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韵】千古黄河大金堤(散文) ——故乡记忆之八
一
山东菏泽之北野,俯卧着一条青色巨龙,自西南逶迤而来,途经鄄郓两县,向东北逶迤而去,蜿蜒几百里。它横陈千百年,任凭风雪雷雨,任凭夏热冬寒,兀自静卧在黄土大地上,惯看人情冷暖。
我的故乡就在这条巨龙脚下。它看着我们出生,看着我们成长,看着我们羽翼丰满之后飞向远方。它不会对我们挽留,因为它知道男儿应志在四方,况且贫瘠的土地也不必羁绊年轻人的梦。看得出,它一点也不担心我们。龙的传人都有龙的基因,都有优秀的智慧和精神。它相信它的子民们,无论身到何处,都会闯出一片天地,都会创造自己的幸福。
远离故乡几十载,这条青色巨龙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天南地北,关山云月,一壶老酒惹乡愁,两滴浊泪情未休。
童年时的我不知这条巨龙的龙首在哪里?尾摆何处?也不知它何年来此处静卧?千百年,它横陈原野,默默守护着这一方的生灵。我们都知道它叫“金堤”,它就像黄金一样珍贵且沉稳,佑护一方生灵平安,福荫万千子民吉祥。
“为报金堤千万树,饶伊未敢苦争春。”据老人们的世代传说,当年秦始皇统一大中国后,制定“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外兵”的治国战略决策。修长城的意义暂且不论,修金堤挡黄水,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之举。可秦君太残暴骄横,修大堤时他骑马而驰,下令马过之后落日之前必须大堤修成。这下可苦了百姓,也使主修官犯了难,只得请下神仙帮忙,用法术定住太阳不下落,并奋力驱赶百姓打人海之战。传说当天妇女老人们送去几十顿饭,待到大堤成时仍然累死饿死很多人,他们的尸体也埋在大堤的黄土之下。所以,堤上的树木野草长得非常旺盛,遇雨雪或月黑夜,感觉阴风阵阵,魂飘魄荡。
有先人护佑,金堤更具厚重,更有灵性,千百年来岿然不动,年年送来绿意和平安。
金堤实是一条黄土大坝,但乡邻们认定它就是一条龙,一条大青巨龙,肩负着制约黄河黄龙的重大使命。其高十余米,厚有百尺,顶宽三丈,长二百五十余里,古时叫“障东堤”,为黄河南岸堤防,与北岸的“北金堤”遥相呼应,相距六七十华里。后改称“南金堤”,简称“金堤”。
传说毕竟不是史实。这么大的堤坝,这么多的土方量,很难想象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用双手完成这么恢宏的工程,必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和辛劳。
二
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连高岗土丘都不易见到,而这条雄卧的金堤,高大威武,蜿蜒不见首尾。堤上树木参天,树下野草离离,里附芦苇绿纱帐,外领碧清大河渠,共同组成了巍巍绿色长城,为平原之野平添一道壮丽风景,很是壮观。
故乡的村子在距金堤不足五百米的东边,堤东堤西都有我们村的田地。春播秋收,经常越堤而过进行。大堤口就是我们歇息的驿站。人们喜欢坐在青龙的脊背上,乘凉歇脚,欣赏堤外彩色的田野和堤内家中的袅袅炊烟。习惯上,村民管大堤的西北侧称做堤外,反之则称为堤里。堤里、堤外同样是黄土地,可土质大有不同。
堤外全是淤土地,粘性较大,保水保墒,十分肥沃。同样条件,种出的庄稼,要多收获两三成,所以农民喜欢。但麻烦的是,如果连遇大雨,堤外陷人陷车,非常泥泞,常有人骑车,很快即变成车骑人。或遇连续干旱,干透的土地和耕翻出的土坷垃比石头还硬,锄头下去震得两手发麻发木,必须多付出一些辛苦和汗水,才能换来一地金秋。
相反,堤里的黄沙土地就松软许多,很适合地瓜、花生,姜蒜、萝卜等地下块茎作物。当然,沙土地亦有缺点,最怕天干大旱,使地里禾苗枯萎,路上风沙扬尘,一瓢水泼地,瞬间不见了踪影。下雨天时最好,光脚行走不沾泥,骑车赶路不陷胎,哪怕积水处,也坚挺硬实,不须担心自行车骑人。
