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中年说(随笔)

编辑推荐 【摆渡】中年说(随笔)


作者:大智若愚张 布衣,32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29发表时间:2021-01-22 20:35:10

【摆渡】中年说(随笔)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时不时地,也不可避免的,去思考一些人生的意义。尤其是人到中年这个阶段,其频次之多,甚至觉得如果不去思考这些形而上学,或许会更快乐一些。但思考那些生命、人生一类的哲学问题,往往是因为遇到解决不了得事情,是问题找到了你。是自己遇到了必须选择和解决得东西,没办法了只好通过思考,去试着寻找答案。当然,也有那么一类人,其天生的禀赋中,就具备对万事和万物的感知灵敏,身不由己的就要去想。那是一种生活状态,并非刻意为之。反过来也有另外一种人,哪怕听了再多道理,看了再多哲理,也未必会去想。别人怎样他怎样罢了,遇到问题时就采取鸵鸟进沙的心态,那又另当别论了。
  
   一、关于老
   经常想问题的人当然痛苦,但是如果生活总是让自己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那就不由得自己不想。问题摆在那里,绕不过去躲不开,你不去思考也是会出现。
   比如衰老,如同年轻人嘲笑养生,中年以后就不会了。为什么?因为其中滋味已经冷暖自知。半夜突然精神抖擞得醒来,白天总是迷迷瞪瞪地上班,是常有的事。而衰老还不只是生理现象地发生,更是充满偏见的一种固执。失去学习新事物的固步自封,安逸于日复一日的无变化。殊不知其实那样的生活并不是生活,而是心理上正在衰老的外在表现。看看步入老年的父辈们就知道,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总是根据既有经验寻找固定答案,再为自己认为的答案去找理由。并拿着有力或无力的辩解,去攻击与自己答案不同的人。以为胜了其实不是,旁人只是看到急赤白脸避免激化情绪,而保持沉默罢了。等到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则貌似大方的说:“好吧,我承认你是对得。”这是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终版本,不用嘲笑,如同年轻人嘲笑中年养生,等我们老了也是这样。其实,这只是把认知划等为非黑即白的对错选项,而不愿意思考一下是不是还有ABCD那种选择题一说。身为中年的我们,难道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那种情况,也正在慢慢变成那个样子吗?
   如果你把这个想通了,就会有意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多想一层。减少发表立场地话语,多根据新事物去了解社会的变化,进而在话语琐碎聒噪的场合学会倾听。人只有在整个生命中不断修正自己,知道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学习,才能越到后面越懂得安静,才能不疾不徐地活着。能做到“坦腹江亭暖”的心态,不光是控制情绪的问题,还是一个看得惯看得明白的问题。汉文化本身具有极大包容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包容的品质。看看身边人就知道,再阴谋诡计的人也有朋友,再阴奉阳违的话也有应和。偏偏很少人对自己包容,允许社会的缺点,不允许自己对于既有经验地改变。这完全可以说,社会是可以丰富的,而自己必须要学会成为井底之蛙,难道不是可笑吗?
  
