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桃岭,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散文)
徽州歙县桃岭,现属桃源村,是歙北轻吻云端的村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程家先祖自篁墩跟牵徒而来,取名桃岭,并在此繁衍子孙,梦想着陶渊明笔下的安乐生活。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之黎民始终处在苦难中。既便建国后,依然在艰难挣扎中前行。苦难是抺不去的记忆,坚強不屈的中华儿女,从未放弃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迎来了新时代……
一、云端的村庄
溪头进山,沿着爬山公路蜿蜒曲折,一路逶迤地向山顶绵延,到了中店,只见古树婆娑,伸向参天,氤氲晨雾中,码着几座老屋。
车子右拐,便见前方桃岭拱下山凹中由左向右红黛瓦墙,参差不齐的屋顶马头墙,似时间老人挥策鞭马奔跑着前行,这儿村落以前称桃岭,现在改叫桃源村了。
村庄是程姓家族世代栖息的家园,程姓家族在徽州属名门望族,是北宋大理学家二程的后裔。
史传篁墩名姚家墩,东晋时新安太守黄积,卒葬斯地,其子黄寻庐墓居家,姚家墩遂易名黄墩。
后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因其善政赐以黄墩宅居,徽州程氏从此扎根繁衍。至明程敏政易名篁墩”。
晨露与暮蔼中一缕缕炊烟升起,与迷雾相互交融,在半空中形成一层蒙胧的云烟,如同披着雾纱的美妙少女,犹抱瑟琶半遮面。与之相辉映的山脚下的另一个村庄叫桃坑。从未见过桃果、亦未见那桃花盛开,村名如何由来,不得而知,我想斯地先祖们定是怀揣了一个梦想。
山脚与山顶的村庄,都与桃树有关,远望村落都是诗里的画,古朴且有韵味。
每年春天,诗人或许会想象眼前的村庄,那种是“人面桃花两相映”的画面。
二、外婆一家艰难度日
我对桃岭的印象缘于那是外婆的家,母亲排行老大,嫁到我们家,而家中久病卧床的外公,还有为了一家人艰难活着而苦苦支撑一个家的外婆。
母亲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总是哽咽,那段炼狱般的日子,刻骨铭心,难以平静。村子里全都吃食堂,农户家是不可以存粮食的。食堂的粥是可以照镜子的,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舅舅那幼小的身板,是外婆最为担心的,因营养匮乏,长期挨饿,连说话都缺少力气,能长大成人吗?外婆一声声长叹!
为了能让一家人活着,外婆去山上弄了些野菜,和入粥中,再没吃的时候,甚至用玉米包衣浸石灰,漂洗后加入其中,还有山上野笋去拿来煨着吃。而这一切,还得象作贼似的防着有人举报。
母亲来到我们家,娘家那地狱般苟活的一家人总是一种无奈的牵挂,外公无钱治病,弟弟妹妹们挨饿。
母亲与外婆在我们家住的山上,开了片荒地,种上玉米。我家这山上是山高皇帝远,种点南瓜、疏菜、玉米填饱肚子总没人管的。母亲的帮衬,或许可以解济危难中嗷嗷待哺的弟妹们。
总有人乘人之危,举报外婆弄资本主义尾巴,村里人威逼外婆来我家山上亲手毁了已经长一人高的禾苗。
望着一家人忍饥挨饿,而外公身体日渐消瘦,又无力去医治,外婆心急如焚,而刚燃着的希望又扑灭了。一个女人再坚强,也禁不住绝望的打击,绝境中的家让外婆哭干了眼泪。
母亲只能再辛苦点,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了多种点玉米,月光下还在竦坑水碓礳玉米,一担挑到外婆家,一担挑回家。
我每次去外婆家,从下往上爬,看到山下那条很深的山沟,感触颇深。我想,外婆一个人不仅要为外公治病,还要拉扯一大帮膝下儿女,又遇上天灾、人祸,上天也悲怜,石佛落泪,在山下淌出一条很深的水沟!
