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我的慈父(散文)
这些天我一直住在老家,陪着已过米寿的老母亲。昨天晚饭前,当看到我久久凝视着挂在墙上的先父相片时,敏锐的老母亲安详地对我说:“再有整两月,老太爷升天就七年了,谢谢你们七个儿女,把我照应得一直这么好,不然我这个老太啊,早就去见老头子喽!”
微笑永远定格在先父的相片上。听到母亲大人这么一说,我的目光才从相上移开。
冬至快到了,白天特别短,下午四点刚过,夕阳就急着西下,老母亲就催着我吃晚饭了。
我对妈妈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这样的微笑,至少有四十年,每次我在家或在墓地,看到微笑的父亲,我就觉得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妈妈您一定要健健康康的过百岁,不然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儿女,就是没妈的孩子了,那就可怜喽!嘿嘿!”
老太君笑眯眯的说:“哪能过那么大?那不真的要成了你们的拖累了嘛!”
晚上,我们娘儿俩说了一屋子话,大部分又都是关于我慈父的!……
大概我在十岁时,就知道父亲小时读过三年私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老父亲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我也多次看到父亲写的小楷字,总是认认真真,周周正正,蛮好看的。
父亲还有美妙的歌喉。母亲第一次告诉我,我的父母是祖辈定的娃娃亲,父亲十几岁时,多次到外婆家探亲,每次去老少几代人,总是挤在一起,一定要父亲唱上三两曲,父亲的嗓音很好听,唱词吐音很清晰,一唱就是小半天,或者一个晚上,可惜妈妈记不得父亲唱的内容了。
说起父亲后来的唱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九七七年。那年我们家砌了一丈五尺宽、二十四斗高的三间砖墙瓦盖的大房子,当时在全村也算是最高大的房子之一!
可能是父亲太高兴了——父母辛苦了半辈子,不仅养育了我们七个儿女,还能砌这么好的房子;可能是我大哥十九岁当兵,二十一岁提干,几乎每月都给家里寄钱寄粮票,大哥为家里砌房子又支持过半;可能是大姐二姐二哥都很孝顺父母,都能为二老分忧接上力了;可能是砌好房子,大哥就可以回来与城池里的大嫂结婚了……反正肯定是父亲想到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好日子真的到来了,父亲怎能不开心?!
在砌房子的日子里,瓦工、木工师傅和左邻右舍帮忙的好多人,三天两头都能听到父亲抒情悠扬的歌声,是地方淮调,是古装戏里的唱词,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听歌,那个场景、那个氛围,是多么的温馨啊!可惜我也记不得父亲唱的是哪些经典了……
父亲十七岁时,在祖父母的安排下,曾去上海两个舅祖父家住过两年时间。在大上海,父亲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回家时间不长,就参加了当地飞机场的修建。工程结束后,父亲被安排到家乡的国营米厂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
一九六三年,那是我出生的第二年,考虑到母亲带着五个子女,生产队的农活又太重太累,父亲实在舍不得母亲,向厂长提出了辞职。厂领导再三挽留,父亲还是为了一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米厂的正式工作,回家和母亲一起当起了农民。
父亲传承了祖父的不少性格特点,事情要么不做,但凡认准了的事,必定非常专注、认真仔细、干净到位。虽然做事比较慢,常常赶不上别人的速度,但做事的质量,总是一流的。
父亲是我们家祖传做豆腐的第三辈。因曾祖父四十六岁就带着精堪的木工绝活,抛下一大家子人和一趟徒弟撒手人寰了,曾祖母领着孤儿寡母一家人,靠做豆腐养家糊口,后来祖父母自然也主要靠做豆腐为生,所以我父亲从小就学会了做豆腐的手艺。
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父亲除了上过几年大队(村里)组织的大河工外,主要任务就是为生产队里做豆腐。
每天凌晨三点多,父亲就起身到生产队豆腐坊了,那时还是靠蒙着眼的驴子拉磨,等到一次次把豆浆从悬挂在空中的大袋子里反复滤下来,再倒到大铁锅里烧透,然后点卤、压制、划块,直到豆腐全部做成时天才亮。
因为父亲做的豆腐又香喷、又干净、又好吃,一些家里来了重要亲戚或有大事的人家,就直接跑到豆腐坊买,剩下的父亲就挑着担子往集镇走一路卖一路,有时没到街就卖完了。
豆腐卖完后,父亲也是挑着担子回来,常常一头是剩下的豆腐水,一头是十几二十斤麦子。买回来的麦子,那是我们一家八口几天的口粮,虽然那时一星期左右才能吃上一顿干饭,但还能保证一天可以煮上三大锅的稀粥,给我们填饱肚子。
那时妈妈会经常地告诉我们,你们老子买回来的这个大麦钱,又是大哥从部队才寄回来的!
