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心经》让我们把心找回来(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心经》让我们把心找回来(随笔) ——兼谈《心经》抄录人金石先生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44发表时间:2021-01-11 08:13:02

【宁静】《心经》让我们把心找回来(随笔) 司马迁的《史记》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句。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名利蜂拥而至,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奔波不已。请问,你每天都在为何而“忙”呢?
   为了生计而忙无可非议,为社会做贡献而忙令人钦佩。但是,有不少的人在忙忙碌碌中,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美好之处;更有不少人心忙意乱、迷失自我。心乱了,一切就乱了。心乱就神散,神散则病生。忙,由竖心与亡组合,忙得心没有了,忙着、忙着心就死了……红尘滋扰,心为物役,人过分的忙,会亡!
   难道说,人活就是为了赚钱,赚了钱像动物般的活着吗?为什么得过且过,在坠坠不安中,等待着无望的明天?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去换一种生活方式呢?《心经》让人的心神归于寂静和安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化解因心神散乱而导致的诸多疾病。
   众生的生命来源于宇宙的本性(无形无象的真我本性)。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有佛性,只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便有了吃喝拉撒睡,便有了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便不停地向外追求,追求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永不满足的精神空虚。放不下票子、房子、车子、面子……沉缅于声色犬马,久而久之,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真我本性,却不知,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是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烦恼与痛苦,困惑与窘迫,会遇到种种坎坷以及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到哪里能找到一种办法度尽一切苦厄呢?怎样做到心无挂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呢?怎样返回真我的本性呢?面对不尽如意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让我们过好当下,善待自己,寻找人生“活着”的意义。《心经》是唤醒智慧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点燃别人。
   《心经》用268字(其中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占8个字),浓缩600卷《大般若经》精华,可谓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念诵《心经》可以化解我们心中的焦虑、烦躁和痛苦,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生命,进入胸襟开阔,妙不可言的境界。我们一生读过的文字何止成千上万?为什么我们不去涉猎只有半页纸的《心经》呢?
  
   一、提升心灵境界的《心经》
   1.为什么《心经》经题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典题目全称,简单的翻译就是“智慧到彼岸”,大概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这句话深层的意思是:“用我们彻底圆满的智慧来纠正一切错误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明了的处理世间的一切事物”。“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与特质,相当于《道德经》的“道”。“般若”为梵语音译,般若即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人世间的智慧,人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真相,彻底解脱人生烦恼。“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达彼岸,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好比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又一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全文意思是“看透与放下”,即是“看透一切见如来,放下一切成如来”。但这个理解只是文字的理解,因经文已有“无智”之语,笔者在此的阐释,只是一个初期学习者,迈上《心经》的台阶,进入“众妙之门”的前奏曲而已。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心经》二字的含义:“心”指根本、核心、精髓。“心”字有几种阐述:一是中心,心要的意思。二是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又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则是般若经典的核心之核,所以称为《心经》。三是指明人的本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见《金刚经》)的“心”,是智慧本心,是不执着于诸相的心。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是修心,常读《心经》可以修平常心、修慈悲心、修布施心、修忍辱心…….获得人生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经”有三义:一是出生义,从经书入手能够生发无穷的妙义。二是显示义,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三是绳墨义。经书好像是一根绳子,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经”的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经”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助语言文字而传承后世。
  
