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诗意黄埠墩(散文)

精品 【流年】诗意黄埠墩(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0发表时间:2021-01-12 15:47:55

【流年】诗意黄埠墩(散文)
   好友自北国来游江南,我介绍他游古运河上的黄埠墩。
   千里古运河,从古流到今。它北发燕赵、途径中原,南达吴越,全程超过五千里。沿途市镇繁华、人文发达,风光旖旎。而要说大运河的精华段,显然在江南。尤其是无锡境内的古运河,它是春秋晚期吴王夫差修建的“邗沟”的一段,“邗沟”起自姑苏,终于扬州。传说“邗沟”建成,吴王夫差曾在黄埠墩上大宴群臣,擂起战鼓点将出征。清人梁章钜在其著作《楹联丛话中》将黄埠墩写成“皇甫墩”,但夫差只称王,从未称皇,这个说法不大靠谱。无锡境内古运河之美,有明人陆师道五律诗为证:
  
   湖色芙蓉净,山容菡萏开。
   水浮孤屿出,帆映雨汀回。
   俯槛鲦鱼聚,移舟白鸟来。
   川峦夕照好,归棹莫相催。
  
   这首诗里的美妙风光,写的就是黄埠墩。无锡的古运河,最美的风景是河道中的一连串小岛,运河如线,小岛似珠,蜿蜒环绕,仿佛一串珍珠项链。无锡人用吴语方言,称河中小岛作“墩”,旧时,运河中共有八个墩,它们由北向南散开,与西北而来东南走向的九龙山,交相辉映,构成“九龙戏八珠”的美景。
   清康熙朝所修《无锡县志》上说:“形家言,邑之山脉从西北来至惠山、锡山,伏而东南行,由水底起为是墩,乃走城中再起金匮,乃结聚而成县。又水势直下而益广,须此以砥之故,谓黄埠墩为天关,太保为地轴。”老无锡人以为水能聚气聚财;天关为蛇。地轴为龟,龟蛇合一即为水神玄武。其可阻滞地气流散,行水神法力,给城市带来好运。
   此时的黄埠墩,已是初冬时节,流动的运河虽未结冰,却也是寒风凛冽。天寒水暖,朝阳下的古运河水雾缥缈,“天关”黄埠墩在粼粼光影里,孑然独立,斜睨对面的小三里桥米码头,在四围新建的高大现代化建筑中,保持着“一墩独秀”的自恋。任凭两旁河道中疾驶而过的船舶喧闹、悠然摇晃的舢板吱呀浅唱,始终保持着安逸、沉默。
   游黄埠墩,最好在春天的凌晨,云霞似锦,杨柳拂面。登上画船,绕墩而行,运河两岸的桃花、迎春花、山茶花和白雪般的樱花在晨露中,渐次亮起来,摇曳枝叶,舒展花瓣,水杉、香樟新叶刚发,碧色亮眼,让人心旷神怡。
   黄埠墩位于无锡今梁溪区吴桥以南、惠山浜的古运河出口处,四面环水,是古运河中水势最为宽阔的一段,乃是已经湮灭了的无锡湖亦称芙蓉湖的遗迹之一。无锡当地流传的芙蓉湖櫂歌唱到:
  