   二、关于快乐
   快乐这个名词在法语里是“好”和“终点”两个词语的结合,而我们汉语的这两个字也是很有深意。乐总是飘忽难在,无聊总是像一个跛脚鸭。觉得人生苦短,是因为生命没有苦难,命运多舛的人是不会这么认为的。永远快乐只能是一句祝福话语而存在,一个睡眠不好的夜晚,一个聊而无味的酒局,甚至是无所事事的日子,总是会轻而易举得让快乐消失。但快乐是如此诱人,以至于宗教总是拿终极世界的快乐抓住信徒的心。就像那直勾的饵,让人觉得活着不算太悲剧。好歹还有虚无缥缈的神记着账,等待将来我们死后去收回利息。
   那么快乐就得不到吗?也不尽然,倒是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种是做猪,猪是不是像人一般快乐不知道,但人可以满足得像猪。无论肉体还是精神层面的快乐,其实归总来说都是精神上的快乐。肉体上的满足总是给人舒服的感觉,这个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看看小孩子就知道。简单的如同一个孩子,晚上洗个澡得到夜晚的满足,看到阳光大好得到半天的心无挂碍,甚至中午的饭菜特别的香也可以。轻松地让肉体的视嗅触来传递,有句流行的话不是说么:“快乐原来如此简单。”不过这需要心无愧怍,良心洁白的人才能达到。如果您觉得很难,别问我为什么。
   第二个是可以做“病人”,中年的身体已经或多或少的有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快乐。这句话乍一听有点不舒服,人都病了还怎么找到快乐。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有这样一个关于病的哲学,他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中年以后精力不够了,生活也就因此慢下来了。身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心里就隐隐约约的有种紧迫感。这可以开阔你的思路,把痛苦变成人生的积极力量。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在“意义”上去思考问题,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承认自己有“问题”。
   人是唯一寻求意义的动物,往往为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以没有意义也要创造出意义来。人类历史上因此产生了哲学、宗教、艺术,这是解决人生困境的不断尝试。只要人类仍在延续,人生的困境就不会消失。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似乎更深入细致了,但人的根本哲学问题仍是没有解决。智慧是逼出来的,身体“有病”就是将智慧逼出来的好法子。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身体虽然受到病的困扰。灵魂却可以自己做主。因为中年以后总是各种不舒服,所以其它因素干扰就会变得不那么大了。
   苏东坡有诗为证: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有时候快乐就可以从中寻找,做点和努力活着无关的小事情,认真地去做,你会从中找到快乐的。
   第三个就是和猴子学习,如果说前面的意思是人生虽无法总是快乐,但我们可以乐观。那么如果这个你也达不到的话,你可以学会作乐。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加缪猝死那一年写道:加缪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抛掷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问题上了。既然人生之谜穷尽智慧的极限也无法解开,我们可以学着像门肯,H.L.说得那样:“我对人生的全部了解,仅在于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
   青春处在五六十年代的人最快乐,因为那个年代称得上是最“激情燃烧的岁月”。日子虽然贫苦,但恰好应和了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共鸣。后来的七八十年代的人,个体的重要性突破了集体意识,人们纷纷认为个体是作为独特的一种存在,其体现出来得意义应该是不同的多样的。两者虽形式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对于一种美好地追求。将个体特质挖掘出来,并不会与群体违和,很多时候反而是让群体不那么“死板”。
   举个例子,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被人们恭恭敬敬看了几百年。而在1919年,有一个家伙突发奇想的给她添上了一撇胡子。后来蒙娜丽莎的各种恶搞层出不穷,恶搞精神从此崛起并延续了一百年,带给了人们无穷的乐趣。当然恶搞不是粗俗,因为粗俗仅仅是带来短暂的快乐。恶搞《蒙娜丽莎》的这个人,当初也不是纯粹为了粗俗的快乐,人家那是对以往定论的一种颠覆斗争。那个人是马塞尔·杜尚,是一个艺术家,是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
   如今各种粗俗的浅薄的小段子很多,集体意识全部沉浸在娱乐至死的节奏里。殊不知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是段子的制作者娱乐了大众,大众也最终自己娱乐了自己。喜欢看傻子的人往往因为自己也是傻子,只是自己浑然不觉罢了。
  
   三、关于欲望
   欲望的含义具体说起来很复杂,一般人们统指钱、性、地位等等。而概括起来就简单多了,它是一切可以让自己“舒服”的体验。吸烟的感觉、酒醉的感觉,沉溺其中就是烟鬼酒鬼,是欲望的实质。可欲望不是纯粹的贬义词,因为对实质选择不同,也可以是褒义词。比如一个街头流浪艺术家,给行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满足了创作的欲望。一个真正做事的人,通过对欲望地追求而有了脚踏实地的动力。这些都不是作为贬义的“欲望”所有的,完全是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
   欲望带给人的好处,远非虚名浮利带来得的快感可比。生命本身并不是需要太多物欲横流,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花样越来越多,但是人间最甜美的往往是最古老且廉价的方式。如写点文章发挥创作,画点不成形的画装扮一下心灵。人生有很多多于物质的乐趣,但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品尝到。那些没有自律能力的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欲望作祟。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欲望,不行动还渴望,必然是得到痛苦。归结为欲望怂恿,只是一种无能罢了。
   想过没有,现代生活的多元带来娱乐时代的同时,也让生活变得复杂。我们享受了很多方便,但是却越来越耽溺物质的便利。生活一点也没有感到幸福,反而心灵因为信仰缺失而空乏。精神世界因为失去目标,而对一切都不再认真对待。情感猥琐、功利意识衡量一切,最真挚的东西流于铺天盖地的词语加工厂。张三一个流氓成了大款,李四一个坑蒙拐骗之辈成了大腕。有时耐不住了,有时惶惶不安了。你的灵魂被撼动了一下,心里忿忿不平了。可也许人家对于欲望地追求,始终是孜孜不倦的。不是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吗?”你只是把某人地认知,定格在了片面的了解。其人或许在你不熟悉的时光中,一直在实现欲望的路上。哪怕这人有一百个错误,也是有这一个众人仰攀不上得闪光点的。
  
