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锦上添花(散文)
推开天博美术馆大门,墙上的一幅幅画便映入了眼帘,我眼前一亮,快步走了进去。
几天前,美术馆馆长程老师分享过这些画,还为它们取名《锦花·画》,锦上添花的意思。可站在它们面前,我还是惊奇不已。
墙上的梅、兰、竹、菊四位君子,都优雅地站立着。红红的梅花,在寒冷中傲然不屈,迎风斗雪,正在含苞怒放。清雅的兰花,叶绿花蓝,默默绽放,孤芳自赏。翠竹节节高升,刚阿笔直,不卑不亢。菊花在晚秋中傲然挺立,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蓝色的孔雀,张开着美丽的尾巴。彩蝶翩翩飞舞,迷恋着牡丹花。还有喜鹊,小萌猫,小金鱼,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些画不是画的,是用手工制作的,原料是棉花。真的是棉花做的吗?我扭过头问小娟,她点点头。我又踮起脚尖,伸直了脖子仔细去看,还是看不出棉花的蛛丝马迹。真想不到,宋小娟竟然还有这等手艺,让人刮目相看。
三个月前,听程老师说,小娟有手工画要展出。当时,我并没在意,也想象不出,是怎样的手工画,也没听小娟说过。
今年初夏,在《作家摇篮》的活动中,我与小娟相识。小娟说话时,脸上总带着笑。她为人热情,谦逊,是一个朴实诚恳的女孩,让人感到亲切。我俩一见如故,我年长于她,她称我玫瑰姐。
时隔不久,在文学陕军的读书会上,我们再次相遇。这次,我们在交谈中,我得知她来自军工企业,在生产一线工作。同样的工作,相似的企业,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我也喜欢上了这个小妹妹。从那以后,我们经常相约着,一起去参加文学活动,一起去天博美术馆参观画展,又一起成为美术馆的“读画札记作家”。
可进入盛夏后,我却很少再见到小娟。一问才知,她的孩子要高考,她内退后又找了工作,每天都很忙。这不奇怪,只有把生活安顿好了,才能去憧憬美好的诗和远方。
在此期间,程老师得知了小娟会做棉花画,就鼓励她,把画拿到美术馆来展。小娟利用工作与写作之余,用三个月时间,到了年末时,才制作出18幅棉花画,送到了天博美术馆。
美丽的棉花画,让人新奇,也让人兴奋。我和小娟不顾寒冷,脱去臃肿的外套,饶有兴致地与《锦花·画》合影。我们像两个淘气的孩子,笑嘻嘻地,一会儿与这幅画合影,一会儿又与那幅画合影。笑脸与画儿同框,人面桃花相映红,我们要把美丽留住,留在心间。
拍摄完毕,我和小娟坐下喝茶聊天。在我的询问下,她讲述了学做棉花画的过程。七年前,社区请来了一位制作棉花画的老师,给大家上课,讲如何制作棉花画。当时,小娟还在上班,还是在繁忙的生产一线,都是利用晚上去听课。有时加班无法听课,她就让妈妈到课堂上录下老师讲课的内容。下班回到家,再回放学习。学习完了,还要写作业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是四点。第二天,她让妈妈把作业交给老师。然后,她利用加班休息的缝隙,跑到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批评与指点。回到家,再改进,再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一个月后,课程结束了,老师接着去了外地。虽只学了皮毛,小娟却喜欢上了棉花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竟痴迷到,一晚上做一朵花,第二天,肿着眼泡去上班。最初学习棉花画的人,没过多久,大部分都放弃了,只有少部分坚持了下来,小娟是其中之一。走到今天,当年坚持下来的人,也都放弃了,只剩下小娟一人。
而小娟坚持的道路,是曲折与艰难的。六七年来,为了制作棉花画,她在网上找图片,学习工笔画,学习构图,通过想象,反复琢磨与尝试,竟然也做出了二十多幅棉花画。这些作品,大部分送给了朋友和同事,少部分拿到书院门让人代卖。其结果是,不但没见到钱,连画也不见了踪影,是血本无归。
学习艰难,制作也如此艰难,是因了棉花画特殊的制作工艺。在清朝时,漳州的弹花匠人,为了使棉絮美观,在上面铺花、缀字。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弹花匠人,又把棉絮上的图案分离出来,用脱脂棉,无光纺,金丝绒,桃胶等,采用彩塑,采扎,贴用的方法,制作成立体的动物与花朵,镶进精致的镜框中,称其为堆画,也称为漳州棉花画。棉花画作为非遗艺术品,以立体感强,造型自然,新颖美观,题材广泛的独特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远销到了世界各地,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一时间,许多厂家纷纷效仿制作棉花画。有的用真材实料,制作出了质量好的棉花画,也有的以次充好,降低棉花画成本出售,扰乱了市场,让人不敢恭维。短短二十多年,棉花画就失去了市场,许多厂子倒闭,棉花画的工艺师、制作者纷纷改行。棉花画渐行渐远了,已到了濒临绝迹的地步。
又过了十几年,有人在《夕阳红》节目中,看到一个法国人家里挂着漳州棉花画,十分惊奇,也才让人又想起了它。为把制作棉花画的手艺传承下去,漳州的老艺人重出江湖。他们精心设计,收集剩余材料,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棉花画。使棉花画又起死回生了。
远在古城的小娟,却没那么幸运,她要想做棉花画,是很艰难的。棉花画对棉花的要求很高,要洁白,要柔软,还要有韧性,还要绒毛长,能抽出丝来,便于制作小猫、小鸟的胡须。药棉、普通棉花她都尝试过,达不到要求。经多方寻找,小娟发现了镜头布可以用。可镜头布虽好,却成本太高了。无奈之下,她买来农家棉花,经过筛选,用来制作棉花画。
到了十二月底,在家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小娟制作出了18幅形态各异,色彩靓丽的《锦花·画》,并且,首次挑战了梅兰竹菊的制作。
经过一周展览,十八幅棉花画销售一空。《锦花·画》的售出,标志着棉花画前景的可观,也使小娟有了成就感,并树立起了信心。做任何事,只要决心,有信心,能坚持下去的,一定会有所收获。
令人欣喜的是,棉花画作为非遗手工艺品,得到了传承,让人看到了希望。而宋小娟,作为一个手工艺人,正在努力用《锦花·画》,为非遗手工艺品锦上添花。
标题也很有深味。
学习姐姐佳作。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