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应该多一点感激和敬畏(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应该多一点感激和敬畏(散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71.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1发表时间:2020-12-25 21:34:10


   我的家乡在东北平原上,是一个很小的村庄,那里离乡上7公里,离县城15公里,离省城75公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据说祖籍在山东省海阳县的一个乡里,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我的父母是农民,祖父母是农民,祖父母的先辈也是农民,因此,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读的小学和中学。是住着土平房,睡着土炕,走着泥土路长大的,虽然18岁参军后离开了农村,但仍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
   我的学生档案,入团登记表,入伍登记表、入党登记表和干部履历表等,“原籍”一栏填的都是吉林省农安县,白纸黑字,标明是地地道道的出身农村,出身农民。
   人们相聚在互相介绍时,免不了要相互询问一下在哪里工作?原籍是哪里人?出身城市的人往往都趾高气扬满脸骄傲幸福无比非常简捷地告之曰:上海人、北京人、武汉人、沈阳人……而我却既不能趾高气扬满脸骄傲幸福无比,也无法简捷地告诉人家,而要说是吉林省农安县人。为了怕被人说冒充城里人,往往还要加上一句是农安县乡下的。可是因为这个农安县是个无名小县,没有多少人知道,当对方感到莫名其妙时,还要立刻再补充:农安县,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有时还要补充:不是住在县城,是住在农村。想简捷,结果反倒多费了不少的口舌。记得有一次也是在类似的场合,我为了简捷,为了不多费口舌,也为了不在这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相互介绍哪里人时,便也简捷了一次,便说自己是长春人。如果对方是个河南人、山东人或贵州人,也就听之任之了,偏偏对方恰恰是个长春市人,于是边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边说:“哎呀,我也是长春人,咱们是老乡啊!你是哪个区哪个街道的?在哪个学校念的小学、中学?说不定咱们还是同学呢?”“屋漏偏遇连雨天”,想简捷倒引出了麻烦,于是,我只好又把农安县说出来,告诉他不是长春市内的,心想这下可以结束这个话题了。谁知他还是握住我的手不放,穷追不舍,说他的舅舅家在农安县城,小时他经常去舅舅家,并说他舅舅家住电影院附近,问我家住哪条街。我一听还是没说明白,我只好又告诉他,自己家不是住在县城,而是住在农村。听到这里,他才放弃了所有的热情,一脸失望地而又有些轻蔑地说了句:“啊,农村的。”然后很快地转与别人攀谈起来。结束了这次无意间的谈话以后,我的内心深处立刻产生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愤然,原来这是一个看不起农村瞧不起农民的人!
   我们出身农村出身农民,是地地道道的,是千真万确的,是不容置疑的。我从来也没有哪怕是“一闪念”的隐瞒出身农村出身农民的想法。人们可以对农村和农民有任何看不起,甚至贬低污蔑诽谤取笑,可是不容许我有一点隐瞒逃避轻视。我也从来没有因为出身农村农民而自惭形秽。我觉得,如果那样,就是一种背叛。我永远都不能忘怀的是:是我的农民父母栉风沐雨,不辞辛劳,一粥一饭地把我喂养大;是母亲在灯下,边缝补衣服边给我讲朱买臣和花木兰的故事;是父亲牵着毛驴,驮着粮食和行李,冒雨送我去读书……我不承认自己是出身农村,不承认自己出身农民,不是连自己的祖辈和父母都不承认了吗?这不是忘恩负义数典忘祖吗?我虽然不才,但还没有堕落到如此地步。
   我是非常热爱生我养我的那片黑土地和那个小村庄的。我在那里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我是睡着那里的热土炕长大的;我是喝着那里甜润的井水长大的;我在那里的田地里挖过野菜,拣过庄稼;我在那里的草甸子上采过马兰花,追过野兔;那里的乡亲们曾在我跌倒时扶起过我,在我困难时帮助过我……我永远都丢不掉我的家乡情结。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去简捷地向人们诉说我的原籍和出身了,我每次都如实的向人们“交待”我是出身农村农民。尽管我已于18岁就离开了那里,尽管我当了22年兵,尽管我已在大连这样的都市生活了40多年。
   自责之余,我似乎又深切地感到,那位的口气有些不对,他那口气分明有些轻贱农村农民,那眼神也分明在轻慢我这个农村农民出身的人。联系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动辄以“农民”贬人训人污蔑人的行为,我从内心里产生一种愤慨,农民究竟怎么了?
  
