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韵】棉花、纺车和织机(散文)

精品 【书香•韵】棉花、纺车和织机(散文) ——故乡记忆之七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5发表时间:2020-12-21 14:30:58
摘要:远古的一块石头,秦汉的残砖烂瓦,乃至元明清的破碎瓷片都是文物,非常珍贵。我想有一天,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纺车、织布机、家织老粗布和它们的故事,会令人珍视和怀念的。


   一、棉花
   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场东风,迅速吹遍大江南北。
   时值残冬,惊见腊梅盛开,傲雪绽放。借元代王元章诗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看祖国欣欣气象,梅花喜报春来早,送来暖风逐冬寒。
   邓公力挽狂澜开辟出一个新时代。生活在农村的我,感到变化最显著的当然是农村。
   我的故乡鲁西南地区,先是“包产到户”,使得庄稼喜获大丰收,村民得以温饱,精神面貌日见朝气蓬勃。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旦解决了吃饭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谋着经济收入,可农民的资本就是土地,于是,不约而同地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种植棉花就是当时非常适宜的选择,政府也大力加以扶植,放宽政策和提供技术指导,一时,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到处是绿油油的棉田,成为农村的一道壮丽风景。
   棉花的一生都招人喜爱。春风吹来的时候,棉田绿海翻波,它碧绿碧绿的叶子,如同手掌,托着日月,托着蓝天,托着农民的希望,托着致富的梦。乳白、粉红、淡黄色的大花朵,招蜂引蝶,笑脸喜迎春风。像村里的少女,娇美俊俏,十分耐看,很是讨农民喜欢。但,这只是棉的花,还不是我所说的棉。
   夏风吹来的时候,棉田绿浪滚滚,结出的棉铃,个个泛着绿油油的青光,依次站立在枝条桠杈上。蒂处绿衣包着桃形青果,半隐半露十分诱人。我心里也总幻想着它就是仙桃,盼望快点成熟,好咬上一口,以慰藉瓜果对我的诱惑。
   据村里年龄最大的老奶奶讲:棉花原本真是仙桃,四季常青,天天熟果,红皮白肉,十分甘甜香脆。可贪婪的人吃的不愁了,就整天不思进取,光身露腚也不知耻羞。这使女娲娘娘很是生气,伸手摘下一朵白云,投进桃林中,从此,仙桃变成了棉铃,再也不能食用,只能等到秋天吐絮,纺成线,织成布,做衣服,以遮羞御寒。是桃也好,是棉也罢,棉花是天赐的圣物,助人以温暖,助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
   待秋风吹来时,棉田最是喜人,棉花的叶子开始变老,慢慢泛红、发黄,呈现多姿多彩,最后被秋风吹落,突显出棉桃来。棉桃个个结实饱满,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挺立于蓝天白云之下,喜迎朝阳,醉舞秋风,等待阳光赋予最后一股力量。太阳总是无所不能的,不用几天就度化棉桃开悟,怒放心花,张嘴吐出朵朵白色莲花。放眼望去,像白云飘落在田野,挂满株枝,蓬松簇拥,洁白如雪。“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这时的它,才是棉花,实际意义的棉,形状似玉花。
   像蚕宝宝一样,棉花的一生都在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积蓄了满腹财富。涅槃之时,穷毕生之力,燃烧自己,绽放辉煌,造福人类。它吐出的棉絮像玉一样白,拿在手里,温顺体贴,蓬松如绒如裘,一股暖意瞬间会流到心田,感到无比的温情。
   家乡种棉花的历史相当悠久,也说不清起始于何朝何代,只知道祖祖辈辈年年必留一块好地种植棉花,粮食匮乏生活困难的时代也没例外。人生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说明衣的重要不亚于食,哪怕忍些饥饿,吃些粗食,也要穿暖,穿光鲜。衣帽历来是人的脸面。
  