   黄连港口十三湾,束住江流去不还。
   流进高桥偏吉利,又安一座小金山。
   金山小小正当湖,竟似骊龙颔下珠。
   九个峰头青未了,嶷然一角起浮图。
  
   小金山乃是黄埠墩的别称。
   据说当年战国时楚王分封春申君黄歇于无锡,故此地被后人称为黄埠墩。关于黄埠墩的来历,无锡民间传说,当年无锡地区有两大湖,一是苍茫千里的震泽,就是今日太湖。一是芦叶荻花参天的芙蓉湖。当时,夹在两个大湖中的无锡年年发大水,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春申君是个好官,他决心学习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于是就亲自驾船下芙蓉湖,勘察水情。只是天水茫茫,无处落脚,每日必须当天来回。春申君不畏艰辛,依旧天天下水。这日忽然在水中央冒出个土墩墩来。春申君很是奇怪,于是登上土墩,发现有位老者正在钓鱼。老者见春申君来到,就笑着对他说:我在此处,等君许久了。此地是块水肺,水涨它长,水落它落,永不沉没。君可在此处安营扎寨。春申君正待搭话,老者却一阵风似的不见了。春申君黄歇,知道是遇上了神仙,于是跪地向老者逝去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之后,命人在墩上建立馆舍,扎下营寨,作为治理芙蓉湖的大本营。数年功夫,芙蓉湖治理完毕,水流沟渠,良田种稻,民人富裕。无锡乡亲,为感戴黄歇治水之功,遂将这个土墩,命名为黄埠墩。
   不过,关于黄埠墩的得名,在无锡民间另有一个与春申君黄歇不相干的传说。运河边上的百姓说,小三里桥运河段,原先是座芙蓉湖,湖中曾住着一条黄鳝精。有一天,他幻化成一个年轻书生,坐在大樟树下读书。恰巧王母娘娘的四女儿彩云从天空掠过,觉得这俊俏书生十分可爱,顿生爱慕之情。两人由此相爱,神仙眷侣,幸福地生活了一年。后来天帝知晓此时,不升震怒,便令张天师降下一座土墩将黄鳝精压在水中央。
   若干年后,墩上住上了人家,一位老婆婆清晨到井边吊水,忽然听到井里有求救声。里边的黄鳝精,求老婆婆每天送几条鱼给他,以保性命。老婆婆心善,就答应了。第二年夏天,锡城暴雨倾盆,芙蓉湖水漫堤,淹没两岸,唯有湖心土墩水涨墩高。岛上的居民都说,这是黄鳝精在报恩呢。自此,土墩随水涨落,再不沉没。百姓们将这个湖中小岛,取名黄埠墩。
   面积220平方米的黄埠墩,不是一般的河中小岛,传说它“洪水不沉没,水枯不见底”,是神龟化身,深得古运河之灵气。无锡古运河两岸,至今传唱这样的山歌:龙山脚下浪滚滚,滚滚浪里黄埠墩。湖里水涨墩也长,湖里水涨墩不沉。正因如此,黄埠墩上从唐代起,就建有楼阁。对黄埠墩的景色描写,最早的官方记述,源自明代弘治《无锡县志》的记载:“黄埠墩,有水环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环翠楼,九龙诸峰並列于前,过客必登览焉”。明代文人王永积在《锡山景物略》中有这样的描写:“旧建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垂杨掩映,不即不离,风帆片片,时过几案间”。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曾为环翠楼题写“玩水临山第一楼”匾额。
   黄埠墩文物古老,景色雄奇,文人墨客的频频登临,加上各种附会传说,水深流急,让其在无锡民间有了神明一般的敬畏,人们将其视作“天关”险要之地,一般百姓不敢登临墩上,也不敢从此处摆渡上岸。无锡民间俗语曰:“黄埠墩摆渡一脚去”,吴语方言“一脚去”意指去见阎王爷。1921年9月,民国时的《新无锡》报道,因船小流急,无锡源康纱厂在此摆渡的数名女工落水身亡,从此没人再敢在黄埠墩水面上摆渡。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一家电气企业上班,过河都是在黄埠墩下游两公里处的码头。
   我们站在游船上,眼望古运河水势浩茫,一水自秀丽的惠泉山自西而来,又有小三里河向东而去,两水过黄埠墩分流,水流湍急。难免会让人产生水大不沉没,水枯不见底之感。上世纪80年代起,黄埠墩两岸的三里桥到吴桥段,开始建筑防洪墙,地面也不断加高,黄埠墩与四周地势相比没有了以前的高度优势,到了90年代几次长江流域发大水,都淹没了墩岸。“洪水淹不没,水枯不见底”的神话,在民间走了水。
   黄埠墩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两上黄埠墩。南宋开庆元年,文天祥和弟弟文天壁从家乡江西乘船经京口入运河到首都临安参加考试,船过无锡,特地到黄埠墩观赏。他踌躇满志地说:“君子进而在朝,则行其道”,果然被点为状元。
   元至元十六年,抗元失败,元军围困临安,文天祥以宰相身份赴元营谈和,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押解北上路过无锡,百姓知晓后,不顾元军阻挠,沿岸纷纷哭拜宰相。元军恐怕百姓劫船救人,将文天祥连人带船囚禁于黄埠墩上。这是他第二次上黄埠墩。是夜,文天祥在墩上写下了《过无锡》一诗,诗曰: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山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夜深人静,浪拍墩岸,志士心生孤寂,不忘挽救国事危局,字里行间都是爱国心志。
   无锡民众知道了文天祥要被元军从这里押解大都,纷纷汇集运河两岸含泪相送,更有些人追逐囚船奔跑。此情此景,令坚强刚毅的文天祥也不禁“心先碎”“鼻欲辛”。
   我们此时遥望墩上正气楼,默诵碑上诗文,不禁对这位先代英雄肃然起敬。数百年后的现代,每当清明时节,常有当地居民上墩,在正气楼前烧香燃烛,祭拜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我们无锡人像对待自己家乡人一样,把他载入了《无锡名人录》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祖孙分别下江南。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下江南,无锡地方民众在黄埠墩上筑灯楼,“千炬毕陈,风水摇荡”,楼高五丈,灯辉照水。康熙十分高兴,居然就在墩上住了一晚,并题写了“兰若”的匾额。
   乾隆比他爷爷还要钟爱黄埠墩,六次下江南,从运河南下,每次都住在墩上,并写了四首诗,回到北京意犹未尽,让人仿照黄埠墩形状,在颐和园的湖水中,造了一个凤凰墩。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乾隆在墩上留下《黄埠墩》诗曰:
  
   埠墩仿佛近黄城,四面清波照槛明。
   到则维舟纵遥目,坐须把笔畅吟情。
   惠山西指九峰麓,吴会南临一宿程。
   轻舫梁溪溯游进,袛园那可负前盟?
  
