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写手奖励赛】下午四点(散文)

精品 【晓荷*写手奖励赛】下午四点(散文)


作者:李兴文 白丁,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3发表时间:2020-12-31 14:15:33
摘要:物质论的生命是有限的存在,它的结局让人恐惧、绝望,对现实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灵魂论的生命是无限的存在,它给人希望和幸福,也给人力量和信心。人至中老,思考生命,是必修课。

【晓荷*写手奖励赛】下午四点(散文)
   水面无风,但有阳光的涟漪。山在水中静默。云朵在水中,就像熟睡的孩子。
   水边的田地,流荡着稻秧和泥土的清新气。
   远处,嘹亮的喇叭声传来。那一声,就像卤水点豆腐,把田地上方炽热的空气分割成一团团的。插秧的人们从炽热空气团块的空隙里直起腰来,看那辆载着旅客的班车从远方开来,又向远方开去。班车从田地边经过的时候,许多人都在默念同一个时间词句:下午四点。
   班车走远了,发动机的鸣叫声和喇叭声好像依然悬停在空气里,就像高高悬起的空空的酒壶,留给烈日下劳作的人们难以企及的念想。那是乘车远行的梦想。那梦想太远大了,也太昂贵,没有人敢说出来,都在心里藏得深深的。
   也许还是孩子的缘故,我总能受到特别照顾,允许提前躲到河堤上的杨柳树丛中去歇息。我就在大鹅卵石砌起来的防洪堤上,看响晴的天空,看静默的远山,看广袤的田地,看弯腰劳作的人们。我也看那条大河,它在宽阔而平缓的河床上安静地流淌,柔滑的水面好像暗藏着无限神秘。看着它,我的胡思乱想,差不多都是白日做梦。
   不紧不慢的流水,像极了疲沓的生活和懒散的时光。插秧的人们,弯着腰,左手捏着秧苗,左肘支在左膝上,右手插秧。他们完全相同的姿势,相同的动作和相同的动作频度,都在复述着一句古语:“日月常在,何必忙乎”。
   是的,一切,都不用急,急,是没有用的。
   那辆班车,人们无法知道它是不是按时按点从这里经过。但它一来,人们就会说:“下午四点了!”而意思,多半是想到了集体劳作应该放工的时间,以及回家以后,辘辘饥肠就可以勉强告慰以清汤寡水的晚饭。总之,代表获得自由与快乐,虽然有些自由与快乐,是很有限的。
   插秧的日子很快过去。割稻的日子很快过去。当空旷的土地里种上小麦,天冷了。大河东去,昼夜不息。天地间安静下来。但有两种从不停息的声音变得更加清晰。一是大河的鸣声在夜里凸显出来,像无奈的慨叹,像如释重负的喘息。二是班车的喇叭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就像一架无形的犁铧,划破统治村庄的凝寒,扰动人们面黄肌瘦的沉默,提醒大家,唯一的时间参照出现了,现在时刻,“下午四点”!
   土地上的单调和苦累好像是没有尽头的,好像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将它改变。班车一走远,一切一切,都不再与时间有关。
   挨着饿,我在求学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我的耳畔充斥着城市有限的喧嚣和简陋的繁华,我以耗费青春为代价,努力换取一种令人艳羡的生活。历尽艰难,我终于拥有了那种生活。而事实上,我从一种单调堕入一种芜杂,从一种苦累进入一种繁重;看起来,芜杂,好像是对单调的抗争,繁重,是对苦累的逃避。所谓令人艳羡的新生活,其实也没有多少亮声丽色,不过是披着高人一等的外衣,承受着只有自己知道的新的苦累。这一切对别人难以启齿,但我还得把展露给别人的表情,装饰得更加体面一些。
   那时年少,我曾细察过阳光,草木,流水。单调的生活,无法约束单纯的心灵,所有幻想都开始奋力抗争年岁这条时间之索的束缚。希望快些长大,希望有钱,然后,坐上班车,到达很远的地方。那应该是一些陌生的地方,我每次下车的时候,也应该是“下午四点”。
