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真】难忘那年下岗潮(散文)

精品 【柳岸•真】难忘那年下岗潮(散文)


作者:严真 秀才,13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9发表时间:2020-12-23 19:41:06


   巍然耸立郑州市中心的二七大罢工纪念塔,高63米,是二七名城的标志建筑。郑州市的大型国企,集中在市区西部,傲然耸立的电缆厂交联生产塔,高85米,方圆十几里举目可望,是和二七塔齐名的郑州标志,是国企风光无限的骄傲。
   2016年,废弃十年之久的交联塔,在爆破公司“5、4、3、2、1,起爆!”的指令下,轰然倒塌夷为平地。郑缆最后的痕迹被抹平。这声撕心裂肺的声响,自然引起媒体关注,河南商报记者现场采访,目击者表达的情绪是,莫名的“伤感”和“失落”,目击者似乎有话要说,又无从说起。
   我是一个有着36年郑缆工作经历的退休职工,当晚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那团腾空而起的烟雾,我虽伤感失落,但是,如果和十几年前,面对突如其来、汹涌而至的下岗潮,带来的愤怒、恐惧、失落情绪来比,太小巫见大巫了。
   我对电缆厂可谓感情复杂,爱恨交加。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入职“国营”,成了“工人阶级”一员。工厂办有幼儿园、中小学、技工学校、医院,俱乐部,企业成了我终身的托付和靠山,我爱厂如家,勤奋工作,毫不懈怠。后来儿子从部队退役安排工作,本可以进公安机关,可是我不容置喙地要求他进电缆厂。后来他下岗,对我耿耿于怀,怨气冲天,这是后话。
   80年代我们企业如日中天,效益利润傲视群雄,福利工资让公务员羡慕不已。那时,一位副省长的儿子就安排来电缆厂。企业冠名郑州市女子篮球队,建起文化宫、体育场,80年代末竣工的交联塔,当时是亚洲最高的工业厂房,中央首长亲临视察,郑缆人引以自豪。企业办的郑缆报,经常在头版右上角,“文革”时期报纸专用,刊登语录的地方,发表厂长讲话,职工们也予包容,见怪不怪。
   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然而,不到10年功夫,电缆厂竟一路滑坡,从“优化组合”、“减员增效”、“轮岗待岗”……到2000年8月开始大幅度裁员下岗。我们单位的员工,我、周导、小孙、小李4人,一夜间失去了工作,被推下海,而“海”对我们来说深不可测,茫茫无边。我和周导同龄53岁,工会干事;小孙、小李刚满30岁,图书馆管理员。我们失掉岗位,没有技术特长,“下海”无异于溺水而死。宣布下岗人员名单时,小李柳眉倒竖,杏目圆睁怒拍着桌子责问:“如果我老爹还在位,你们敢让我下岗么!”小李是老厂长的女儿,老厂长是老革命,“三八”式干部。小孙父母是普通工人,去年喜生双胞胎,孩子不满一岁,面对未来生活,她伏案哭泣。我和周导只是摇头苦笑。
   半个月以后,我们似乎才醒悟,下岗意味着失业,将来衣食无着,生存可忧,那不是梦而是现实,这才慌了手脚。全厂的下岗难友不约而同,聚集在厂部办公大楼,静坐无言。那时,我对企业唯有一个字:“恨”,恨其无情,恨其无能,抛弃了员工,砸了我们的饭碗。周导把他多年来,为企业争得的奖杯奖状,以及省委书记接见他的合影,全摊在地上,身挎大铜号,一曲曲地吹奏哀婉的乐曲,痛诉委屈。现场没人言语,唯有凄凉的乐曲撕心裂肺,在我们头上回荡,心中共鸣。
   周导最早是厂文艺宣传队队长,后更名郑缆艺术团又任团长,粉碎“四人帮”,演出话剧《于无声处》,他是导演,厂里职工以及他的社圈,皆称之“周导”。他国字脸,大背头,口袋里总斜插把小梳子,不时抽出来,在头上挠几下,穿衣打扮,在我眼里和工厂、工人格格不入。周导多才多艺,吹拉弹唱都可以,尤其是那口浑厚沉郁的男低音,每次厂文艺晚会上,他演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荡气回肠,感染全场。我们单位中的几个年轻女同事爱说:“周老师,你长得像王心刚(老电影明星),为什么不早点演电影呀。”“周老师当歌唱家准行!”周导似乎都不屑,他伸出自己的一双手,让我们看,十指纤长,关节灵巧,他说:“其实呀,我是弹钢琴的天赋。”1997年郑州市厂矿企业流行大唱红歌,五一节来临之前,省会职工举行歌咏大赛。最后,全场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周导的背头染得乌黑,打了腊,梳理的一丝不乱,身着燕尾服登台,他银光闪闪的指挥棍,朝上一指,5000余人顿时寂然无声,然后一挥,雄壮豪迈,气势宏伟的大合唱如潮般涌起:咱们工人有力量!有力量,嗨嗨……排山倒海,气壮山河,振奋人心,响彻全场。周导风光无限,大概这是他人生艺术的登峰造极。
   企业领导在和下岗职工代表对话时,再三感谢职工替企业分忧,无奈让你们下岗是没办法的办法。同时,信誓旦旦,庄重承诺:一旦企业好转,马上复岗。
   省市领导闻讯,立即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全力帮扶;党政机关报纸关注激励,呼吁支持,全社会都希望电缆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河南工人日报在头版通栏发表的文章标题是:《不是职工没干劲,缺资金差点毁了电缆公司》。我们在社会吹拂的暖风中翘首以待,然而,海市蜃楼一次次破灭,企业最终也没有花开二度。
   我们单位4个难友下岗后,各奔西东,相互再无联系。下岗前,单位设计了一套程序,相互打分、末位淘汰、投票选举、领导合议、最后公示宣布,繁琐复杂的程序推进过程中,本来和谐友好的同仁,变成生死互博的对手,难免心生芥蒂,甚至勾心斗角,反目成仇。结果殊途同归,还会有话再说吗?
   下岗后的几年间,我陆续听到难友的消息:周导先是在舞厅里吹奏,后到深圳闯荡,无功而返;又卖汽车,替人经营饭店,开出租车……他过去艺术团的艺友称他江湖大侠,四海为家。小李很稳定,接手了一个福利彩票摊,兢兢业业,七、八年如一日,也无风雨也无晴,撑不着饿不着。小孙给人家当保姆,后考了月嫂证,目前月嫂是热门职业,供不应求,因为她待孩子有爱心,口碑好,孕妇雇佣她还得预约。月嫂辛苦,但挣钱多,想必小孙家的日子挺不错。
   我们下岗6年后,苟延残喘的电缆厂被一家民企兼并,阿Q的说法是“改制”,其实就是破产。厂长书记分流下岗,当年对我们谆谆善诱思想工作的领导,他们的思想工作大概只能自己做了。
   记者们在爆破电缆厂交联塔的报道里感慨,随着灰飞烟灭,“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无限风光的国企,辉煌已成遥远的回忆,那个时代结束了。”既然如此,谁也无法回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我对那年下岗大潮,苦涩难忘,却心地坦然。
   我和周导邂逅相遇,是我们60岁在电缆厂留守处,一间冰冷的房子里,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以后,国家月月都会按时,给国企退休职工发养老金。周导换了发型,国字脸和平寸头,很不对称。我端详片刻,认出来后,准备握手,他上前给了我个拥抱,朗诵一般地说:“我们终于回到了母亲,祖国的怀抱!”我问:“‘抗战8年’,你都干了些啥?”他的脸瞬间由晴转阴,迟疑一会儿,淡淡地说:“过去的,让它过去吧。不提,好吗?”周导伸出一双手,当年,他引以骄傲的纤长10指,扭曲变形,骨节凸起。我俩相对无言。
   下岗后,我一直在一家大商场做保安,回厂办手续前,那天凌晨,有个窃贼被我狂追400米,凭我当年100米跑出13秒88的底气,追得窃贼气喘吁吁,走投无路,小伙央求我:“哥呀,饶了吧。”同事们赶到,窃贼束手就擒。我穿得是保安制服,摘下帽子,两鬓染霜的头顶冒起腾腾热气,他才发觉我是个老头,低声狠狠骂了一句:“他妈的,没有跑过你!”为此,老板对我赞赏有加。我办过退休,他挽留我,再干几年呗。
   退休对一些人来言,是第二青春,希望在似水年华中,青春花朵重新绽放,保持心态,保持年轻,他们设计出浪漫无比的未来。然而,对于经历过那年下岗潮的人,我的心境是:退休,瓜熟蒂落,安度晚年,再无奢求。后顾,没有下岗之忧,不亦乐乎?

