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老军人高仁福家珍贵木匾挂中堂(随笔)
仪陇是朱德总司令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也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在这块红色毓秀的革命土地上,仪陇人民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最为可爱的革命家庭。仪陇县土门镇盐市街居住着一户受人敬仰高姓人家,这户居民至今珍藏着一个十分精贵的“光荣之家”木匾。为了方便当地干群、青少年参观这块老匾,他家主动将这块木匾悬挂在自家堂屋的中堂之上,一年四季白天都將自家的大门打开让人观赏。近日,笔者采访了这户德高望重的主人“高仁福”。高老虽已满87岁高龄,但老人头不晕,眼不花,精神矍铄,说话谈吐铿锵有力。他对人态度和蔼,经常到镇上茶馆喝茶,义务为群众讲述哥哥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故事。
哥哥抗美援朝为国捐躯
1933年6月24日,高仁福出生在仪陇县土门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姊妹4人,幼年时代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就在旧社会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高仁福的母亲高周氏是一个深明大义、爱憎分明之人,老太太还经常为儿女摆谈一些红军革命的故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仪陇得以解放,高仁福家分得了田地、粮食、农具、耕牛,日子一天天好转起来了。1949年11月,他的哥哥高新元报名参加了仪陇县警卫营;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军旗号,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高周氏鼓励家中的长子高新元入朝参战。在优秀母亲高周氏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召下,土门镇盐市街就有40几个热血青年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据高仁福介绍,他的哥哥高新元是15军炮兵团一名炮手,参加过大小战役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1953年5月,高新元在夏季反击战中不幸被敌机丢下的炸弹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2岁。
弟弟不忘初心踊跃参军
哥哥为国捐躯的消息传至家乡,高仁福的母亲擦干泪水,化悲痛为力量,对前来看望的乡亲们说:“高新元是仪陇人民的好男儿,保家卫国,天经地义,有国才有家,他做到了”。老太太爱国义举很快引起了时任土门区委书记何成岳的高度重视,这个区委书记是个南下干部,也是个走过长征路的老革命,何书记立即给高仁福家拨大米1000斤。高周氏拒绝了区委书记的好意,亲自带着家中的唯一男丁高仁福又去报名参军。何书记同样理解她的心意,婉言拒绝了高周氏的请求。1954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为高仁福家颁发了“光荣之家”荣耀匾。1955年10,高仁福听说区公所又在招收去朝鲜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兵。听此消息高仁福十分激动,同母亲一道去找区委书记“走关系”。何书记果断地满足了高仁福母子的再三请求,谁知在这个区委书记的一路好心关照下,高仁福只被分配在南充市教导团服役,担任了一名班长。1957年10月,高仁福又一次服从党的召唤,报名参加了川交公路建设,分配至攀枝花当了一名养路工人。在川交公路建设中,高仁福时刻牢记仪陇人民的“两德”精神,处处以一个兵来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获得“养路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直至1970年12月,表现良好的高仁福才从攀枝花市调回南部县长坪道班当了一名普通的养路工人。1988年10月,高仁福按照1957年之前参加工作政策规定,他的长子高洪民成为轮换工,被分配在仪陇县土门道班当一名养路工。
他想携家人去朝鲜看看
高仁福退休回乡后,他的户口迁至了土门镇石垭豁村1社,高老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平易近人,处处保持军人不变本色,很快就被老百姓推选为社员代表。他为村社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他家的住房盐市街既有农村居民又住着城镇居民(小商户),十分热闹。逢场天这条街卖粮市的、卖竹篾,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由于这条街面狭窄,容易给小偷造成可乘之机。为了稳定市场繁荣,军人出生的他心中暗想“咱家是光荣之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我军人的本色”。于是高仁福就肩负起了义务治安员的职责。在高仁福的带领下,这条街的退伍军人都加入了治安联防队列,从此盐市街就没有发生过偷盗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持续升温,高仁福家人也开起门市,做起了生意,二儿子高洪泉也经营起了大客车生意,很快他的家庭发家致富,并修建高楼大厦。高仁福家虽说是农村户口,目前,他们生产队的土地全被政府征用了。他的妻子张继珍也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月可领1700元养老金。高仁福每月的退休工资已经涨到4200元了。每年生产队还要领取一些土地补偿金。现在,他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舒舒服服。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之日,高仁福每每想起他牺牲大哥时,总是有点伤感,他最大的愿望是“想携家人到朝鲜去走走,去看看哥哥曾经战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