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年味浓浓是乡村(散文)
进入冬月下旬,人们都谈论起过年的事来。有的要到城里去过,有的要旅游路上去过,有的要搬进山庄名宿里去过,我呢?尽管孙子一再要我到他那安居的繁华都市去过,可是我还是决定就在乡村里过,因为我这一辈子的“年”,都是在出生地里过的,觉得乡村的年味儿最浓最浓。面对庚子年年关的到来,我油然怀念起在乡村过年的那些美好幸福的情景,那些饱含年味儿的画面联翩浮现在眼前……
炕腊肉
尽管如今的大小超市和食品店里都有新鲜的猪肉,也有从外地进口来的腊肉,那些腊肉包装精美,颜色也鲜亮诱人。但是乡下人还是爱自己制作的腊肉。宰杀年猪,乡村的农户就开始忙着炕腊肉了。我小时候就爱看妈妈做炕腊肉。首先把新鲜猪肉砍成五斤左右的块儿,一条肥猪至少可以砍成三十来块,然后再把这些肉平铺在大盆里,撒上一层食盐,盐要撒得均匀,不要厚重。接着将肉块温溶,让盐加快融化,这是第一道手续叫撒盐。第二步就是将撒盐的肉块放入一个大木缸里,肉皮朝下,层层堆积起来腌制十来天。第三步就是开始薰炕。从山林里砍回松树枝、柏树枝,再把腌制的猪肉挂到木架子上,用引火柴点燃下面的松柏丫枝,用烟把肉块薰起来。熏肉时要用心经管,不要让急火把肉烤出油来,这样一连七八天,腊肉就变得金黄鲜亮,还带着诱人的香味。这种炕腊肉货真,绝对没有色素和掺假,吃起来醇香,回味悠长。炕腊肉的那些日子里,处处都可闻到飘来的肉香,走路也就成了享受,这滋味城里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人不仅过年爱吃炕腊肉,而且还爱欣赏炕腊肉,农户们把炕好的腊肉成排成排的挂在房梁上当作品,或者干脆挂出窗户外边,像珍宝的显摆,成为家家过年富裕的标志,给乡村的年味亮出第一道风景。
贴福字
休说是乡村人过年没讲究,其实乡村人们是非常喜欢过年带有文化气息的。这主要表现在贴对联和送福字上。我们童少年的那时,虽说乡村的农家大都比较贫困,但对贴新对联和送“福字”都是十分看重的。
那时没有集市上卖的那些花花绿绿地印制对联。过年时都要请会写毛笔字的教书先生来家写对联和“福”字。教书先生接过主人发的“红包”,就结合主人家情况和期望,编出自己创作的对联,然后饱蘸浓墨,在大红纸上遒劲的书写。书写后晾干,主人就在先生的指点下贴对联和贴“福”字。我八岁那年,到大伯家去看贴“福”字,一看大伯把“福”倒贴在大门上,我连连大声喊:“大伯,福倒了,福倒了!”大伯哈哈地望着我笑,说:“明年我一定发财,才把对联和福字贴起,就有人喊‘福到了’!”大伯告诉我说:“过年时‘福’字就要这样贴,可以得到客人的好口谕,表示吉祥!”大伯继续贴在倒着的“福”字,一边对我说:“这个“福”字,很有讲究,它的‘衣’旁代表有衣服穿和有钱用,‘一’表示有房屋住,‘口’表示有饭吃,‘田’表示有地种,我把‘福’字倒贴起来,就是表示我的“福”已经来临了。”大伯一番话,我听得似懂非懂。直到进入初中,我才真正懂得大伯和家乡人倒贴“福”字的心情。
希望每一年都过得好,希望一年比一年有福,这就是乡村年味的深刻内涵。副副对联贴出喜庆,一个“福”字儿,贴出未来和希望。厚重的年味,火红幸福的生活,都浓缩在那手写的对联和那个倒贴的“福”字中。
炸酥肉
在乡村过年,菜肴烹饪方法多样,煎、炸、炒、烩、煲汤都离不开的要素。但是传统年菜中最为重要的一道菜就是“炸”出的美味。比如“炸肉块,炸年糕,炸花生,炸豆腐等等,“炸”出的美味都是香脆好吃。但是最好的却是“炸”出的酥肉为第一,“酥肉”被誉为年菜中的精华。腊月二十八,家家都开始炸酥肉。炸酥肉是年味中的精彩;也是评定一个家庭妇女手艺高低的标准。我妈妈是这样炸熟肉的。先将新鲜猪肉剁碎,加上洋芋粉,打入鸡蛋,放进适量的盐、花椒粉,葱姜蒜泥,甜酒水等,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在铁锅中把菜油烧开,待到油滚开后,把调制好的肉粉用勺子舀起来,成为拳头大小的团子,投入油锅中炸。一边炸一遍翻,待炸到五六分钟,锅里的团子就呈现黄亮亮的颜色,表示酥肉熟了,就捞起来放在铁丝架上沥干,沥干了就装盘存放。也可以一边“炸”一边吃。炸酥肉的油香味穿出窗棂,飘向四面八方,融汇在清新的空气里纯香四溢,化为浓浓的年味。酥肉端上了团年饭桌,桌面显得很有档次,吃团年饭时,就从酥肉的浓香中,品尝到年的味道。酥肉吃法也多,可以煮汤吃,可以炒片吃,可以当零食拿着吃,还可以在火炉上把发冷的酥肉烤来吃,真是过年的美好享受!
