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采飞扬】亲情与生俱来,亲情无价(随笔) ——讲述二十八年前的故事
文字记录了历史,文字记录了生活。今天整理书柜,发现了一份保存完好如新的家庭“文件”。细细品读感慨万千,十分欣慰和自豪。是关于我们家28年前的真实完整,非常珍贵的故事。时间虽然过去了近30年,是上世纪公元一九九三年古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我们兄弟在一起讨论起草的家庭“文件”:(我们兄弟三的分家协议)感慨万千啊,如今,我们的父母87岁高龄,依然康泰,我们的孙子辈也已经上中学啦,那时候的大家庭18口人,三世同堂。友好相处十几年,分家后,又由三个小家庭成为如今59口人,四世同堂。我们兄弟直至今天依然严格执行着当年的文件最为主要的条款第一条“赡养老人”和第十一条“团结互助”内容,丝毫没有变样。依然和睦相处如初。
28年前的家庭文件,家庭文化,宝贵精神财富啊!原貌原样摘录于后。
张氏兄弟分家协议
承享祖上荫德,且喜国家安定。我张氏家庭,父亲58岁,母亲59岁,兄弟三个,妯娌媳妇三个,孙子孙女辈10个,祖孙三代,十八口之大家庭,三世同堂,和睦相处,子孝妻娴,是被镇原县妇联、共青团县委连续多年表彰奖励的“五好家庭”。虽非名门望族,家境条件一般,但父母康泰,慈善宽厚,兄弟诚实,和睦团结,妯娌媳妇虽愚,但本分勤劳。孙辈绕膝,聪明可爱。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幸福家庭,誉满茹河之滨。欣哉!兴哉!
父子有血肉之情,养育之恩。兄弟有手足之情,同生一胞。自幼无邪,耳鬓厮磨,长大成人后永远厮守,不分你我,形同少年,世界该是多么美好?!自古何人胡说兄弟终有分居一场?悲欢离合,叹哉!悲哉!
父母历尽坎坷艰辛,费尽温暖心血,将儿女们抚育成人,培养成才,为我们娶齐妻室,又抱大孙子孙女,再给我们修建庄屋,安排锅灶,分大单元大家庭为小单元的三户小家庭。父母期望我们兄弟三从此以后能够自食其力,独立门户,自主生活。
儿女们在父母亲的心目中永远都是孩子。如今我们都已经是二、三十岁的人了,还牵挂操心我们,还怕我们不会过日子,放心不下。父母亲功劳之大,苦劳之高,情比海深,恩比天高,无与伦比。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做儿女的,今时分家,此时此刻的我们,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是首先应该考虑老人晚年的生活安排。晚辈们无论怎么做都感觉不适,心感不安。
我们的父母亲虽然都没有读过书,但与别的家庭父母相比却是非同一般,非常有主见的。父亲之前就再三明确表示态度说,家大人口多,兄弟妯娌们终究久有分家一场的,还是趁着你们现在还都和和气气的时候把家分开的最好。不要等到因为碟大碗小的事情闹开矛盾就不好说了,我看目前咱们家分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反正我们当老人的绝对不参与其中,就看你们有没有处理好麻缠琐碎的家庭事务的能力了。反正我们老两口的主意已定,你们分家期间,我们谁家也都不愿意去的,就单过。待你们分家之后再看情况吧!
