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读史以明理(随笔)
为什么要读历史?中华民族最了不起的,就是我们很重视历史。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老祖宗的所做所为,是值得我们去欣赏,不是评鉴。读历史,不要记某个年代、某个人名、某个地名,完全没有意义,读历史,就是要读它当中的道理,所以叫多识。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最初读历史故事,总是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后来,你会发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得失不再以好与坏做评定,更多的是品赏他们的道德情操和那份豪杰气魄,从他们身上看到那份刚健、笃实和辉光。
有幸遇到这本《正说大明十六帝》,不常读历史,拿到这本书没有那么多的兴趣,对于淡泊名利的女人读懂历史真的很难。粗略地读了一遍,浅浅地知道明朝是从1368到1644年,将近277年的统治历史。这明朝十六帝留给我影响深刻的是太祖朱元璋,他收复幽云十六州,恢复汉家江山,建立了我国古代最为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设置三司,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撤销了宰相的职位;成祖朱棣,他统治时期修成《永乐大典》,成立了内阁,郑和七下西洋,修建北京城;英宗朱祁镇,他废除了殉葬。
我没有资格评说历史人物,我只是去读一读这段历史,了解一下故事内容,读出我想要的趣味,读出我想要的东西。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你读过了这本书就有感受的。我很欣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一段话,正好可以形容人们对于朱氏天下的不同看法。“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认为这句话适合于评价任何一个朝代,适合于评价任何一件事情。因为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有两面性。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我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了,但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还有那么多的人生活在愚昧之中。明朝晚期,官僚腐败,礼崩乐坏,内乱加上灾荒,导致明朝凋敝。但是那时候的经济繁荣,涌现出了文化巨匠,科学技术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有王守仁的心学;有了一定的航海技术,郑和七下西洋;出现了《牡丹亭》、《金瓶梅》、《徐霞客游记》、《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冯梦龙的“三言”等等。
一切都是最好的时代,一切也都是最坏的时代,这样才公平。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面对最好的一面我们不值得得意忘形,面对最坏的一面我们不值得失去希望。这些历史让我们明理:在繁盛的时候心怀戒惧,在冷冽的时候乐观昂扬。看到当时的人们在灾难困境中如何坚强活下去的。历史告诉我们最终正义将战胜邪恶!中华民族真的让人不可思议。我们爱好和平!人要活得像个人的样子,我们珍惜当下,最宝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热爱生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读历史,其实就是读人啊!读懂历史故事里的道理,读懂天人合一,男人应该尽的责任是乾道,你处于什么地位,什么场合,什么时代,你只要把你本分工作做好,你就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所谓的群龙无首,吉。女人应该尽的责任叫坤道,利、永、贞,这就是所谓的男有分,女有归。读历史不仅仅是童观,不是观望,而是见微知著、观察瞻仰,懂得守分、知足、常乐,这才是了解历史的目的,才能读出历史的快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