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瑶里的水(散文)
端午节将至,一年之中最容易下长脚雨,引发山洪的梅雨季节接踵而至,观赏瀑布的黄金时段来了。同事邀我周末结伴去景德镇的古镇瑶里看南山瀑布,跟着他们去旅行,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何乐而不为。我们开始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跨省一日游。
有导航定位,出皖进赣,经侯岗、田畈街、浮梁,直奔古镇瑶里。
透过车窗,但见清凉的水,倒映着岸边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隐约可见涨水时外墙上最高水位的土黄色的痕迹,但山溪水容易涨,也容易退,隐忍的山里人熟知水性,包容它们偶尔的任性,大山洪爆发的几率毕竟不多。清凌凌的河水随着山势蜿蜒曲折地流向下游,沿途既有飞架两岸的石桥,也有矫若游龙的木桥。
在木桥之上缓缓行进,远观钟灵毓秀的瑶里牌楼,造型雅致的廊桥,近观敞开门扉迎候八方来客的店铺,里面摆放着各式素朴别致的根雕及竹木制作的旧时生活器具。古艺轩内物品琳琅满目,有妇女做针线用的藤编笸箩,山民担水的木桶,盛菜的饭盒,水车的轱辘,斗笠蓑衣,鱼篓,做糯米粑的桃形模具等,它唤起我童年砍柴深山以竹筒盛饭的温馨记忆。当年的常用物品,在岁月嬗变、科技进步中实用价值慢慢地消失,成了追先怀古的文物。有的物品虽系仿制,纯朴的山民自豪地坦白:走线飞针仿制千年文物,经编纬织绣出万里江山。它们再现了千百年来山民生活面貌的豹斑虎纹,藉此,可免却后人凭吊追思无枝可依的缺憾。出门再回首,默读轩门两边开宗明义的楹联:“悦目赏心方寸间汇天地,雅俗共鉴翘首待有缘人。”今日得见,我算不算半个有缘人呢?“
行走在洁净似水温润如玉的瑶里古镇,欣赏似曾相识的风光。逶迤连绵的青山之间,缭绕的云雾如轻薄的罗带随风升腾变幻。或许是我们来得太早,古镇上没有熙来攘往的人流,静静的河面被一只竹排戳破,头顶斗笠的中年人把竹排划向洗衣的石埠,倒出篓里的河鱼,妇人用筲箕接了,凡夫俗子的生活便是这般平常但别有诗意。莫道瑶池河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啊!
在一间宽敞的展厅前,矗立着一具高大的黑色塑像。谁在这深山老林被景仰膜拜?原来是景德镇瓷器师祖,东晋人赵慨。出生本地,活跃于一千七百年前的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生性刚直不阿,得罪上司和僚属,降职贬官,遂退隐家乡研究陶瓷烧造技术,使陶器到瓷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飞跃的进步,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陶人对他十分敬仰,纷纷拜他为师。后世瓷工崇拜他,建庙供奉。
顺着平坦的盘山公路向目的地进发,透过车窗看古镇星罗棋布的房屋犹如蓬莱仙岛,没有高耸的烟囱,群峰之间田畴苍翠,生机勃勃。苍翠之中,道路如练,舞动在广袤的大地,串联起芸芸众生的日常。
我们越攀越高,耳膜嗡嗡嗡地轰鸣。脚下眼前的山势看上去坡度不大,坡地上的茶棵低矮粗壮,山谷的巨石大如车斗,形如牛马状似禾戽,不一而足。它们的棱角早被磨去,表面光洁,横七竖八地沿溪而卧,清水从巨石间汩汩流出,小石潭被雕凿得如缸似盆,奇形怪状,彰显造化神工鬼斧的魔力。丰沛的水资源与原始森林相辅相成,和谐共生。林中,两三人合抱的南酸枣、鹅掌楸、红豆杉极其平常,更有许多没挂牌的树木。它们虬劲的枝干朝天,争夺光照,山路浓阴匝地,难见天日,山风掠过耳畔清凉异常,才歇上三两分钟,汗水便不见踪迹。被冬雪压断倒在山上的毛竹枝叶枯黄,远远望去,一如壮汉斑秃的头顶。
经日月潭、双叠泉、飘锦瀑、飞龙瀑、石花瀑,过仙人桥,路转峰回,不时现出陡峭悬崖,瀑布都沿崖壁飞泄汇入石潭,把整块岩石塑造成了圆形的石缸,乱花碎玉溅湿我们的衣襟和手机屏。我们走走停停,顺着瀑布流下的声响,攀爬了半个多钟头,才看清南山瀑布的全貌:一整面山崖飞流直下,轰声如雷,撞击到突出的地方后,稍作歇息再垂下来,犹如重重叠叠的布匹展开下落,崖底石潭浪花滚涌,如沸腾的水缸,声震云天,游人赞叹不已,纷纷拍照。
瑶里的水自盘古至今流淌不息,生长千年的红豆杉、糙叶树老死山中,新树取而代之,周而复始。靠山吃山的百姓自给自足,吃住在山里,未必将壮观的瀑布当饭吃,但勤劳的他们运用水力制造机器揉制茶条匀称的绿茶,使茶农炒青时免遭墨绿染十指,图个轻快;用水碓舂矿石做陶瓷泥料……他们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抵得上诸葛孔明发明木牛流马。名载史册的林之海,茶之乡,瓷之源,早就让本是一家的徽商发现,他们沿陡峭崎岖的徽饶古道将这里的茶叶瓷器销往各地,带来当地亟待解决的食盐布匹等。水流生财,滋润着山下的能工巧匠,运用脚下的独特的瓷土制造出瓷器惊艳世界,带来丰厚的利润,繁荣地方经济,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游山观瀑,也将瑶里古镇的美誉传遍各地扬名海外,这里从此物阜民丰。
不知不觉,夕阳西斜,古镇如同一幅典雅的水墨丹青。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瑶里,期待着与它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