所以,我们兄弟三尊重老人的意愿,也乐意让两位老人们不用再操心去管“分家”的事务了,一切让我们自己来办,绝对会让你们两位老人家放心满意的。待分家之后,我们兄弟三再端盘子请你们一起生活,谁请去谁高兴,再说了,到那时候你们乐意和谁在一起就跟谁一起生活,这样最好,但是肯定不能让你们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单过生活。
为利于今后的生产生活,今时分家实属万不得已,难舍难分。分家不分心。本协议遵循尊老爱幼,兄弟家人们互谅互让,本着大慨公平的原则。因此,我们兄弟三坐在一起酝酿讨论,议定了以下十一条分家协议。
第一条:瞻养老人
家中现有财产任由老人选择留取,以备养老,剩下后兄弟三人再行分配。但老人分居期间或老人同居兄弟三任何一方,兄弟三人都有均等的赡养义务和权力。为此规定:
第一,老人已上年纪,承包地只留一亩山地(庙山),另照顾留四亩川地(水浇田)作为生活用地。
第二,老人的私有财产,(含承包地等等)完全由老人自己做主安排,晚辈无权干涉。
第三,老人分居期间或同居子女任何一方,任何时期,直至过世,兄弟三人实行养老提出制度。现金每年提成400元。士勤200元,士轩、士伟各100元。缴款时间:每年老历年年30。另存另记帐,以备老人过生日、旅游、医疗费用等等急需备用。此项由士轩管帐,士勤管存折。粮食每年提成300斤,兄弟三每人每年各提留100斤,每年麦子打碾之时交麦子,另存另放,贮备存放于老庄窑。以备老人过生日或遭遇灾荒之年备用。此项士轩管帐,士伟保管,每隔二年更换成新粮存放。
第四,为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表小人孝心,设置《孝敬簿子》放置老人堂前桌面,平时给老人们的零花钱、衣服穿戴,吃喝用品,医疗费用等等全部记录于上。此项没有硬性规定,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标准,多多少少都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各表各心,自己随手记载于上。此项是我们兄弟姐妹们分家之后的一项政治指标,不容许有丝毫马虎。孝敬与否,老人清楚,小人自己也是清楚,说到做到,兄弟姐妹,妯娌媳妇以此互为攀比,互相监督,就看谁是真正的孝子,谁是空口空喊“孝顺”二字!大家互相学习攀比,也互相清楚。目的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孝心”要有实际行动来证明,要有具体表现来说明,让事实说话,比对监督,看看大家谁最孝顺!
第五,老人六十岁之后,各种体力劳动应该在力所能及并且自愿的基础上,晚辈应该完全体谅,不能有半分勉强。老人名下的“承包地”,兄弟三人负责包种包收,吃穿用,疾病医疗及时周到安排。如果因为兄弟们对于老人们的生活照顾不周,或者出现任何顶撞虐待行为,必须受到谴责批评。这方面兄弟三人互相监督,并且赋予老大士勤有“家法”管教之特权。
二,国家、集体、个人的义务承担。
第一,国家公购粮(农业税)、生产队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类提成、义务工等等按照兄弟三现有人口平均分摊,老人不承担任何义务。
第二,承包地分配。
分家前的家庭承包地面积山地14亩,给父母留1亩(庙山),剩余13亩做如下分配:
士轩4.7亩,总产430斤。其中,湾掌2.1亩,阳山2.0亩,畔崾岘0.6亩。
士勤4.7亩,总产466斤。其中,里阳山1.8亩,前阳山走路堿0.8亩,堡子梁1.0亩八亩梁1.1亩。
士伟3.6亩,总产360斤。其中,麻山2.3亩,阳山1.3亩。
非承包地分配如下:
老庄崖背给老人;
老庄院院给士伟;
青天峁顶给士轩。
川台水地(16亩,总产3740斤)分配如下:
留给父母4.0亩;(大坪)
留给士伟1.0亩修庄子(山根)
剩下11亩,产量3740斤
