台都予以采用和刊发,这让我的信心更足了。这期间我也一直不断地学习平台的文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那次我参加了禹城市的一个征文比赛,出乎意料的是我居然得了三等奖。记得领奖的那天,天蓝蓝的,太阳暖暖的。在作协办公室我见到了孙秀立主席。我一直觉得一个协会的主席应该是冷冷的,傲然居于人上的样子。进门后,我报了姓名说来领奖,孙主席一面给我拿奖品,一面和我聊天。他说我真年轻,还和我随便聊了一些别的事情。她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平时有些腼腆的我,竟有些不好意思。从作协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很畅快。“我一定要努力加入禹城作协,融入这个大家庭。”我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打气。
伴随着“史志花开”知名度地提升,我也一路成长着。我写的《爷爷的银杏树》、《良心》相继发表在《禹城文萃》后,我成功的加入到禹城作协这个大家庭。后来,我也大胆地向德州晚报投了几篇文章,其中《一束光照亮春的来路》《那一抹眼泪》等散文、小说陆续发表在德州晚报上;所写的征文《我与法制教育一路同行》,被山东省司法厅评为三等奖,我也顺利地加入了德州作协。
韩愈在《马说》中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虽然自愧不是千里马,但我也一直认为张呈川老师和“史志花开”平台是我的伯乐,是他们给了我机会,给了我信心,让我敢于在写作这条路上闯下去。
从最初与“史志花开”的相识,已经走过了近三个年头。三年里,“史志花开”的文章,我每篇必读。除此之外,我还专门买了一个蓝牙音箱,将平台的文章朗诵播放给我的学生听。现在,我除了偶尔执笔写点文字之外,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学生的作文上。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上阅读,我会将和学生一起改了多次的作文投稿给“史志花开”。目前为止,“史志花开”已经刊发了近十篇学生拉的文章,我把学生的文章发到家长群,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史志花开”,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写作。
汪曾祺在《人间有味》里写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对于我而言,有茶有汤就足矣,因为我拥有“史志花开”,因为打开“史志花开”就是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