   这诗句写得对仗严谨,四平八稳,得以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二十多年后,老皇帝再上黄埠墩,这次写了首《皇甫墩》:
  
   向自惠山策骑回,遥观波影涌蓬莱。
   县城竟过此权置,川路非纡兹重来。
   绿柳阴成啭莺舌,青蒲丛密闯鱼腮。
   南巡往返程将半,不觉时光暗里催。
  
   这首诗看来是乾隆帝下江南后的返程之作,“不觉时光暗里催”老皇帝没有了年轻时的志得意满,开始感叹时光流逝了。
   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每次都要住宿黄埠墩?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过黄埠墩,闻听风水先生传言:黄埠墩乃天关,“葬之者有龙虎之尊”,就是说谁家在此埋葬祖宗,子孙可以当皇帝。这还了得!乾隆因此要上墩设法予以破坏。据说,自此黄埠墩就不再随水浮沉了,墩上也没了龙云王气。这个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黄埠墩的风光确实是迷人的。
   如今的黄埠墩上,是见不到乾隆写下的诗句了。传说中,不怕水涨水枯的黄埠墩,却抵不住火烧火燎。咸丰十年,黄埠墩上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地方士绅筹资再建。民国十年墩上原由江苏巡抚李鸿章捐建的小金山寺又遭遇火灾,无锡人无奈,为祈福消灾,六年后,在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等人出资下,遂在墩上建造一座寺庙,曰:圆通寺。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寺名。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运河无锡段整治,墩上建筑被悉数拆光。黄埠墩遂成一龟型荒岛。1981年,地方政府将南门外张元庵的古戏台异地建在黄埠墩上,并改建为纪念文天祥的正气楼,并加建有望山楼、文天祥诗碑、蓬莱门等,在二层主阁中悬有“正气长存”、“千古留芳”的匾额。四周绕墩筑以花墙、设门于东南侧。恢复了隔岸可见的飞檐叠翠的古建筑景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埠墩的大致模样了。
   离船上岸,或许觉得在墩上正气楼前祭拜文天祥有些压抑,毕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决定带了老友走走昔日黄埠墩岸边上的小三里桥米码头。明清时的米码头还在,只是旧时风光不再。
   沿河向南,是旧时无锡商贾云集的北大街,如今这里依旧店铺林立,只是早已失去了小城商业中心的地位,临河店铺,大多做的是与船运有关的生意。河埠头上,正有一位穿着红色羽绒服大衣的姑娘,一边嘴里哼着《茉莉花》,一边淘米汏菜。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菩萨蛮》里这样描写江南的人和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姑娘大多明媚皓齿,无锡姑娘尤其风情万种。
   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回望黄埠墩,墩顶在彩云的照耀下,一片金碧辉煌。我拍了下老友的肩膀,他怔怔地收回了一直眼望红衣姑娘的眼光。我半是玩笑半是调侃地对他说:朋友,你来无锡游玩,是来看黄埠墩,还是打算交黄花运?我们都老了,不可再发少年狂。老友忽然就笑了,笑得有些张狂:我既爱江南风光,也爱江南的姑娘!
   是呀,只有在和平的阳光下,我们才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梦想。我也跟着笑了。