父亲一生,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是整天辛苦忙碌、敦伦尽份一辈子!除了偶尔生点小病外,几乎每天都是早晨眼睛一睁,一直忙到晚上熄灯。六十五岁不做豆腐之后,寒来暑往,几乎每天都到农田里干活;年老后,父亲眼睛不太灵光,一天到晚就在家前屋后不停地摸,很少看到父亲闲着发呆的样子。
父亲做事,我印象极深的还有一件,那就是扫地。平时扫地摊不到父亲,但每到大年除夕下午,父亲总要亲自拿起扫帚,把家里家外扫得特别干净,连一直粘在地上泥土里的几根头发什么的都要用手拔干净。
父亲的一生,不仅是勤劳的一生,同时又是十分节俭的一生。在自己的吃喝穿戴等生活开销上,父亲从来没有讲究过,即使经济条件好了后,我也一直没有看到过父亲任何浪费的举动。
儿女们要给他买好吃好穿的,他总是说不需要,有时我们把东西买回来了,父亲也会温和地批评我们两句!平时生活,父亲连一粒粮、一根草、一滴水,都不可以浪费;吃饭时,哪怕一个饭粒掉到桌上或者地上,父亲也要拾起来吃掉。
父亲一直有抽烟的习惯,七十多岁之后,可能也是为了节约,每天只抽几根,而且每根烟要匀两三次才抽完,也不要买好烟,每包只是十元左右。
父亲一辈子没穿过几件值钱的衣服。由于老人家突然驾鹤仙世,之后我想找一幅父亲上衣穿得整齐的个人照片都没办到,导致现在每次看到父亲的照片,我心里总是一阵酸楚,这真是做儿子的一个不小的终身遗憾。
父母亲在践行孝悌大道上,给我们子孙后代作出了永远学习的榜样。父母对曾祖母和祖父母的孝敬,父母亲对自己双方的弟弟妹妹的悌爱,那真是远近闻名的。
父母结婚后与曾祖母和祖父母及叔姑一起生活。那个时候,曾祖母年事已高,祖父中年之后就生了严重的哮喘病,六十多岁就瘫到床上了,祖母因年轻时生过重病,几乎是死里逃生,所以一辈子也没有做过重的农活。两个姑姑年岁都比父母小,两个叔叔也正是读书上学的年龄,而我父母正当年轻力壮,又是家里的老大,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他们自然成了家里的强劳力,更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养家糊口和供书上学贡献了十二个春秋。
之后,由于我们兄弟姐妹多了,负担太重了,父母亲才带着我们与祖父母他们分开过。随着两个姑母出嫁外地和两位叔叔在远离故乡成家立业,我们一家靠得最近,照顾祖父母的日常生活,自然要多分担一些。家里杀鸡杀鸭吃荤腥,父母都要我们端一碗送给祖父母尝尝。
我们在小街读中学时,也是三天两头拢祖父母家,帮助抱草拎水扫地收拾屋子忙做饭。后来父母亲考虑到祖父母年岁都七十多岁了,早晚不能离人,二哥高中一毕业,就连人带户口,一起迁出本队,和祖父母生活。祖父去世后时间不长,祖母就搬到了我家,让老祖宗安安静静、高高兴兴住了十多年,直至安祥老去,享年九十高寿!
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至今日,我对父母与两头的姑叔姨舅各家相处的关系都很好奇。为何父母与各家始终都是那么亲切和睦呢?对于这一美谈,我是越来越感到兴趣浓厚,常常在一幕幕往事的回忆中深思。
父母两头姐弟各五人,共九家。几十年来,父母和他们任何一家矛盾吵架的事,我从未听说过,我自己更是从未遇见过。为什么能有如此深厚的亲情?我想,除姑叔舅姨各家还包括远亲近邻,他们做人非常不错之外,我父母亲的表率作用不容置疑!