   二
  
   我毕竟在城里已居住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我虽然根在农村,身上有很多农民的特点和习惯,但多少也适应了城里的生活,也具有了城里人的一些素质和特点了。因此,我常常变换自己的角色,不仅站在农民的一边来关注农民,也站在城里人的一边来观察农民。当然,有时也站在农民的一边来关注观察城里人。特别是当一些城里人常常把一些小气、吝啬、固执、粗野、邋遢、短视、落后、无知等行为斥之为“农民”的时候,我便更多地反省着农民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农民”。
   我绝不为农民护短,农民固然有一些缺点弱点,但客观地说,我倒觉得农民并不像某些城里人说的那么“农民”。即使真的有些那么“农民”,细说起来,有些也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因为某些城里人如果真的当了农民之后也免不了会更加“农民”。
   一些人认为,农民之所以“农民”,理由是他们“文化大不高”、“无知”。是的,就整个农民来说,他们的平均文化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可那难道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吗?哪个农民不希望自己念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呢。可是,他们有那个条件吗?有多少农村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连初中高中都读不完,便辍学回家种地或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去了。我的两个妹妹是在文革期间读的初中,因为家里离学校较远,连买一辆自行车的钱都拿不出来,连初中都没读完,就双双辍学了,而她们是那么聪明,字写得那么好,可惜连高中都没读上。其实,农村也有一些学习好的青年,也有一些学习上的“秀才”“状元”,可他们学业有成之后,又很少回到农村,大部分都留在了大都市,甚至出国了。由此看来,农村农民含辛茹苦地培养多少人才,最终都不属于农村。照此下去,农村和农民,大概永远都会属于被认为“没有文化”和“无知”的那个层面。
   再说,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知识,也应是相对的。农民虽然总体上受教育少一些,学历低一些,但他们有他们的专业知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施肥、用药、科学种田,亩产由20世纪60年代的三四百斤,到现在的产量翻了好几番,达到亩产两三千近,稳定粮食生产,保障蔬菜生产,满足城市人民衣食所需,这难道不是文化吗?这难道不是知识吗?应该说,人们的文化和知识都只是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的,无论什么人都不会是全才,也绝对没有全才。人们没有必要在自己获得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的知识后,就去否定别人。如果人们还没有忘记的话,城里人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很多城里人来到农村,在从事在人们看来最简单最没有技术最被人看不起的农业生产劳动的日子里,在向农民学习农村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时候,那份幼稚,那份可怜,那份虔诚,那份感激,多么像一年级小学生啊。
   一些人认为农民之所以“农民”,理由是他们太“吝啬”、太“小气”。是的,农民是不像人们想像和期望的那么“大气”,那么“大方”。然而,你是应该否认真地想一想,他们种一垅庄稼挣一分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他们春天种下一颗玉米种籽,一粒高粱种籽,经过春种、夏锄、秋收,整整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见到收成,这期间,他们要积肥施肥,要洒药灭虫,要除草止荒,要浇水抗旱,要锄地松土……这还不包括被那些年被假农药、假化肥所坑骗,被那些台风暴雨所破坏。当粮食收回来以后,又面临卖粮难的问题,那些年常常是有粮卖不出去。有时,即使卖了,也是一等粮给压个二等价,二等粮卖个等外价。粮食卖了以后,有时得到的又不是现钱,而是一个白条。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和生产、生活用品,有人允许打一分钱的白条吗?可当他们出售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那些年却得不到现款。一年的收成,去了各项成本投入和这样那样的花销,所剩已经无几了。你叫他们拿什么“大气”“大方”呢?你叫他们如何不去“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呢?
   而城里的一些官员、职员,挣着国家工资不说,坐车是公家的,住房是公家的,大吃大喝是公家的。办公有办公用品,洗澡有澡票,消暑有消暑费,冬天有取暖费,出差给报销差旅费,住房有公积金,养老有保险金……而农民呢,住房要自己盖,乘车自己买票,出差自己报销,看病要自费,农具农药种子化肥等一切农用物资,都要自己掏钱买,生活用品大到自行车,小到学生念书的一笔一本,少一分钱谁会卖给你呢?他们挣一分钱是那么的不易,需要花钱的地方又那么那么的多,你叫他们如何不“吝啬”,如何不“小气”呢。其实,我倒觉得这并不是小气,不是吝啬,而是一种精打细算,是一种勤俭持家,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来的优良品质,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难道他们做错了吗。
   其实,农民尽管并不宽裕,尽管知道所得钱物千辛万苦,来之不易,但他们其实并不是那么吝啬,并不是那么小气,那么“农民”。上山下乡的年代,很多城里人和城里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农民们见他们过不习惯农村生活,帮他们烧炕,帮他们提水,帮他们做饭,帮他们洗衣。他们到了乡下,吃不了苦,出不了力,不会干农活,农民们就教他们翻地,教他们施肥,教他们下种,尽力相帮。农民们还把自己家的小米、土豆、大葱、菠菜、鸡蛋送给他们吃。他们于是感激的不知说什么好,甚至涕泪交流,甚至磕头作揖,甚至拜为干爹干娘。那种情况下,农民并没有挖苦他们,没有讽刺他们,瞧不起他们,没有讽刺他们,说他们太“城市”“太无用”了。而是宽大为怀,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他们。
  
