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葛藤山板话(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葛藤山板话(散文)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82发表时间:2021-02-07 12:34:36
摘要:葛藤山是一个地名,让人感觉淳朴、土气而实在。 葛藤山是一幅点染山水的名贵画,无数次吸引过往的路人驻足,拍摄永恒而又简短的瞬间。 葛藤山是一片绿洲,那无数浑圆的山丘全是由“绿”堆砌而成,广袤深邃的绿似乎就是贯穿全部的主旋律。 葛藤山是一部记叙风情的史书,能让你从中品味知晓的、不知的土家故事和文化。

葛藤山是一个地名,让人感觉淳朴、土气而实在。
   葛藤山是一幅点染山水的名贵画,无数次吸引过往的路人驻足,拍摄永恒而又简短的瞬间。
   葛藤山是一片绿洲,那无数浑圆的山丘全是由“绿”堆砌而成,广袤深邃的绿似乎就是贯穿全部的主旋律。
   葛藤山是一部记叙风情的史书,能让你从中品味知晓的、不知的土家故事和文化。
   准确地说,葛藤山是一个自然村落。位于湖北巴东野三关镇北部,东邻麻沙坪,南邻柳家山,西连野花坪,北接秭归磨平。区域面积45.62平方公里。2014年由原来的葛藤山、岔二河、水田坝三个小村合并而成为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葛藤山”,全村30个村民小组,625户人家2201口人。
   典型山大人稀的葛藤山村,原始的植被、尘封的景致,及至巴野公路未通行之前,就像一个深闺的女子羞答答未见世面。
   近前考究每一处风情,留给的是铭心、嵌刻的是记忆、感慨的是人文、叹服的是自然。
   岔二河,是由李四沟和寨沟蜿蜒穿行于群山过后在穿心店汇集而成为独立的河道,故称“岔二河”。起始于绿葱坡镇娃娃寨南、北麓源头,一路跌宕成无数的碎片,呈现叠叠五彩的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灿灿光芒。吸吮了大山灵气的岔二河千百年来穿行在群山沟壑间,滋养滋生着各种生灵,让重峦叠嶂的山们在巍峨中妩媚,在伟岸中秀丽,在挺拔中柔情。不论站在岔二河哪个方位的制高点,定会让人沉迷眼前天然既成、毫无瑕疵的山水。
   正是有了这山水的灵气,在两条沟壑的交汇处岔二河才有了历经400多年风雨的“穿心店”古驿站。据考证,穿心店是“川盐古道”野三关段的一个驿站。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从四川运出的食盐进入湖北境内途径利川市柏杨镇、大水井、老屋基、纳水溪、张家寨、梅子水古村落、宣恩县沙道沟镇、椒园镇庆阳坝凉亭街、两河口镇彭家寨、上洞坪老街及盛家坝小溪村、恩施屯堡乡罗针田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村及巴东野三关。川盐古道承受着时代脚印,至今留下不朽的痕迹。穿心岩于是成了盐夫运盐在此歇脚食宿的古代驿站。(参考文献:《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
   从400年前开始,穿心店就坐落在山谷平坝。岔二河蜿蜒在土墙夹着木板房的街道背面,块石铺就的街道从两排板房的中间穿过,故名“穿心店”。来来往往的客商赶着骡马,马蹄走在街道上发出有些杂乱“嘚、嘚”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有需要在此歇脚的客商们,将骡马的缰绳交到客栈老板的手中,客栈老板就会主动卸下骡马背上茶盐,而后把骡马们牵到房屋旁边的马棚里,随带丢进一些苞谷梗子。细腻的客商还会拿出一些食盐,交代客栈老板给梗子喷上足够的盐水,好让驮劳一天的骡马开怀吃一顿饱餐。骡马在主人卸下货物的不多时,定会摇头摆尾,扬头喷出热气,然后仰天嘶叫,算是彻底释怀,一身轻松地吃着喷了盐水的苞谷梗子。客商们则会要主人安排一间清静的房屋,三五人在房间日白煽经,吃着主人端上来的土家炒腊肉、榨广椒、炕洋芋,喝着本地苞谷酿造的烧酒,尽兴的时候还会学唱土家“五句子”歌,虽然是调不在调上,但欢乐的气氛弥漫房间。走路的苦累在刹那消失殆尽。客栈主人进房问候的时候,他们就会爽快地掏出一把碎银,寄给主人说:“多余的暂且收着,下回驮运的时候一并算账”。