   耽于各种执念的少年,属于真切的人间。待至长大,心中塞满了更多执念,感觉自己像雨后的大河那样,越来越焦躁,越来越浑浊。各种执念都想在未来的现实彼岸捷足先登,它们比拼的结果,是时间加速了。感觉从此坐上了一辆无形的快车,起点和路途,因为飞逝,全都模糊。想象却会倔强地抬起头来,看到的的终点,都是赏心悦目的。太快了,沿途风景,不容细看,又焉得闲暇,一顾自己弄丢的少年。又何曾更多地留心天真世界的细节呢!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不应该是神话语境下的神秘叙述,而应该是文学语境下的事实判断。“山中”,代表土地上恒常不变的重复性劳作,“世上”,代表市井的动荡流变常在须臾倏忽。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山中”代表封闭自足的传统农耕社会,“世上”代表开放剧变的工商社会。不同的社会,给人的精神上施加不同的影响,让人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两个时间系统,一个是自然时间,一个是心理时间。
   传统或农耕社会主要或更多依赖自然时间。在那种时间系统里,人们应时而动,朝作夕止。人的意愿无法挣脱或超越自然时间的制约,只能被动跟从自然时间,安排自己的作息与闲忙。自然时间恒常不变,坏的逼近让时间变快,好的来临让时间变慢。现代社会或工商社会,人们凭借技术与市场更高程度地提高生产与消费效率,人的快节奏繁密行为压缩了时间转换频度,以远远超出自然节律的形式,让时间行速加快。比如,两个农夫都种萝卜,其中一个依照自然节律一年种一茬。另一个农夫利用大棚温室于同时同地种三茬。前者的心理时间与自然时间同步,而后者,时间递进速率是前者的三倍。客观上,两个人都过了一年时间,但在心理上,后者提前两年做完了前者未来三年要做的事情。而当后者觉得自己的心理时间与自然时间在速率上完全同步,在他看来,前者所在的自然时间递进速率就明显减慢。
   从开始为生活打拼的那天起,就疏远了少年、青春,就进入到速率加快的时间系统。偶得闲暇,也会觉得,少年、青春不会一去不复返,它们只是躲在忙碌的工作与芜杂生活排挤到某个角落,总有一天,还会重现。但这种妄想或侥幸,被渐长的年岁慢慢销蚀,待至确认,少年,青春,都不再回来了,逼近我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焦虑和忧患,我就被一种莫名的悲壮情愫淹没。待至中老,终于确认,自己已把少年与青春丢失多年。丢失以后的日子里,在全心经营人生,而人生,越经营越混乱。当这种混乱终于也宣告结束,少年,青春,像发黄的旧照片那样悬挂在时光的远方。此时的垂垂老者,不知不觉,早已走出执念与偏颇的丛林,站在怀旧与思考的空地上,影只形单。
   又要面对自己当初的无畏与可爱了,那种感觉很真实,很亲切。仿佛把一本看完的书翻到开头,发现,半生奋斗,不过乱梦一场。现实在说:你已从生活的漩涡中心来到漩涡的边缘,你终于结束迷乱阶段,你要回归正流了,你终于愿意承认,包括你的生命,一切,真的不过是一片片浮云。
   边缘化了,生活不再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生命的去向才是。重获安静,也便有了思考的机会和可能。人,是符号意义上的此在之物,有神论者的灵魂和无神论者的生命之间,存在着尖锐冲突。在我,中老之后,毫无觉察地倾向前者——肉身一定灭亡,但灵魂将有去处,这让活着的人深得安慰,其中况味,妙不可言;相比生命死亡就是灰飞烟灭一切荡然无存的说法,我更愿意接受灵魂将有去处之说。
   边缘化的现状迫使中老者开始自觉寻找本我中心的来由。寻找的过程就是怀旧。人至中老,经由思考,精神世界开始正本清源,刈除芜杂和凌乱,留下明晰和简约,给回归的神思,留下足够的空间。
   从此无关物质的丰足和穷匮。少年与青春的念想,紧贴自然,人曰“赤子”,就是年轻的生命,带着饱满的神性,出现在人间。那的确是纯如清水的美好时光。比如两个陌生少年,偶然相遇,一经接触,遂成朋友,毫无猜忌,真诚相见。这不像成年人,身份与地位意识首先蒙蔽心灵遮住双眼,与人接触,首先起了防范与算计之心,本真蒙尘,相互杀伐的是种种欲念。试看世界童话名篇,诸如“王子与白雪公主”“王子与灰姑娘”,都是少年之心赤诚相见的极好例证。儒说“尽心知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中“心”“性”,其实就是人的本我原质确认和精神生态的纯自然特征显现,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原初生命冲动。赤子少年的心中,只有“新朋友”“新伙伴”,他们的零食、玩具,乃至衣物都是公共财产,哪有什么名分、地位、官阶、贫富,他们只考察对方的贤愚、善恶,以及吝啬或慷慨,勇敢或懦弱,真诚或奸诈等等,而这些,都是人的原初心性,是无关人的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的精神基质,而当成人被身份、地位、权力、财富等所俘获以后,那些心性就被蒙蔽,那些基质就被腐蚀、瓦解,人性就被全面异化。