造成堤里外不同土质的原因不必说,只有黄河能改天换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历史上黄河携带着大量黄沙黄土,多次泛滥改道,过水处留下黄沙,积水地沉淀淤泥。亿万年来,乐此不疲,改造着华北大地,时而平地出湖泊,时而沧海变桑田。黄河的大手笔不断地勾画田野,修饰变幻的画卷,它创造了历史传奇,繁育了两岸文明发展。大堤两边不同土的奇相,也是青龙黄龙游戏后的陈迹。
金堤是条青龙,黄河是条黄龙,青龙欲束缚黄龙,黄龙不言败而游走,青龙分身紧相随。千百年来青黄两龙斗智斗勇,缠绵不绝。也正是因为黄龙改道,青龙分身,使这里的老金堤远离黄河,它平日沉睡,不问世事,只待黄龙大发神威,青龙金堤即刻苏醒,镇守扼要,佑护黎民。金堤不仅仅是黄河堤防,也是战争时期的战略防线和交通大道。听老人们讲,1938年蒋军在郑州花园口炸坝,水淹小日本,同时也造成千里汪洋,饿殍遍野,而我们那里亏得金堤佑护,故乡人躲过一劫。
自我记事以来,黄龙被新中国制服,故乡的金堤,也再没见起过防洪作用。倒是堤里根部,由于当年取土筑堤,遗下一溜洼塘,长出茂密芦苇,年年遮天蔽日,浩浩荡荡,是鱼虾和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少年常常寻趣的地方。
春季,遍堤的洋槐花开,百里香飘四野,串串粉白娇嫩的槐花是一道美食,也能改善生活艰难时的饥荒,是青龙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夏天,金堤上绿荫如伞盖,蜿蜒通南北,骑自行车在堤上大道疾驰,心情畅快。放眼堤下,青田绿野,青纱帐连绵,心有高瞻远瞩之感,情有畅快淋漓之意。头顶上绿荫庇护,筛落的日光摇影,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鸟雀,叫声起伏,声传婉转。脚下野草葱茏,蛇鼠游弋,偶见刺猬觅食,更有野兔跳跃。堤口(村道横穿金堤的地方)树荫下,歇晌农人喷云吐雾,议论庄稼经,编织收成梦,讲些新闻旧事。堤下,河中玩童戏水,赤身裸体捉青蛙,挖泥鳅。真是一处平原野趣,一派田园风光,一幅风俗画卷。
三
家乡段的金堤虽然不再是临河堤,但依然十分重要。儿时就常听大人教导,金堤上的一草一木都是青龙的鳞甲,可不敢乱动破坏,这条神龙于我们有恩。
新中国政府把金堤分属给临堤各村屯大队兼管,有专人负责,直属金堤管护部门。堤上面不远就有一个苍老古朴的小屋,里面住两个清水“土地爷”,挣钱很少,管事很多,道路休整,树木管护,水土保持,防火防盗全是他们职责范围。寒来暑往,年年月月,他们孤独地熬过了青春岁月,守护着金堤,守护着这条绿色巨龙。在他们的眼中,金堤是人们的希望,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正是有了这些默默耕耘的金堤人,才有了金堤上的绿树擎天,才有了田野里的五谷飘香。
几十年后再回故乡,那年是秋天,远远就看见一堤金黄,早先的芦苇塘没有了,要不然正是芦花飘雪,风吹涌金浪,芦花飘如云,雁来鸟飞,鱼虾正肥的季节。这,多少有点遗憾。金堤上老槐树也不见了,换上清一色生长迅速的青杨树,已至碗口粗细,秋风袭来,染黄绿叶,一堤金色与西霞同辉,这时的青龙有了皇天皇土之感,有了金身金鳞之躯,但它依然不喜不忧,沉睡无语。荣辱风光,它就从来就不在乎,自始至终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使命。
此时的我,好像对金堤有了更深地了解,感受到了金堤独特的魅力,认识了它的古朴、苍凉、粗犷、和温厚、柔媚、沉稳组成的内涵。我觉得,金堤本身就是一部冷峻的历史,它见证了鲁西南多年来的荣辱兴衰。在它面前,一切风云变幻,人世沧桑,个人得失,都不过是过眼烟云,都不过是风吹草动的人间一瞬,唯有金堤长在,青龙未央。
金堤,永远的金堤,青色的巨龙;金堤,美丽的金堤,永远美丽的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