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参观朱屋大宅院(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参观朱屋大宅院(散文)


作者:柳絮依依 举人,4775.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23发表时间:2021-01-23 18:20:11
摘要:风和日丽,青山秀水,来到美丽的小迳村,我们参观中共增城县委旧址,久久不愿离去。一座客家四合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丁香】参观朱屋大宅院(散文) 风和日丽,青山秀水,来到美丽的小迳村,我们参观中共增城县委旧址,久久不愿离去。一座客家四合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难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难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的先烈们。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离开小迳村,马不停蹄前往派潭东洞村的朱屋大宅院。三面环山的东洞村风景如画,从南宋淳祐年间起,就陆续有黄姓、邓姓、刘姓、陈姓、朱姓族人来到群峰叠翠的南昆山西南麓下开垦田地,建设家园。朱屋大宅院坐落在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东洞古村落,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铺着青石板,一些绿草从青石板缝隙中钻出来,呈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古旧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古村落,有的危房让人不敢靠近。徘徊在狭窄古老的小巷,没探寻到遗落在时光隧道里的如烟往事,有遗憾,有失落。回过头,看到屋檐下的雕塑图腾有叫声婉转的喜鹊和报春的梅花,一阵惊喜,喜鹊登梅的吉祥意境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春天不会太远了。破旧木门上的门神是拿着武器的张飞和关公,一把小锁锁住里面的世界。废弃的老房子就像垂暮的老人,在阳光下昏昏欲睡。墙壁上的青苔、小草似乎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走在青石板上,不时把头探向门口长着滴水观音的一所旧房子,里面一片漆黑。来到住有村民的一座房子,站在青苔、小草丛生的墙边来个特写,温暖的阳光从屋顶瓦砾缝隙射了下来,照片成了阴阳脸。
   惊异于远离尘嚣的山村有这样古朴肃静的朱屋大宅院,文友说这古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了一位风云人物朱倬云(1871-1966),他是增城有名的末代秀才、民国将军。看过《增城县志》记载的人,说朱倬云原名宗翰,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他后来入广东省将弁学堂及广东警察学堂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期间,由潘达微、谢之江介绍,加入同盟会。曾任中央直辖陆军第四军第一旅参谋长、第一军少将参议,一度兼任新兴县长,后辞职返乡。朱倬云热心家乡建设事业,为了让增城北部联通广州和珠三角铁路交通,首个提倡民间集资、政府资助的办法兴修增滩公路,拉近了与广州、珠三角之间的距离。抗日战争期间,东洞村成了县政府和抗日部队的驻地,也成为国军临时政府所在地。朱倬云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与家乡军民一起抗战。1941年,朱倬云宅前修建的一座抗日建国宣传台(简称抗建台),是每个星期向军民宣传抗日的地方,以集会、演出的方式生动地进行宣传。文采出色的朱倬云还会画画,他画的一幅仕女图曾挂在朱家铺位堂前。抗战胜利后,朱倬云离开东洞村,常住广州,后移居香港。
   残垣断壁处不敢轻易接近,我们在稍宽敞的院子里观赏古建筑,墙壁上的弹孔让我们惊奇。一问才知这里曾三次组织军民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扫荡,这古村落见证了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演绎了国共合作、军民一心、抗日救亡的悲壮之歌,这些历史事件被写进了增城乃至华南地区的抗战史。
   据说一位九十多高龄的东洞村姓邓的村民曾经是东洞之战的亲历者之一。日军侵略者兵分两路,一路从榕树吓高滩方向朝这里逼近,一路从派潭方向过来。国民党军队有一个旅在南房山、大禺山(今河大塘村附近)与日军侵略者进行长达数小时的激烈战斗。
   在东洞村周边山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一名共产党员在增高岭(土名)壮烈牺牲。另有一位见证者是八十高龄的姓黄的退休老师,他说那场战争足足打了一天一夜。
   那时,日军侵略者进驻东洞村后的,在朱屋下黄后龙山扎营修整。村里的村民闻风逃入山中,一名姓黄的村民逃走时忘了拿东西,在月黑风高的夜里潜回村里。当回到下黄地唐时,他发现日军士兵已睡熟。急急取东西离开村子,姓黄的村民遇到国军部队,国军问他知道日军的指挥部在哪里吗?他回答,在地主大院(朱屋大宅院)。
   用兵贵在神速,国军立马要他引路。国军兵分二路对日军连夜发起强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梦里抽魂,此战击毙大批日军侵略者。当日军侵略者撤离东洞村,回到村里的村民发现村里晒谷场遍布家畜尸体,整个村子一片狼藉。
   那时,东洞村沦为战时国民党增城县临时政府所在地,为日本侵略者重点打击的地方。在东洞村有三座炮楼,一座位于东洞村新屋合作社,此处解放后被改为东洞村小学办公楼和教师宿舍,外墙上可见到留下的弹孔;另一座炮楼则与朱屋大宅院连为一体,名为朱屋炮楼,仍可见到战争时留下的弹孔;第三座炮楼设在东洞村邓屋合作社的石岗墩,由日军侵略者修筑,如今部分主体被毁。
   站在朱屋大宅院的圆形拱门下,听着惨烈的战争故事,寻找墙上遗留的弹孔,内心很震撼。如果没有战争,这古村落是多么宁静安详。
   回想刚刚在增城县委旧址参观的历史文献图片,一张是1938年10月19日,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占增城;另一张是日军渡过被炸断的东门桥进攻增城。那时增城人民饱受战争的煎熬,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9年,中共增城特支发展了一批地方武装负责人入党,并批准10多名地方党员和爱国青年,进入国民党党政部门工作。10月中共党员李东林出任国民党增城县党部书记,开展统战工作。通过统战的关系,增北地区建立了三支挂中国军队杀敌队番号,实际由中共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1940年4月在派潭活动的荣晋中队编为六十三军指挥部独第十九杀敌中队。
   1944年8月,粤先前大队长邬强率领大队到达增城,会同“独二大”挺进粤北。9月回师麻油山,在鸡九地击退一千多名国民党别动队的进犯,巩固了增城抗日根据地。
