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中山路,泉州的文化符号

编辑推荐 【绿野】中山路,泉州的文化符号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5发表时间:2020-12-23 13:47:22


   杨新榕
  
   庚子年,一个春雨淅沥的清晨,我从北门街朝天门顺着北门街往南信步而行,两旁翠绿的刺桐树与红砖燕脊的泉州民居交相辉映,一路漫卷开来,便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重彩写意。“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泉州近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也成为我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中山路自然不知已经走过多少回了,但每一次路过,街两边那连排式骑楼总能带给我一种无比自豪感。这条位于鲤城区,北起爱国路、模范巷口,南抵新桥(顺济桥)头,南北贯穿整个古城区,横向宽度为10米-12米,全长2495米的百年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这条近百年来最繁华的街区,是古城泉州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她承载了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海丝起点城市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合璧在这里辉映。
   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泉州古城的交通比较落后,长期闭塞,为了城市的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交通,泉州的贤达之士纷纷献言献策,最终决定拆城辟路。说起中山路的前身,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盛唐,我从《泉州城(中山路南大街)志》里了解到,唐朝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于今鲤城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从自建城那时起泉州城区的中心地带慢慢形成了一条南大街。
   岁月如流,几百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到了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海上交通发达的泉州贸易已至世界各地,成为与亚历山大港起名的东方第一大港。这个时候,因为城区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作为动脉的南大街自崇阳门、镇南门延伸至德济门,已经从“坊市空间”升级为“街市空间”,“可容十四匹马齐驱”。这一状况持续到1923年,已经严重滞后的南大街交通状况已经制约了泉州城区的发展,为改变这一落后局面进行了一次大改造。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家乡的发展从来离不开华侨的鼎力相助。当时著名的华侨陈新政、徐剑虹、戴愧生等人从南洋回国看到家乡落后的现状后,和本地贤达人士力促政府牵头拆城辟路。当时的东路军总指挥黄展云同意,并委托刚从菲律宾回国的同盟会会员叶青眼主持其事。
   这条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水泥路,自古以来就是泉州繁华的商业街,在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牌坊,西侧和南侧有古城墙和城门。中山路始建于1922年,全面建成于1935年-1937年,由南向北分期分段建设。中山路建成后分为南中北三路段,涂门街头以南至顺济桥头称中山南路,涂门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为中山北路。历经百年的这条街,有着厚重历史感的中山路经历年的整修,恢复其独特的魅力而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条浓缩了泉州古民居的传统特色和南洋建筑风格,将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福建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这是一条由政府牵头,社会团体和各界共同参与打造、共同保护遗产的典范。而2010年,中山路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2018年11月23日,《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获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历经近百年沧桑的骑楼建筑保护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迈入了法治化轨道。
   (二)
   行走在这条2495多米长的街路上,百年的岁月留在这条路上的印迹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更多的就是老一辈家乡人口中的泉州“王府井”,想起来都是那么美好: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基督教泉南教堂、花桥慈济宫、宋市舶司遗址、泮宫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相邻相依;泉州地界名气和规模上档次的商企文娱业多数集中在这条街上,像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籍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伦、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这些留存下来的“老字号”,和柱廊式骑楼下的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各色商铺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诉说着流光岁月。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泮宫口,这是中山路上著名的繁华地带之一。泮宫的北侧是本地居民印象深刻的著名商店:泉州市百货公司泮宫商店。上世纪60年代,中山路几家布店、文具店、百货店等合营,合营后一直没有招牌,因为一共有9个店面,于是泉州人就称其为九间百货,后来有了正式名称,但本地人却习惯地称呼“九间”至今。
   泮宫南侧曾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满堂饭店,它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歇业,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大,擅长烹饪传统正宗的闽南风味佳肴。满堂饭店名菜中的“东璧龙珠”,采用声名在外的开元寺东璧龙眼,挤出果核,填入肉馅后,挂蛋黄液油炸,味道奇鲜,受到泉州市民的普遍称赞。“油焗红蟳”“通心河鳗”色泽艳丽、口味甘美,曾获福建省名优菜一等金杯奖。除了满堂酒店,还有福人颐饭店、清真饭店、群众饭店、远芳饭店、桐城饭店等都中山路上,当年各家饭店的美味佳肴征服过许多泉州人的味蕾,也留下无尽的回味。
   泮宫对面就是金鱼巷口,巷里的人民电影院历史悠久,这是一家老牌电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安乐戏院”,1929年由何集隆等人合资建造,经三年建成,人民电影院当年曾是闽南设备最好的影院,遇到好的影片,观众要排队来此购票观看。因为很多观众都知道,人民电影院的电影镜头好。如今电影宣传栏长廊仍保留下来,半个多世纪后,还是泮宫口一景,成为市民游玩的主要地点之一。在老泉州人的口中有这么一句:“上老源成,看人民”!“老源成”是人民电影院对面一家知名的剃头店,它的门面不大,剃头师傅手艺精湛,收费也合理,因此老泉州人便将在九间百货买日用品,在满堂饭店吃大餐,到老源成理发,去人民电影院院看电影,结束后可以品尝金鱼巷口的菜头酸,还可以继续到满堂饭店吃水丸汤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各个年代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当年幸福的模式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转变,但时光如何变迁,但老中山路的温馨终将长久停留在泉州人的记忆里。