   二、纺车
   纺车的功能就是把弹好的棉絮纺成线纱,它的结构并不太复杂,几条木片做辐条,通过绳索组成一个类似风车的大轮子,一个弦绳圈,环绕它带动锭子旋转,具有很大的转速比。想古人真是智慧,简单的木做,充满着科学原理,旋转可使棉丝绞合变成细纱,再织染出花花绿绿的布,缝出光鲜漂亮的衣,不仅保暖,还能穿出面子,穿出美丽。
   纺线是一个技术活,必须两手灵活配合,凭着感觉和经验保持线的粗细均匀。而且很费时间,没有耐性和心灵手巧,难以胜任。记忆里经常出现母亲纺线的身影。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坐在纺车前,一手摇车一手拉线,手起手落,纺出的棉穗慢慢变大,像一个大大的天鹅蛋。纺车不停地“嗡嗡”声响,像重复着一首催眠曲,我伴着此曲入睡,梦里看到蜜蜂酿下香甜的蜂蜜。半夜醒尿,仍然看到母亲纺线的背影,不由想起刚学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虽不是游子,但身上也有慈母手中的线织成的衣。几十年来,不管世事怎么变化,母亲纺线的身影,在我心目中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既是那一代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上进的动力。无论走到哪里,母亲摇动纺车纺线时的身影,纺车转动时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响,常浮现脑际,犹如母亲在身旁,勾起我无限的思念,和激励我战胜生活中艰难的勇气。
   村中一般家庭都有纺车,有的是奶奶辈进门时的陪嫁,历经许多春秋岁月,新木换修的零件十分扎眼,越发显得破旧和沧桑。一架纺车,纺出岁月,纺出人生,纺出一家人的体面和温暖。农民的日子,大多为了衣食住行,这一切都来自棉花,来自于黄土大地。
   自从大面积种植棉花以后,村里新添置了很多纺车和织机,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手艺得以大显身手。记得那时村中妇女们,每有空闲即摇起纺车。特别是夜晚的乡村,家家亮起灯火,“嗡嗡”的纺线声传出大家小院,组成一首欢快的夜曲,响彻在月光洒辉的街巷中,直至很晚很晚。如果谁家媳妇偷懒,会被村人看不起,说她不是“庄稼人”。庄稼人就应该过庄稼人的日子,庄稼女人就应该纺线织布,就应该在乡随俗。几千年的遗风,衡量着人们,“庄稼人”一词,是勤劳和贤惠的道德标准,僭越它,人们就与你疏远,视为“异类”,不屑与之为伍。
   年轻待嫁的姑娘们更是忙碌,三五结伙聚在一处,手动口不闲,一边纺线,一边说笑唱歌,“嗡嗡”的纺车声成为伴奏,欢声笑语飞出房门,银铃似的歌声飞出小院,回荡在幽静的小巷深处。她们都在纺织自己未来的梦,纺织自己的岁月和人生。
  
   三、织机
   织布机可比纺车复杂多了,也十分庞大,全木结构,大小很多零件,制作工艺也相对精密繁琐,属于农村家庭的大件物品。先时,一般小户人家的姑娘出嫁,是陪送不起的,所以村中留下织布机不多。有那么几台,东家借西家用,一年四季总不得空闲。老旧的机体显得格外古朴,关键部位让岁月磨得油亮光滑,开裂损坏的部件,被绳捆索绑,修修补补,上上下下透着老迈和悠久。
   农村人都是开门过日子,任何农具家什,没必要家家齐备,互相借用成为习俗,人们也乐于为别人提供方便和帮助。这点,城里人无法可比。东家有事西家帮忙,西家缺米去东家借粮,是很普普通通的交往,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不求感谢,也不计较回报。千古流传的风尚,代代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农村人。
   世代相传,村民做衣服、做被褥鞋袜的布料多是自己织造。家织老粗布伴随着村里人,从童年、青年一直到壮年、老年,风风雨雨中温暖着身心,世世代代传承着亲情。后来集市上,有了村民称之为“洋布”的机器织布可买,但农民手头拮据,视“洋布”为奢侈品,喜欢,但买不起。用棉花纺线亲手织出的布,虽然粗糙,穿在身上感到结实温暖,穿着舒适踏实。
   织布的手艺何人发明传授,不得而知。神话传说中是织女,历史书上说是黄道婆,出土文物也没考证出结果,不管怎样,历史相当悠远,我想这大概是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慢慢发展演化的成果。
   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村中的老辈妇女,一到冬闲,就摇起纺车纺线,开春织出花花绿绿的布。不久,大人孩子都能添一件亲手做的新衣服。尽管如此,由于每年所收获的棉花,像粮食一样总是不够用,所以村民穿的衣服仍然是补丁压补丁,破烂不堪。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
   村民织布,一般是三五家女主人合伙,共同拿来自己纺好的棉线,混合在一起,经过经、络、刷、浆、染(工艺术语)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和心血,历时好久,织成布后分段剪开,各家均分。
   家织布有很多花色品种,各种颜色的经纬线组合,变化出许多绚丽多彩的图案,以适合男女老少的穿着和床上铺盖的需要。
   到棉花充足时,农村织布之风大盛。那几年,村民个个衣服光鲜。左邻右舍,听说哪村创造出新花样,年轻人即找关系去取经,共同研究。没文化的农村妇女,自有没文化的聪明,凭一块布片,能迅速参悟其中的玄机,织出同样的花布来。做出衣服穿在儿女身上,走街串巷受到婶子大娘好评,是做母亲最大的荣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即将出阁的姑娘们,恨不能把天上的彩云织进布里,把最美的梦缝成嫁衣,出嫁时没有几套自己织做的衣服被褥,既感到委屈也感到没面子,做母亲的就是求人,也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女儿的心愿。
   后来机器花布多起来,为追求时尚和美观,衣服、外套不再使用土布,但床上六铺六盖,棉衣棉裤,被单窗帘,还是用自己亲手织的粗布,虽然买来的“洋布”漂亮,当时的农村还没富裕到那个程度。
   家织粗布传承了千百年,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庄稼人穿不起绫罗绸缎,自己织的粗布家衣,自己做的棉布鞋袜,穿在汉子和孩子身上,甜在女人心里,使她们感到十分骄傲,无比自豪,也证明了女主人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贤惠,不愧为人妻人母。
  