共 30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难忘那年下岗潮》,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充满真情实感的的语言,讲述了“我”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入职国营单位,成了工人阶级的光荣一员。工厂办有幼儿园、中小学、技工学校、医院及俱乐部,企业成了我终身的托付和靠山,我爱厂如家,勤奋工作,毫不懈怠。80年代我们企业如日中天,效益利润傲视群雄,福利工资让公务员羡慕不已。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大企业,不到10年的功夫竟一路滑坡,从“优化组合”、“减员增效”、“轮岗待岗”,到2000年8月开始大幅度裁员下岗。我和单位的一些员工一夜间失去了工作,被推下海。而“海”对我们来说深不可测,茫茫无边。下岗后,我一直在一家大商场做保安……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给读者眼帘描摹出了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里,人们生活的不易和求生的欲望,仿佛让读者亲临了那场下岗潮,体验了一回下岗人那艰难困惑的心情,字字句句,满含艰辛。斗转星移,往事如烟,作者回忆往昔,感悟人生,在退休后回味当时的自己,并用真挚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五味杂陈的心情,真是不堪回首。问候作者!热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123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2-23 19:42:28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2-23 19:43:19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幸福!
   期待佳作连连,不断绽放柳岸。
3 楼        文友:严真        2020-12-23 19:56:02
  谢谢安平静好君老师推荐拙文。今后努力添彩柳岸。严真。
4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20-12-23 21:55:52
  可见作者以及同伴下岗后的不易。即使多么不容易也得想法生活,想法打拼。欣赏作者精彩散文
5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12-24 10:40:44
   说明:本文里河南工人日报报道,均见该报2000年7月19日一版、2001年1月9日一版,笔者以通讯员杨孟成署名发表。
   本文里河南商报报道《曾和二七塔齐名的标志建筑,电缆厂交联塔昨日爆破》见该报2016.08.07。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