   (三)
   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
   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市民对古城的重要记忆,彰显着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中山路老态显现——骑楼建筑风貌受损,附属设施杂乱,部分房屋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市政管道老化,夜间照明不足,景观缺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历届泉州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泉州古城的保护=,把名城保护的连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终于,在2017年3月,住建部将泉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如此一来,泉州的“双修”试点重点就在古城区展开,以此为契机,并出台《泉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中山路综合保护提升项目便成了重点实施的“七个一”示范工程之一。
   我们知道,古建筑的修葺最怕过甚,最后成了新建筑了。为此,在改善中山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激发街区活力的同时,又能保护街区的风貌,延续古城的文脉,这便足于牵动社会各方的心。于是,项目立足双修理念,审视现状问题,结合泉州城市定位,以“保护为主,有机更新”为目标导向,以“活化古城文脉、提升系统品质、展示特色风貌”便成了总体策略,按照《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年-2030年)》等保护规划来要求设计,让中山路与周边街巷的历史环境要素相协调,既保护了老街区风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打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活样本。
   但是,话说易,落实难。两侧骑楼建筑老化受损严重,且地处泉州古城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是古城南北走向的重要通道,道路支路众多,两侧为商业店铺及居民住房,施工期间需保障居民生活需求。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因素,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难题。2018年8月泉州市住建局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开展项目落地实施工作。项目工作组以创建“市民互动示范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示范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标准示范项目”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
   项目坚持“一保建筑二保风貌三保功能”“修旧如旧”原则,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征。项目邀请文史专家查找文史资料,实地踏勘街区,为项目修缮设计提供史实依据,更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中山路骑楼建筑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及宝贵价值;成立古建筑修缮专家小组,邀请泉州古建筑传统技艺传承人及老工匠参与,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注重原真保护,最大程度保护和提升中山路原有风貌。在文化产业引导上,正积极配合整合利用古城资源。以市国有企业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国有资产开展空置公产等改造,盘活古城资源,稳步推进 文创创意产业等项目建设,带动周边休闲业态集聚;采取收储租赁、以修代租和资产移交等方式实施古城房产资源整合,按修旧如旧原则启动保护修缮工作,并利用收储修缮的店铺和特色建筑作为展示馆及文化新业态示范点。
   随着《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使得中山路骑楼建筑在今后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及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泉州中山路保护做法将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信经过精心打磨,中山路这一传统文化街区古风古韵与现代城市功能相融并重,人文历史、建筑风貌和古城肌理交相辉映,街区环境会变得更为优雅,营商环境更为优越,文旅业态更为多元,为居民和游客带来满满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精致典雅、悠然惬意;而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街区提颜值增内涵,将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
  
   中山路早已成为泉州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泉州的商脉、文脉,特别是骑楼建筑,更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古城人民和海外侨亲记忆乡愁之所系。
  
   通讯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模范巷50号
   手机号码:15905051711
   电子邮箱:726752863@qq.com
   邮编:362000
  

共 42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基督教泉南教堂、花桥慈济宫、宋市舶司遗址、泮宫等不同年代的文物古迹相邻相依;泉州地界名气和规模上档次的商企文娱业多数集中在这条街上,像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籍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伦、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这些留存下来的“老字号”,和柱廊式骑楼下的手工艺品店、服装店、特色小吃店等各色商铺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诉说着流光岁月。 中山路早已成为泉州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泉州的商脉、文脉,特别是骑楼建筑,更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古城人民和海外侨亲记忆乡愁之所系。文章深邃大气,朴实无华,把泉州的特点,文化,古老文明以及现代发展融会贯通。笔墨恢弘情感细腻。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烟波弟弟。祝福一切安好。【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20-12-23 18:15:26
  烟波弟弟的佳作就是棒,学习,点赞,加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