   在派潭镇七境村灵山圩有东江纵队的旧址,此处房屋建于民国初期,为岭南四合院布局。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长期埋伏、求得生存、等待时机”的方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斗争。在一次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的活动中,共产党员李一民和几名战友遇袭牺牲。
   1946年月15日,东江纵队抵达山东烟台,受到当地解放军民热烈欢迎。第四支队有100多名指战员在阮海天支队长领导下参加北撤,其中派潭籍的东纵战士有陈李中、宋晋、宋刚、宋齐、宋好等。
   东洞村、派潭镇和增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真实人物,让参观者听闻后为之动容和敬佩不已。时光飞逝,增城飞速发展,朱屋大宅院成为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血染的江山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文中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中共增城县委旧址陈列室)
   原创首发

共 26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细读佳作,这是一篇纪念抗日战争的美文,作者用优美的文笔记录了增城县,这里曾是革命的摇篮。曾经出了一位风云人物朱倬云(1871-1966),他是增城有名的末代秀才、民国将军。看过《增城县志》记载的人,说朱倬云原名宗翰,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他后来入广东省将弁学堂及广东警察学堂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期间,由潘达微、谢之江介绍,加入同盟会。曾任中央直辖陆军第四军第一旅参谋长、第一军少将参议,一度兼任新兴县长,后辞职返乡。作者用细腻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增城县对革命的贡献。回想刚刚在增城县委旧址参观的历史文献图片,一张是1938年10月19日,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占增城;另一张是日军渡过被炸断的东门桥进攻增城。那时增城人民饱受战争的煎熬,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收尾也好。东洞村、派潭镇和增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真实人物,让参观者听闻后为之动容和敬佩不已。时光飞逝,增城飞速发展,朱屋大宅院成为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血染的江山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光辉历程,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感谢作者投稿丁香,美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1-01-23 18:27:03
  感谢依依老师分享佳作,力挺丁香。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老师革命觉悟高啊!力荐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3 20:49:04
  八月份采风时拍摄的资料,拖到现在才开始打字,愿我们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谢谢晚秋枫叶社长在百忙之中留评和鼓励!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1-01-23 18:28:42
  感谢闰土老师倾情编辑,编按精彩全面,老师辛苦了!敬茶问好,向您学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2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3 20:49:41
  谢谢闰土社长辛苦编辑!谢谢晚秋枫叶社长再次留评!
3 楼        文友:闰土        2021-01-23 18:36:25
  细腻的描写,把这一革命遗址写活了,作者写作手法独特,写出了增城县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也出了许多名人,特别是增城人民打击日寇等等,娓娓道来,感人肺腑。语言朴实耐读,情感真挚,是一篇挺不错的文稿。
回复3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3 20:51:36
  去了古村落,才知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古村落看到房屋墙壁上留下的弹孔,很震撼。谢谢闰土社长在百忙之中留评和鼓励!遥祝冬安!
4 楼        文友:闰土        2021-01-23 18:48:49
  作者写出了过去生活的艰难,写出了增城县派潭镇七境村灵山圩东江纵队的旧址,记录了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力量打击日寇的点点滴滴,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感谢老师支持丁香。
回复4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3 20:55:09
  踏进几个村子,得知战争年代所发生的人和事,很敬佩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精神。谢谢闰土社长再次留评!
5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3 20:46:40
  谢谢闰土社长精彩的编者按!敬茶!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6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01-24 19:37:34
  一座朱屋大宅院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遗迹。百年历史长河,还有众多这样的动人故事和场所,需要人们走进去,接受教育并开啟新征程。文保单位任重道远,让红色景区成为永久的教育基地。优美的散文,厚重的故事。感谢支持丁香!问好!
鸡毛蒜皮织布衣,点横撇捺泥草屋
回复6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21-01-24 21:15:07
  疫情期间,戴着口罩去了几个村子,看到村里房子有战争年代留下的弹孔,村里有那时留下的碉堡,再听闻那时的战争故事,才知战争的残酷。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采风回来一直没删掉素材,希望写点什么。谢谢秦雨阳社长在百忙之中留评和鼓励!遥祝冬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