士勤4亩(大坪)产量1360斤,
士轩4亩(大坪)产量1360斤,
士伟3亩(大坪)产量1020斤。
三,不动产分配(房屋):
1,士勤大场新庄一处,(包括机房前后)原庙嘴老庄磨窑一孔;上房归老人所有。
2,士轩大园新庄一处,原庙嘴老庄厨屋窑一孔,羊圈窑一孔;上房归老人所有
3,士伟现居老庄一处,原庙嘴老庄大窑一孔。主窑归老人所有。
四,家畜分配:兄弟三每户各分配家畜一头,分家后卖、留自取方便。多余的家畜,现有的猪、羊、鸡不做分配,全归老人做主处理。
五,农具分配:
1,现有架子车两辆,士勤自愿不要,士轩、士伟各一辆。
2,小件农具,如铁掀、镢头、锄张等等,士勤自愿放弃不要,士轩、士伟大概均分。
3,农行大件农具如石磨、犁张、楼、铡刀等等暂时公用三年,三年后全部归士伟所有,士勤、士轩自己购置。
4,大碌碡归士勤,小碌碡归士伟山上场里用。
六,家具分配:
给老人留三五柜、八仙桌椅各一套,板箱一对,沙发一对。
现有电视机两台,士勤自动不要,士轩一台,士伟一台。
八仙桌,老靠椅兄弟三各一套。自行车,三斗桌,衣服柜子,箱子等等及其其他摆设及小件东西各拿各室,不再变动。
七,灶具分配:
现有灶具全部归老人。兄弟三重新购置大小锅一套,桐木风箱各一,现有木案两合,士轩新案一副,士伟旧案一副,士勤、士伟分配门前大杏树一棵(请匠人做新案具用)缸、盆、碗、罐小件灶具大概平均分配,水桶士轩、士伟各一担,士勤不要。驮桶给士伟。小件灶具留给老人。兄弟三各自购置。
八,树木分配:老庄现有庄前屋后各种大小树木全部留给士伟。川里钻天杨树木、各种果木树平均分配。
九,粮食分配:
现有各种库存粮食以及今年新产小麦、油料等等按照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按照整装打包麻袋点数即可,不再重新过秤称斤数。秋田玉米等大秋作物按照三月十四日分配的地块各自加工管理并且收割即可。
十,账务分配:
至目前为止,家庭财务现金账面结余家庭收入所剩现金全部留给老人。士勤为老大,且有每个月91.50元固定工资收入,修庄子所欠全部债务6300元自愿承担归还债务,不与两个兄弟分摊。由于时间仓促,大园子新庄修得迟一些,房子数量相对少一点,围墙等工程没有完成。为此家庭原有八成新蹦蹦车一辆,折价4000元归士轩所有,作为补偿。士伟属兄弟最小,由于新的庄基地还没有审批下来,老庄居住条件相对比较差一点,因此,家庭原有与二弟士举合资经营的铁牛~55型大拖拉机一台出售6500元,所得3200元分红款,归士伟所有,作为补偿。
十一,团结互助
分居不分心,分家不分志。一个大家庭分成三个小单元的小家庭后,虽然各自独立生活,但是仍然要继续加强团结,友好相处,同胞兄弟依然抱成一团,精诚合作,生活生产方面要互相帮助,互相体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顾全大局。
分居后必须自觉遵守第一条“赡养老人”和第十一条“团结互助”之规定。其它均为次要,身外之物,不足为惜。
主持人:父亲,1936年人,时年57岁
母亲,1935年人,时年58岁
协议人:老大,士勤,时年38岁
老三,士轩,时年29岁
老四,士伟,时年24岁
列席人:伯父,敦机,与父亲兄弟64岁
二弟,士举,我们同胞兄弟,一岁时过继大伯父仲机为嗣,时年36岁。
地点:镇原县开边公社张沟生产队
时间:公元一九九三年古历端午节
(注:分家后的第二天,父母被请与四弟一起共同生活)
后记:按照当地习俗,同胞兄弟分家之时,多数情况都是做老人的聘请家门或亲戚中德高望重的人来做“公道佬”,即便那样,也是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欢而散。像这样珍惜亲情,感恩戴德的做法,大家皆大欢喜,非常赞同。于当时来说,在全县全乡乃至方圆百里,都是史无前例的模范之举,至今被传为佳话。
2021.01.22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