   四、关于不如意
   生活中没有万事如意,所以才会在祝福中出现这个词。它是多么难得,以至于当人们说出来,就代表最美好的祝愿。但如意也是有条件限制的,贪不可能有如意,一时龌龊的心思最好别如意。如意的愿望应该是在那些值得的,并且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我们抛开那个万事吧,说实话只要一事如意就很难得了。不要抱有万事如意的奢望,要知道什么是值得。不然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兴趣和能力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你自己都知道不会如意。
   不如意总是那么多,以至于已经麻木的成为了,我们日常习惯的一部分。而当我们深深体会到实在是不如意时,往往是因为遭到了厄运打击。那总是不幸的,但却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也许这厄运来临,正是让我们终于可以思考得的时候。
   我们总是忙啊忙,忙于日常的琐碎、工作、交际和娱乐。忘了自己的性情和禀赋,忘了关于意义价值一类的东西。就因为忘了,所以才会把自己活得拧巴。当那最大的不如意,终于让自己停了下来,我们终于和那些使我们麻木的东西拉开了距离。这时候你会发现,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你现在的状态并不是那么的好。世俗的那些东西无时无刻地干扰,全都被你接收了过来,以至于无法抵御。只有当厄运使我们失去重要的东西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珍惜。比如家庭、爱情、孩子等等,这些可都在用心培养着?喝酒、打牌、追剧等等,占用了多少比例?厄运让我们失去的只是其中一个,其余更多的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此时就可以被珍惜起来。那开始珍惜的,全都是自己最重要的。等明确的坚定的清楚了那些,我们就有了坚忍并高贵的态度去度过厄运。
   唉!可是说归说,我想我的这些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说的是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和不善于思考的人,恐怕是不会太明白的。
  
   五、写到最后
   认知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心宁静行动从容不是说有就有的。随着阅历和思考的积累,在一个时期后会获得新眼光。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生活,怎样才能称得上不惑?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哪怕你一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必须要想清楚自己不要什么。强烈推荐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和生活无关的爱好。当认真的去做那件事,并在这件事情上获得哪怕是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你会发现得到的幸福感是巨大的。人是否有好的心态,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此。并且到那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什么又是不值得的。
   对人生看得开放得下需要心态,而心态的获得在相当程度上,是找到正确、清晰、坚定的那个自我。不随大流且有意义,对自己的人生最大的负责,心里踏实了。一个优秀的个体必然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多么平庸的人也有自主的权利。只有大事有主见小事能超脱的人,才能坦然世事的复杂,才能不惧道路的曲折。请记住生命和灵魂是自己的,它们是你带来并将只能带走的唯一家底。所以照顾好它们,根据那些应该真正在乎的东西,去做自己去活着。人活一世起码要对自己负责对吧?毕竟这个事情谁也替不了你。
   什么都有代价的,盲从的活在别人的嘴里,付出的代价就是你不是你。做自己也是有代价的,就看你认为值不值。
   耶和华曾在何烈山对摩西说十戒,其第四戒是:“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所以你看,休息是神圣的一件事情。定期的抽出时间来供奉一下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找到有别于动物的神性,完全是男男女女们活在世上最应该有的。
   你说你都这个岁数了,近三分之二的命已经没有了,活成了个啥样?还想活成啥样?该想想了。
   (原创首发)

共 50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年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经历,人到中年,有了责任,有了无奈,如何面对中年,这是我们每一个都需要面对的话题。作者一开始就谈及中年,中年是矛盾的,不得不去思考。于是,作者一开始和我们谈起了关于“老”的话题。老,自然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一开始,作者就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老是绕不过、躲不开的问题”。但我们却总是不会去思考关于老的话题,甚至会嘲笑中年养生。其实,作者在第一节“关于老”中所要向我们阐明的,人到中年,在面对问题时,要多想一想,也就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包容了。 “关于快乐”中,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得到快乐的秘诀,一是懂得满足;二是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身体,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三是“作乐”。在本节中,作者选择了意识流文学的例子来说明作乐的重要性,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不能为了粗俗的快乐。 “关于欲望”中,作者的观点是”欲望并非是贬义词”,关键是对实质的选择。作者所要想我们阐明的,生命并不需要太多的欲望,快乐如此之简单。但所举生活例子缺少一个较好地过渡。 “关于不如意”中,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要有一事如意了,也就很难得了,也就让人满足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不如意的时候思考。结尾处,作者告诉我们:活在当下才是最如意的。 贯穿全文的是“思考”,而作者在“写在最后”中再次指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最后,“你说你都这个岁数了,近三分之二的命已经没有了,活成了个啥样?还想活成啥样?该想想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思考的问题。 总体说,作者从“中年”说起,谈及“老”、“快乐”、“欲望”、“不如意”几个话题,这都是中年人所要面对的话题,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带领我们认真思考了自己的中年,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想一想。文章很有深度,值得一读。解读不到位之处,多见谅。【摆渡物语编辑:废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废柴        2021-01-22 20:36:19
  一篇值得深读与深思的文章
2 楼        文友:废柴        2021-01-22 20:37:12
  文章富有哲学味,也富有生活味,读后获益良多。
3 楼        文友:大智若愚张        2021-01-22 20:55:13
  文中多有不尽之处,这个话题不好阐释的淋漓尽致。细节中也有很多问题。感谢编辑老师的修正
4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1-01-22 21:07:39
  古人说:四十不惑。是说四十岁的人不再冲动而迷惘。其实,四十恰恰是一个会思考的年龄。看看,我们的作者就思考了这么多!喜欢爱思考,有思想的人,尤其男人。欣赏。
5 楼        文友:静净        2021-01-23 13:55:28
  读罢此文,觉得大智老师像一个哲学家。欣赏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