   2.《心经》的人题:唐三藏玄奘
   《心经》有众多译本,注疏自古以来有一百多家。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18种,可见传诵之盛。最早的版本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现在广泛的流行版本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提纲挈领的经典。
   《心经》的人题是“唐三藏玄奘译”。“唐”即唐朝,是翻译这本《心经》的年代。“三藏”即经、律、论三藏。其中的“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其的“律藏”记述了佛教的戒规威仪,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恶习,调伏众生的心性。其中的“论藏”是为了阐明经义,是高僧大德对佛教教义的解说。玄奘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确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
   贞观三年(629年)春,时年28岁的玄奘自长安徒步出发,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黄沙侵驼铃,霜尘满衣襟,雪穷冷千峰,月明空五蕴”。他徒步万里,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启程回国。他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长途跋涉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回国后主持译经场,19年间翻译佛经47部、1335卷,《心经》就在其中。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详细地记录了西行19年的行程。
   玄奘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其追求真理的精神,被鲁迅赞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虽然“玄奘求法”已渐行渐远,但中国的佛教徒继承和发扬“玄奘精神”。2018年9月6日,108名佛教僧人自西安托钵出发,再次徒步走在当年玄奘前往天竺的路上。他们经重庆、贵州、云南,迈进缅甸,尼泊尔,沿着玄奘取经的路线,前往印度那烂陀寺。
  
   3.为什么说经文是“无智”之语?
   《心经》初学者,一般都要借助语言文字方便入门,一旦入门,便应去掉我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弃“文字相”,让自己的天赋根性悟解其义。《心经》充满天机与神机,只有用心感受它、领悟它,方得真经,彻悟万象。
   佛祖在世时讲了很多经,灭度后的五百多年,只有心口相传的经典,后来经文刻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称为“贝叶经”。这种贝叶经,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如今,西藏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古人把长条形状的树叶裁剪整齐,一般一个叶子刻上四行字,两边打两个洞,然后用绳子穿起来,这就是最初的梵文经典。这种贝叶经,全球保存下来的总量不过一千部,极其宝贵。
   有文字的经典不论怎样宝贵,仍局限在“有”之中,而五百多年的心口相传的经典,在于妙悟“空“与”无“。《心经》的奇特之处,如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悟无言,大笑无声。与自己内心沟通,方能领悟神意,降伏其心。
   心口相传的经典在于“观”,观可以理解为看的意思,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所以《心经》经文的一开头便这样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是观照,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指摆脱了种种束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人,即以观自在菩萨为例,来做一个缘起。这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到达了智慧的彼岸。这位菩萨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智慧,能照见宇宙和生命的真相,真相就是五蕴皆空。菩萨看破了人间社会,发现构成世界的五种(色、受、想、行、识)物质形态,都是“空”的。“度一切苦厄”,既然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当然可以“度”,也就是有办法摆脱一切苦厄。如果我们能把身心还原为这种空灵的状态的话,苦厄不就是没有了吗?
   心口相传的经典除了“观”以外,还有“闻”,闻法见道。“如是我闻”,则万法皆成。佛经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经文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
   为什么每篇经文的开头都是这4个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被尊为“多闻第一”。佛陀的弟子们,在结集经典时,阿难依照佛陀临终涅盘时的教诲,在经的开篇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意思就是这是我(阿难)听佛陀这样说的。“如是我闻”这4个字,用以断除众生对经典的质疑,同时用来区别外道,一目了然地告诉大家这是佛法经典。
   不论是“观”还是“闻”,佛陀都是在教导我们:人呀好好地去看看你的内在吧,通过外在看内在,才是有智慧的人呀。看懂了内在,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去快乐的体验吧,这个世界是虚无的,我们也要归于虚无,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大胆的去修行吧。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在日常的修行中,去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升华自己的品格、精进对佛法的修持。
  