这段艰苦的磨难,后来刘少奇总结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灾难是深刻的。
三、舅舅与外婆的情缘
舅舅终于长大成人了,眼中也不完全是忧伤,也会与同村人去戏水,只是一次游泳中,腿抽筋,差点丢了命,被人救了起来,或许命中注定要记一些事,让你刻骨铭心,也让那年轻的他,更深刻理解人间冷暖和生命的意义。
桃岭的旱烟是远近闻名的,里东乡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而成就这一美名的因素,除了土质,气候以外,更为明显的优势是村庄的房屋没有高山遮挡。
尤其银窝、药塘里有十分充足的阳光,烟叶呈金黄色,抽起来有劲道,香气亦十足,而舅舅则很好地传承了从栽培、晒干,制烟丝的绝活。
曾经,绩溪朋友托我专门去桃岭购买,可见有书上记载徽州旱烟出自汪满田,应理解为汪满田牌烟草,主产地为桃岭。
桃岭的旱烟从不愁销路,只见舅舅每天在曙光照耀的晨露中掰着烟芽,每片叶子都长得一样大,憧憬着会带来好的收益,盘算着可以给家里添补些东西。很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执政者的荒谬,还是会趺破你的想象。外婆说,村里派人来都拔完了(无语)。村里说每杆烟筒不许超一百棵……
我后来在外谋生的日子里,回桃岭时,外婆还那么安祥、淡定和从容,于是我乘机给她老人家留下珍贵的照片。第二年夏季再去时,却别去了天国,与大山融在了一起,我伫立坟前,我站了许久,孤寂想了许久……
以后的若干年,舅舅的日孑已逐渐好转,每日再也不愁吃、穿,却愈发地想念着外婆一生,从未有过美好的日子。舅舅每每想起外婆总是止不住泪水,有时会嚎啕大哭,抽泣不止。
从舅舅的泪水中,我读懂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那种遗憾人生与悲伤。
四、患难真情
考坑小姨,她身上总是最具善良的一面,或许多读了两年书,总懂得感恩。或许对家的苦难有更深的感触,舅舅盖砖瓦房那年,夜半三更了,小姨与姨夫还在用小四轮运砖至桃岭拱,只是为了让舅的日子过得体面一点。
我一般大的胜珠小姨,则表现得异常坚韧与隐忍,每天上桃岭拱挑砖,整座房子的砖,几乎都是她搬的,我在那儿帮忙挑一个来月,感同深受,为了这个家,小姨肩上落下了终身疾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柔软女人在关健时刻时铁肩担当。
那时记事不多,仅从此一件小事,两个小姨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块砖,撑起舅舅的房子,那种无私,还是有点震撼。
或许她们感觉这个家苦难太多,灾难太深,以至于以后的若干年,还一直惦着舅妈,因小儿麻痹症落下后遗,步履蹒跚而艰辛的谋生,爬坡下地、肩挑背扛都极为艰难,总想着让他们到交通更方便的地域安个家,以竭尽所能谋划着,而我们也由于从大山走出来,身上背负太多的东西而无遐顾及。
老天也会眷顾这份善良与感恩,终于随着国家扶贫济困政策进一推进,舅舅的搬迁计划也迎来了曙光。
前两年,他们在政府的扶持下,终于搬迁到芽塘下,开启了美好的征程!
五、梅花香自苦寒
如今舅舅一家,历经严寒的冬日,也迎来了春的阳光,而在那艰苦岁月、外婆一家人因病、因贫而身陷绝境时,亲人间疑心聚力,共克时艰,相互支持,彼此关怀的温暖情怀,一直陪伴着走到今天。
这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家族,因为有了温度而不缺温馨。每一家的后人,也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中,彼此感恩,相互携持,以至发展壮大。
有了这种百折下挠的精神,才会在苦难中磨砺与成长,方能走得遥远。这就是多难兴邦含义。
而我外婆一家所承受的磨难,正是建国后治国理政探索中百姓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那个年代国家状况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和苦难中结下的那种至纯的情谊,并薪火相传下去。
小姨们及舅舅一家早已从怨天忧人的阴霾中走向美好,过着满意的日子,虽然离富足还有一段路要走,却没有了愁怨,总能见到开心和灿烂的笑容。我想这是桃岭程家先祖所希望看到的,他们原本名门后裔,自元代来此避难,亦饱读了南北朝陶渊明的诗,选此处世外桃源繁衍子孙。
数百年后的今天,迎来了盛世国运,而如今,桃岭、桃坑均划为桃源村,并实施田园综合体规划,不就是打造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吗”?
六、诗画里的桃花源
而今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桃岭也纳入了桃源田园综合体,也算是实至名归!为不负先祖桃岭村命名与期望,也不负陶渊明千年梦想,这儿的人正在打造徽州最美的世外桃源。
可以想象,这将有无数的陶渊来体验田园牧歌、写诗作画。
那是桃花盛开的地方。
此文定稿时,桃源村脊鱼背,正在举行盛大的“滴水香”名茶开园节活动,游人,客商云集于此,为山区人民名优茶开辟新渠道,感谢政府助力,感谢美好时代,人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