   三
  
   还有一些人,感到农民所以“农民”,是因为农民“没有理想”,“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农民真的没有远大理想吗?真的心胸狭窄吗?我们不否认农民接触的范围小一些,大道理讲不出来那么多。但是,这不能证明他们就没有远大理想,这不能说明他们就心胸狭窄。我在农村生活近20年,我对农民的了解是比较细微和深刻的。就说我父辈那一代吧,他们基本没有文化,但是,没有文化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远大理想,不等于他们没有很好的道德品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很多人自愿参加抗联的队伍,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做殊死的斗争,很多人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解放战争时期,他们踊跃参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土匪还乡团进行坚决的殊死的斗争。而那些没有参军的农民,则积极支前,为战争胜利出钱出力。陈毅元帅有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我父亲是个农民,他在解放初期,主动参加区武装工作队,不顾危险,冲锋在前,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再说乡亲们,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把自己生产的堆成小山似的粮食送去交公粮,而自己以糠菜充饥,再去耕耘田地,再去生产新的粮食。他们在自己没有文化的情况下,省吃俭用,供子女读书,以求后代更有出息。数一下我们的领袖、元帅、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和英雄人物,有多少都是出身于农民家庭。领袖当中,毛泽东、朱德等就是出身于农民家庭。元帅、将军当中,彭德怀、许世友等也出于农民家庭。作家队伍中,浩然、高玉宝,不仅农民出身,曾经都没有什么文化,后来竟也成了知名作家。还有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等,这一切都说明,农民不仅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坚强决心和毅力,而且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如果再往前追朔一下,在几百年前或更久远的年代,不仅中国,整个世界上还没有城市的时候,谁又不是农民呢?哪一个祖先不是居住在荒村山野呢?由此看来,农民才是人们真正的祖先,农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尽管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现代化建设,但是,农业仍然是第一产业,农产品仍然是人们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
   一些本来就是农民子孙的人,一些每天都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和蔬菜的人,一些穿着农民种的棉花织成的布做成的衣服的人……不仅不懂得感激,不懂得感谢,不懂得感恩,还要昧着良心去挖苦农民,去讽刺农民,去丑化农民……这完全是一种无情无意!这完全是一种忘恩负义!这完全是一种无耻的背叛!说这种话的人,持有这种观点和观念的人,常常把自己装扮得那般的高雅,那般的道貌岸然,实则内里完全是一副肮脏的灵魂。
   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人类几千年走过来了;没有电灯、电话、电报,人类几千年走过来了;没有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机,人类几千年走过来了;没有电脑、手机、支付宝,人类几千年也走过来了……试想,如果没有粮食没有蔬菜,人类能存活几千年吗?恐怕连几天都活不成。还是多一些对农民的感谢感激吧!多一些对农民的理解宽容吧!多一些对自己那农民祖先的敬重敬畏吧!

共 50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做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心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并不以为农民出身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因此在观念上应该是对土地有一份感激之心。抛弃那种带有色眼镜的观念,没有了土地,将成为无根之本,尊重农民,理解农民,以一份宽容心来对待。摒弃那些观念,社会将更和谐。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20-12-25 21:35:50
  尊重发自内心,勿忘根本。感谢您赐稿菊韵问好,冬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12-26 06:30:18
  很有真情实感,大师作家就是不同凡响 我是每篇都学,哈哈哈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修成国        2020-12-27 11:28:12
  谢谢编辑老师!谢谢黄老师!农民万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