   今年夏天水灾过后,我回了一趟乡下老家。那个本因人丁渐稀而显出窘相的村子,经过一场大水的蹂躏,更是满面凄怆了。河堤不存,秧田已成滩涂。大河流经此处,原来宽阔平坦的河床上流淌着的是平静的水面,而现在,狂野之河疯狂肆虐之后,又为自己挖掘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深河沟,河水像一头受惊的野兽顺着河沟向前狂奔。
   那一刻,我猛然想到,我的少年我的青春惨遭蹂躏之后,终成永远。
   但天空还在,阳光还在。大山还在沉默,仿佛世间一切剧变从来不入其眼。村庄只是一片树叶,它终要凋零。人,一茬又一茬,就像吹过旷野的一缕缕风。绝望吗?绝望,但幸好还有一直在关照人间的神灵。一切生命,都有机会和权利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神灵——还有去向,真是大幸!
   关于生活场域,我不再耽于城市还是乡村。物质的生命场域,终会消亡。我所希望的是,在我活着的时候,终有那么一天,所有人的灵魂不再受到胁迫与恐吓,物质生命不再受到压榨与盘剥,人人都变得独立而强大,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得好好的。希望所有人都不再为物质生命终将荡然无存而恐惧,而是因为大家的灵魂都有去处而轻松快乐。希望人人都能笑对死亡,都能满怀信心应对人间百苦,人的生命常态,是少年、青春。
   关于无神论的肉体和有神论的灵魂的争论,暂时不会停息,对此,我保持沉默。而一年一度的“抵制”闹场,倒是把越来越多的人提醒了,他们开始关注那个召回人的灵魂的神和天国。越来越多的人终将明白,生命并不虚无,在灵魂层面,它是丰满且永恒的。
   有去处,总有一天,都会向去处出发的。出发的时候,人人都将赶上一个属于自己的神性时刻——对大家的灵魂来说,那个时刻,就是“下午四点”。
  
   2020-12-29

共 38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全文充满了哲理因素和思辨色彩,对生活有深刻思考的作者才会写出如此深刻的文字。文章开篇以优美的景色入题,水、阳光、山、云朵,恰似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接着回忆了儿时生活的点滴,儿时的回忆与努力之后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文章中也透入了作者对儿时的怀念与眷恋,也有对某些现象的思考——“又要面对自己当初的无畏与可爱了,那种感觉很真实,很亲切;边缘化了,生活不再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生命的去向才是”等句子,引发人的深刻思考,看着文章,似乎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在娓娓道来自己对待事物的感受。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期待您的下次精彩作品!【编辑:小小的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10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小的船        2020-12-31 14:16:04
  拜读您的佳作!欢迎下次来稿!
回复1 楼        文友:李兴文        2020-12-31 14:21:50
  好的,谢谢!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1-07 22:47:30
  恭喜精品!李哥真棒!期待下次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李兴文        2021-01-09 11:43:35
  谢谢何叶,有空一定!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