烤疙蔸火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是乡村过年的习俗。意思是在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烧一炉大火,供全家人除夕守岁取暖。那时文化生活不多,大都是围着火炉听大人讲故事。“烤疙蔸火”既是乡村过年的特色,也是幸福的象征。
为了把火烧大烧旺,就要保证炉里的木柴经得住燃烧,燃烧时间要长。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几个大树的疙蔸。最好是完整的干疙蔸,到时往火炉山一放,疙蔸就熊熊燃起来,一晚上都烧不过的。
在过年的前十天,爸爸就要去准备烧火的大树疙蔸。爸爸扛着挖锄,带着斧子,走进山林,寻到那被砍断树干留下的大松树疙蔸,就开始挖起来。首先清除树蔸四周的荆棘杂草,再用挖锄围绕树蔸把泥土挖松,掏到一边。这道工序很需要时间,往往要挖一二个小时,干得满头大汗才能把树蔸悬空起来。然后就是用斧子斩断树蔸的须根。这样就能把树疙蔸摇动搬起来了。一个树疙蔸至少重七八十斤,爸爸却每次都是扛回来的。我家每年除夕烤大火,都是爸爸的功劳。
在乡村的每一家,家家都是炉火熊熊,茶壶满满,笑声盈窗,每个角落里都洋溢着热热的、暖暖的、红红火火的暖气。
现在想来,烤这个“疙蔸火”真得很暖身,比烤电炉和煤炉要好几十倍。更有那炉火里的年味儿,电炉煤炉都是无法比拟的。
舞龙灯
最能体现年味热闹的是“玩龙灯”。玩龙灯也叫玩“火把龙”,含义是送走火灾隐患,保证一方吉祥。因此村里年年都要组织玩龙灯。有现成的队伍,村长一领头一吆喝就来人了。玩龙灯为主,配合玩耍的还有蚌壳精、骑竹马、划采莲船,舞车车灯等等。腊月一到,村里的竹编艺人就开始扎火龙,每条火龙都有不同的龙须。龙头、龙须、龙皮各有颜色白胡子老龙,麻胡子龙,棕色胡子龙,黄胡子龙,黑胡子龙,青胡子龙,红胡子龙都有,一个队舞一种颜色。火龙的正身一般由12节竹圈或13节竹圈组成,那年闰月就扎13节,不闰月就扎12节,扎好的火龙长约百十米,舞动起来张牙舞爪、上下翻腾,真是威风凛凛。
正月十三晚上正式出灯,十几个身强力壮的舞龙人头束红布巾,身着短裤,裸露四肢,脚穿草鞋,每人先灌下一大口烧酒,然后将龙灯先舞到河边,把龙的全身沾上清水。这个环节叫“龙饮水”,防止花炮窜来烧燃龙灯。烟花鞭炮火力威猛,能喷射出十几米远,焰火燃烧明亮耀眼。龙饮水后,又回到村里,在“咚——咚——咚!呛——呛——呛!”的紧密鼓锣声的伴奏下,龙灯在前边“喂珠人”的逗导下,先沿村院子舞动,龙灯后面跟着划采莲船、骑竹马、蚌壳精、打莲香和扭秧歌的队伍,演员会用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引来村里人拥挤着观看。这时候观灯的人都点着烟花焰火朝龙身燃放,形成一片烟火的海洋,“龙珠”在火海中上下舞动,逗着龙灯团团起舞,那条长龙,一会行云流水,一会腾云驾雾,一会翻江倒海,场面非常壮观。龙灯从村里玩到集市上,一路望去,一条大路上火光冲天,鼓乐阵阵。进入集市后,往往几条龙就展开比赛。大人们还将七八岁以下的小孩架在肩上,从火龙中穿行而过,认为这样可以辟灾驱邪,保佑小孩平安。龙灯被烟火的火星烧得千疮百孔,那些舞龙人也个个满身大汗,但是他们仍然不惜余力高举着龙灯,沿着长街舞动,表示龙的精神永远健在……
一场龙灯舞下来,围观的人们就蜂拥而上,都想去撕扯到一块残破的龙皮,为的是给儿孙们做一个“龙皮”兜肚,给后代带来好运。直到“龙皮”撕扯完了,仅剩下那条长长的竹篾骨架,舞龙的人们就高举着龙灯架,再次到河边去“焚龙”。舞龙头人燃起一把烈火,将龙送上天去,以此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泽众生。舞龙灯是乡村年味的高潮。正月十五一过,人们都开始忙自家的事业和生活,直到下一个腊月的进入。
时代在变,传统也在变,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一直没有变。有人说年味逐年淡去,有人说年味依旧很浓。电话拜年,视频探亲,微信问候,守岁看春晚,全国都玩花灯,改革开放让年也披上现代化色彩,年味也独特起来,但味道还是一样的:温馨甜蜜,欢乐祥和。庚子年的除夕即将到来,我这古稀人静静品着记忆深处的这些浓浓的乡村年味,总感觉心头萦绕着丝丝缕缕扯不断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