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坚持让你的人生更美好(随笔)
唐代诗人王勃在《平台秘略赞十首•幼俊八》里说“积微成大,陟遐自迩”,这句话是说做事要务实笃行、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奋力前行。可前行的基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坚持的动力,坚持是促成一件事成功的基础。这样遵循着规律去做,奇迹就会油然而生的创造出来了。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多少人因为坚持不懈,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而造就了辉煌的一生。众所周知,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与命运顽强抗争,那么她也就会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名被岁月埋没的无名小卒。然而,她不是普通人,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视觉、听觉、语言表达能力后,在她漫长的暗无天日的成长中,已然明白自己将是一个终身被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从而她在无所依凭中依凭自己,以顽强的毅力、永不言败的恒心、锲而不舍的耐心成就了不完美的自己。如果她任凭命运的宰割,放弃在苦难中自我拯救,不与艰难抗衡底到,也就不会有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一部影响全世界的著作了。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海伦用自己的真实故事诠释了一条铁一样的事实。那就是,当一个人不断地向人生索取低价时,生活回报与人的也是低价值的东西;当你从容地向上攀岩时,你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报予你的是一份丰满与厚实。我很欣赏她那些优秀的品质,毅力、恒心、耐心、热心、善心。正是这些良好品质,才促使了她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中把不完美的自己历练成了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完美之人。
这样诸如此类在坚持中成就了一生的伟人其实举不胜举,像居里夫人、牛顿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常说某个人很幸运,然而幸运不是一场意外,幸运只是当事人以超乎常人难以想像得到的努力改造、完善了自己。
2016年,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工匠精神”这个新词汇。工匠精神,就是匠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为生命。这种精神就是一种纯粹的工作观,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凡事第一反应是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就拿阅读来说,每天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哪怕只是十分钟,用在阅读上面,日积月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经逐步代替了泛着淡淡墨香的书籍,喜欢把大把闲余时间用在纯书本上的人几乎是了了无几。不过,所有的事情都得一分为二的去看待,新趋势的发展我们可以调整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只要还怀有一颗进步的心,就算是手机,一天背一句唐诗宋词,看一句话哲理性的话,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百六十五句的小积累和微小收获充盈我们的思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如果撇开手机,在我的周围,喜欢埋头苦读诗书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星期天去图书馆和各大书店,那些甘于远离繁华,僻开喧嚣,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幽静宽敞明亮的图书室与美好的时光相约,读书的人,仍然专心致志潜心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飞翔,他们正在用行动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经营。
其实,读与不读真的是两回事,在坚持每天阅读的过程中,无须考虑书本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理解和看懂了没有,吸收了多少知识?我们需要切实考虑的是当下在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阅读,怎样一次又一次翻开书本,一本又一本,一直不停息的让大脑处于运转状态,让敏锐的目光追随智者的思想前行。而对于读书,它的价值体现在于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文化素养。
《菜根谭》中这么说:“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我们不是做学问的人,但可以借鉴士人坚定不移、百折不回做学问的精神,去做好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须知道,人生苦短,能够为一件事坚定不移地持续往下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至于能走多远,能坚持多久,时间会给予我们最终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