   四、沉寂
   斗转星移,时代迅速发展。现在的故乡鲁西南,红红火火种植棉花的时代成为了历史。毕竟土地有限,种植棉花费工费时,虽然开出的花朵十分美丽,可以招蜂引蝶;收获的棉花,可以御寒保暖,但焉知祸福。引来的蝶蛾留下千千万万的后代,它们对棉花情有独钟,迫使农民大量使用农药。于是,蜂倒了霉运,一切生灵都历经大劫,天敌减少,更使棉花害虫繁衍兴盛,必须更大量地使用化学药剂控制它们,一来二去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平衡。后来化纤布普及,外出打工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棉花也就渐渐地淡出村民的视野,再没人纺花织布了。古老的纺车、织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淘汰与工业科技时代。它们静静地被遗弃在院子的角落,任凭风吹雨淋,沉寂在岁月之中。
   家织的粗布也不见了踪影,新一代孩子们再也不会听到夜半母亲的纺车声,偶尔看到寂寞的纺车、织机,摆弄几下,感到破破烂烂没什么好玩,随失去兴趣。从小玩贯新科技的声光玩具,说是开发智力,但也冲淡了孩子的好奇心,减轻了孩子的兴趣感。也许奶奶的老箱底,还保留着家织布的芳容,也许现代人不屑一顾,也许有的人视若家宝,但这些终将都成为历史,慢慢沉寂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听说,有人办起民俗博物馆,保存下多种老年的纺车和织布机,保存着家织的各种花色棉布,保存着那一段历史和记忆,心感甚慰。谁又能知道,远古的一块石头,秦汉的残砖烂瓦,乃至元明清的破碎瓷片都是文物,非常珍贵。我想有一天,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纺车、织布机、家织老粗布和它们的故事,会令人珍视和怀念的。

共 4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斗转星移,生活中的不少物件都成了历史,保存着一代人的记忆,有着各自的故事。作者选择了鲁南农村有代表性的物件——纺车和织布机,那是一段值得珍视和怀念的历史。文章用质朴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有身临其境之感。棉花的描写生动形象,抓住了形与色,眼前浮现了那一片绵延的绿色,充满着诱惑。神话传说的引入,让文章更加有趣。棉花对农人的意义重大,是衣的主要来源。彼时的农村,穿大多是自食其力的,纺车和织布机纺出了岁月,纺出了人生。从织布的场景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农村的风情,是时代的缩影。文章以小见大,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印记,也用这样的方式纪念那段特殊的岁月。一篇值得回味的经典散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空山月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22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空山月影        2020-12-21 14:33:07
  老师的文章,擅长以小见大,让我们回味过去的那些岁月。想起了曾经偷吃棉桃的情形,实在是有趣。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21 18:09:36
  棉花在山东地区,盛极一时,现在没人种植了,但人们生活离不开它,新疆是它最适宜的地方。这是黄河中下游的千年历史,我们不应忘记。谢谢精彩解读编按,顺祝快乐。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2-21 16:03:17
  棉花产业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老师的文把这段历史回顾一下,意义深远。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是大事,穿衣的问题同样重要,这段历史的记忆不容忘记!赞一个!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21 18:14:51
  也可以说,一村的过往,反映了历史。棉花的兴衰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有些传承不应该忘记。谢谢留言支持,顺祝快乐。
3 楼        文友:倦鸟        2020-12-22 21:41:12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碾过春秋碾熟岁月,很多东西都慢慢消失了,留在记忆里,写进历史中。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心里怀念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怀念老物件,怀念旧时光。老物件可寻,旧时光却再也找不见喽。天马老师手真快,二十天写了五篇文章了。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23 20:08:28
  往往很多东西,存在时,感到平凡平常,一旦失去,回想起来,倍感亲切和珍贵,曾经的记忆和故事,激起无限的思念和眷恋。
   时光不复归,人老难返少,迎来的都是明天,过去的积为历史。“宿心不復归,流年抱衰疾。”谢谢留玉,顺祝冬安。
4 楼        文友:梦姑        2020-12-26 15:42:11
  远去的经历,往事如烟又历历在目,忘不掉的青春,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财富,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现在回想都是那么可贵。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26 18:21:11
  往事如烟又如画,往往亲身的经历,沉淀下来,就有不一样的感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红酒绿是流年,华发忆少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谢友赏析,顺祝冬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