   4.为什么诵读(抄写)经文能改变命运?
   为什么诵经(抄写)、拜忏等礼佛行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呢?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教让我们离苦得乐。所谓离苦,是指远离烦恼;所谓得乐,是指不起烦恼,获得究竟的快乐。烦恼的根源在于心,当心随境转的时候,烦恼随之产生。而诵经(抄写经文)是收摄散乱的心,改变不良习气的一种过程,是从旧有的习气中挣脱出来,拔掉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心毒的一种过程。
   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抄经诵咒是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的不二法门。现年78岁的李英先生又名李忠福,退休前是湖北省随州市保险公司经济师,是一位读诵抄写经书人。他先后抄写了《金刚经》《阿弥陀经》《心经》《大悲咒》《佛说疗痔病经》《佛说断温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等近百部经典,并装订整理成册。笔者曾当面听他读诵佛教经咒,并听他抄写佛经后的体会。李英先生通过抄写和背诵佛经后,大脑比以前更灵活了,身体好起来了。李英先生曾对笔者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能修得人身,是前世的修行,我能闻得佛法,是我今世的福分。
   除了抄写佛经以外,李英先生还抄写《道德经》、《了凡四训》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抄写中摒弃妄念,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头,就是正当的念头,也要一齐放下,这样久而久之,便可找回应有之心。这让笔者想起了《了凡四训》一书中谈到的“画符”:“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画符的灵验是不动念头罢了。当执笔画符的时候,把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念,因为有了一丝的念头,心就不清净了。到了念头不动,用笔在纸上点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画完整个符。不但画符如此,凡是祷告上天,或者是改变个人命运,都要从没有妄念上去用工夫。诚能通天,诚能通神。
  
   5.金石先生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金石先生修身养德、勤学善悟。他深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着手之处。他在修行的路上不懈怠,精进于每一天,成功的希望就在于觉悟今生,把握当下。他从横纵两个方面理解《心经》。下面摘录金石先生“精进于心经”一文(见《妫川书院》一书):
   《心经》横着讲有六个角度,简称“心经六法”。一是色法,或者说是有法、对法。色即障碍,有障有碍就是色,或者简单说物质世界。也可以理解“有”的角度,或者是“对”的角度。是因缘和合而成,表的是局部法。二是空法。空即无障碍,能圆能通,或者理解“无”的角度,或者说是非物质世界,表的也是局部法。三是非色非空法。可以理解既无障碍也不圆通,或者是非有非无的角度,非对非错的角度,表的也是局部法。四是亦色亦空法。可以理解既障碍又圆通,或者说亦有亦无的角度、也对也错的角度,表的也是局部法。只有四个角度都顾及到了才是全面的,表的才是圆满法、究竟法、大同法。圆满法、究竟法、大同法才能和谐统一,才无争议。否则都是断章取义,都是盲人摸象,都会有分别,都会执着、有争议。存在即合理,这就需要知道因和果两个说法。佛法最终讲的就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想要甲果,需种甲因,想要乙果,需种乙因。因果很复杂,有同时因果、异时因果、同地因果、异地因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六种情况。所以说学会这“色、空、非色非空、亦色亦空、因、果”这六法对事物才能看得透彻、究竟、圆满。

共 1531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了作者的文章,开阔了我的胸襟,让我受益匪浅:《心经》让人的心神归于寂静和安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化解因心神散乱而导致的诸多疾病。心经之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弘扬了正能:一是孝养。孝养父母,百善孝为先。即佛家讲的要报四重恩:“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 二是持家。对家庭尽职尽责,夫妻相敬如宾,父子有亲,用心教养。对家庭负责的人对单位、对国家才会负责任。三是爱岗。工作是立命之本,所以要倍加珍惜,学会包容理解,要有奉献精神。四是敬业。五是崇道。六是交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广交天下有德挚友。语句精炼,饱含深刻这里,让人爱不释卷。全文分为三部分:一、提升心灵境界的《心经》。二、金石先生抄录《心经》的启示…… 三、《心经》备忘录。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流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倾情推荐!【编辑:烛光里的微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烛光里的微笑        2021-01-11 08:15:31
  结构严谨,通俗易懂,语句流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倾情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01-11 21:10:26
  谢谢编辑烛光里的微笑,工作效率高,编者按到位,你们的敬业精神,让我钦佩!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1-01-11 08:39:16
  本文撰写者石中元为首都出版界高级编辑,原中国人事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著有《来自地球村的报告》(青岛出版社.1995年8月版)、《我们的未来与人类的世界化:话说全球意识》(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文苑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同心出版社,2016年1月版)等人文历史方面的著作。
淡泊宁静社
3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1-01-12 09:00:07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4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01-13 13:53:41
  〈心经〉常读常新,意味无穷!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