父母在言行举止上,真正体现了《弟子规》中的两句话、十二个字: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比如,在人情来往上,自家一块,常常是出礼父母顶,收礼大家分,父母也从不计较。家境再拮据,父母都能走在前头,哪家有难事,也是有求必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堂叔家很困难,要砌房子,堂叔找到门上来,父亲不顾家里也要砌房子的实际困难,毫不犹豫给他三千块砖,这在当时农家来讲,实在是一份大礼,事后也不提一个字。此等事例,实在太多,无法列举。
当然,父母亲对亲友长期的关爱,也得到了众亲的尊重和不时的回报,特别是进入老年之后,父母也得到了叔姑舅姨本人和子女的多次钱物礼遇……大家都把身外之财物看轻了,任何怨恨都不会来袭。
父母亲虽然在家都是老大,但在与众亲的几十年交往中,父亲做人一直都很低调,所以两头无论是老辈,还是同辈、晚辈都很尊重父亲。
父亲面相慈善,平素话语不多,遇到事情时,要的不说,要说就说在理、说到位,偶尔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也笑而不理,从不放在心上,更不耿耿于怀!言语上互相忍让,怒气自然就消失了!父亲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晚辈学习借鉴,这是父亲做人的功夫,也是父亲做人的一种涵养!
父亲读书虽然时间很短,但和母亲一样,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孩子好好读书。
我们家这一房,出了不少读书人,在老家可以称得上“书香门第”,至少也叫“耕读之家”。在这方面,我三叔是老家近几代人中读书的第一块牌子,老叔和大哥二位,受三叔直接带动,我们小的兄弟以及后辈,又受到他们的间接拉动,代代相传,人才辈出!现在我仍然能够看到,茆家我们这一支,读书的“香火”,一直在燃烧,一直在延续!只要有人好好读书,我们这个家希望就大。
丰碑自然耀眼,但我父母则是背后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支柱,我们永远不可忘记这个根、不能忘记这个本!
在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中,大哥的书读到地区第一中学,继三叔后,在我辈中是读书最神气的一位;大姐书读的最少,但对家里贡献很大;二姐初中一毕业,就回家帮衬父母,那几年成了家里顶梁柱;二哥自学看的书最多,文学功底很扎实。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我读书的脸皮最“厚”,从小学到高中,九年制毕业,基本处于文革之中,后来立志要跳农门,数载高考,总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如此痛苦的反复煎熬中,兄弟姐妹是我最好的鼓劲器,父母亲则是我最大的发动机!
在那最晦暗的几年里,我永远永远忘不了父亲看我的那个眼神,那眼神是我终于走出来的定海神针!
在我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我就紧紧抓住自己的头发,对天地发誓:我要时刻珍惜,学成归来,更加特别小心地孝顺父母,更加特别用心地善待叔姑长辈和兄弟姐妹亲人们,哪怕只报答那比山高、比海深之大恩大德于万一!……
父亲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我在2014年4月修成的《茆氏支谱》中,是这样总结父亲一生的:劳作省吃俭用,真诚宽厚豁达,严谨认真从容,孝上悌中慈下,和亲睦邻助人,平凡平常平安,寡欲满足幸福!
大部分总结的内容,前文已作解读,这里我想说的是:父亲的一生,是五福临门的一生,是众人称颂的一生,是值得茆氏子孙后代永远学习传承的一生!
父亲的一生,是长寿的。父亲享年八十五岁,比现阶段全中国平均年龄高十多岁,是名符其实的高寿了!
父亲的一生,是富贵的。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发多大的财,甚至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财产,但父亲最大的资产,是和母亲一起,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没有父母亲,哪有我们现在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七家的所有一切包括大小人等,全是父母亲的“资产”,所以父母亲能不富有吗?
父亲留给我们的更大资产,则是虽然我们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我们幸福人生银行卡上的精神财富——父亲用一生积攒的福报,是父亲传承和创造给我们的一生一世也享用不了做人的品德和做事的风格!
正是因为父亲一生坚持弘扬了这种品德风格,所以父亲永远受到家人的爱戴和亲朋的尊敬!作为他的子女,我们能不为有这样的慈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吗?
父亲的一生,是康宁的。父亲一直到终老,就没有生过什么重病,这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报;父亲一直保持健康的福体,主要得益于父亲一直保持安宁的心性。在我印象中,父亲在我小的时候也发过火,骂过甚至打过我们。但五十几岁之后的三十多年,我就没有一次发现父亲生气发火的情形。
为什么能一直保持这么长时间基本上不生气不发火?这一点恐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我分析,恐怕主要得益于父亲的“三个淡泊”心态:
——欲望寡淡。对于身外之物,父亲一直是淡然处之。记得还是在大集体劳动的岁月,父亲只顾出勤出力出效,但拿多少工分、得多少报酬,一概不管不问,虽然也少不了亲人的怨言,但父亲就是无怨无悔更无恨。家里家外,人情事务,从未听说父亲为钱财与谁计较;从不张口主动向我们子女要一分钱、要一样东西,我们事先买好带回去,父亲也是客气了不得,总是欢欢喜喜的。在父亲心目中,可能他一直抱定,钱财那是小事,要做就做比钱财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