共 46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诗意黄埠墩》,是作者陪同友人游赏而作。好友自北国游江南,作者选取了心目中无锡胜景黄埠墩游赠友人,极尽地主之谊。一篇游赏文字,弱化了游踪,却时刻以作者与友人的游踪为主线把文章推演开来,把黄埠墩还原到历史中,“诗意”是黄埠墩的灵魂,也是作者内心深处对黄埠墩的评价。黄埠墩是古运河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最开阔的一段。文章起笔于黄埠墩景色之秀美,在诗词吟诵中皆见秀色。不仅如此,清康熙修的《无锡县志》还记载了黄埠墩天关地轴龟蛇合一的水神玄武,使文章有了神异色彩,下文引用战国时楚国春申君被楚王分封于无锡的传说,写出黄埠墩的来历,使得这种神异色彩更具体化。黄埠墩,神龟化身,深得古运河之灵气,人们对黄埠墩有了神明般敬畏。黄埠墩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南宋文天祥两过黄埠墩,一次参加考试,经过此地,被点为状元,第二次被元军囚禁在此,得百姓哭拜。《过无锡诗》,是文天祥不忘忧国的爱国心志。把人们对黄埠墩的敬畏推向高潮,文天祥成为一种精神影响后世,载入《无锡名人录》,成为无锡的骄傲和文化。黄埠墩也深得清朝康乾祖孙二帝喜爱,乾降六次下江南,住在墩上,留诗四首歌咏黄埠墩,不乏溢美之词。而今天的黄埠墩,已不见旧时诗句。传说和现实,黄埠墩已无旧时风貌。清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重建后又遭火灾,1958年大跃进期间,墩上建筑悉数拆光,后来虽有恢复,旧时风光不再。黄埠墩的诗意,只能存留在历史里,让人徒增怅惘。文章旁征博引,极富文学性,诗意纵横的文字,写出了黄埠墩的前世和今生,不禁无限向往。感谢老师赐稿流年,佳作共赏。【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11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21-01-12 16:15:45
  打开流年,看到老师的文在,窃喜。知道您文字的分量,心有戚戚,恐拿捏不当,拂了您的文意,又禁不住文字的诱惑。
   读过许多游记散文,老师这篇特别,淡化游踪,着墨于“诗意”二字,重点写黄埠墩的历史,特别是它的天关之要,文中黄埠墩的文字都由此展开。诗词和传说的引用,使文章诗意纵横。历史和现实,老师的情感全在其中。
   值得我一次又一次细读的文字。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2 17:12:06
  非常感谢伊蘭编辑写下如此美丽的按语。这篇散文原本是为电视风光片写的解说剧本,重在表现历史在黄埠墩留下的点点痕迹。电视尚未开拍,我对剧本作了修改,删去镜头描写,先首发在江山文学。黄埠墩是古芙蓉湖的一个小岛,明代以后芙蓉湖在农民的围湖屯田中慢慢消失了,渐渐成了古运河的一段,芙蓉湖没了,黄埠墩还在,沧海桑田,让人不由得感慨历史的变迁。我曾多次引领北方的同学、战友登临黄埠墩,既是欣赏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也是凭吊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水中小岛,能够凝聚数千年文脉的确实不多,所以,当有人要求我写下这个风光片脚本时,我爽快地答应下来。祈愿电视片尽快拍成,让更多的人欣赏黄埠墩的风采。
2 楼        文友:伊蘭        2021-01-12 17:16:08
  真是大家手笔,每读一篇,感慨万千。努力向您学习。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2 20:39:28
  伊蘭编辑,再次谢谢您的鼓励。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在离黄埠墩不远处的大运河边上的一家电气企业工作。每天都能看到墩上的正气楼,面对文天祥诗碑,有感于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的诗句。 但那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模具钳工,不可能明白黄埠墩作为江南历史文脉的意义。 如今,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才逐渐明白了这个古芙蓉湖遗存的精神传承。滔滔水东流,正气将永存。
3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1-12 22:10:46
  此篇文章,历史知识丰富,再加上作者的才情, 用美丽的语言,灵动的笔触,将黄埠墩古往今来的历史,描述得明明白白。文章中有古典知识,也有极强的画面感,让人受益匪浅,是篇好文章,谢谢作者分享!
五十玫瑰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1:08:05
  玫瑰老姐,写家门口的事,还是比较轻松的。我长期生活在大运河边,对于那些历史典故,早已烂熟于心。如今写下来,讲给后辈小子们听,也是一种历史责任吧。山水自无意,人生自有情。谢谢老姐的鼓励。
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1-13 06:08:51
  浓墨重彩,书写的是黄埠墩的人文历史。又恰到好处地穿插地域风景。厚重的文字。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1:04:31
  谢谢轻舟兄的美言,上了点年纪,对于家乡的山水也就有了另一种情感,许多典故就像写出来,留给后人当做谈资。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1-13 16:11:22
  二哥去游山玩水,总能挖掘出风景的人文历史,使游记型散文多了厚重,多了层次,使读者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获得许多在别处得不到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向二哥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1-14 11:13:14
  谢谢落雪关注。我一向热爱地方历史研究,收集到很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我觉得历史是固然需要专家们的苦研琢磨,也需要我这样的人从街谈巷议中添点作料,为老百姓留点谈资。此文发表后,很多当地的朋友都说,你知道的真多,我们这些土著很多都不晓得。我说,我不过比你们逛地摊,泡茶馆的功夫多点而已。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1-15 22:39:2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