   力夫们背着脚背篓,沉重的食盐压在脚背楼上,背篓系嵌到肉里,走到穿心店,打杵子杵在街道的石板上,有节奏的“啪”“啪”声释放的是背脚子们的苦楚。无论如何都要在穿心店歇上一会。因为是老熟人,背脚子们随便将背篓往谁家的阶沿上一靠,马上就会有人打招呼道:“这回又是一百四五十斤吧,看把你累的,快进屋歇会儿,喝杯茶再走。”力夫们拿出自带雀米饭干粮,喝着店铺主人免费提供的茶水。能喝酒的背夫,则会打来二两包谷酒,边喝边说着行走在古道上的点点滴滴。
   穿心店,记录着古代商贾时期的闹热;见证茶盐古道上养家糊口的背脚子们的辛酸。
   如今的穿心店,繁华的景象早就荡然无存。两排破旧的房子依旧原样,只是拆除了许多,挂在板壁上的“思必达民宿”是古客栈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象征,“思必达”是希望前来瞻仰的人们不忘古时的过往。盖着土瓦的老屋显得沧桑,局部漏雨的部位用杉树皮插缺,凫凫小草根植其上,更显穿心店的古朴。古时的小路已被水泥路面的村道取代,一桥飞架南北的岔二河大桥缩短了峡谷间行走的距离。飞驰在桥上的车辆如梭行驶,穿心店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好歹是还有几户人家坚守在这一处静谧的平坝,老房子成了保护文物而让人庆幸。
   伴随岔二河的还有深闺在深山的“水磨河”。因为一条河,民国时期,一个名叫田啟达的有识之士在此利用河水开办面场磨面而得名。解放后,外号“周麻子”的乡人接手服务乡邻。
   灌岩,不光是险峻绮丽,还是过去猖獗在乡里的土匪们藏匿之地。据当地老人介绍,灌岩半腰有两个硝洞,其中一个硝洞在剿匪之时用炮火将洞口炸塌,如今的洞口仅能容一人通行,进入洞内却硕大无比。
   水田坝久负盛誉。上千平方的水田平坝,一墩墩水田构筑的田园风光让人陶醉,四周的笔架山、板栗山、石柱山,形态各异的山峦环绕周边,恰似一汪鱼米乡村;岔湾、上湾、赶山坡,纵横阡陌的沟谷将山川切成三十六块,俗称“三十六格”。水田坝注定就是一处心旷神怡的旅游圣境。
   葛藤山,因满山生长着葛藤而名。满山的葛藤,把山川装扮得一片碧绿。让这灵山秀水更具人气。
   现今的大碑坪,明清时期为“红石马”。据《雁门堂古楼山田氏祠谱》记载:“雁门堂乃华夏千秋一脉,古楼山田氏总祠因明一世祖田氏子璋公举家南迁,建古祠堂于湖北省巴东县古楼山而得名。始祖高公,明逸士,讳子璋,原籍北京省幽州府燕门关,军房人氏。于明宣德年间诏令湖广省承宣布政,分巡上荆南道(原属荆州府),告老之际,羡南川景物之盛,自愿弃官归隐,奉文宜昌府巴东县后里前一都新化乡红石马下马落业。具公所生三子:长如海,次如山,三如湖,此尔孙之所自来也。总祠谱开五房。田如海,驻小石桥,大房之始祖,外迁重庆云阳孝龙公(子国华)支系,湖北巴东君彦坪选龙公支系(子国明、国忠)亦为大房后裔。田如山,住核桃坪,其后裔田端住葛藤山。田如湖,住古楼山。”
   田氏在葛藤山大碑坪落业后,生息繁衍代代兴旺。与田氏“尚武报国,恳亩创业,尊师重教,孝老睦亲”的家风分不开。
   及至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田氏后裔田谓龙夫妇功德卓著受到乾隆皇帝诰封。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宠缓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而田谓龙乃左都督管广西提标前营游记事田国玺之父,义方启后,毂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铃。慈以覃恩,赠尔为荣禄大夫。锡之赦命于觑,锡策府之微章洊成恩泽。荷天家之休命,永贲泉垆。
   制曰:怙恃同恩,人子情恩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张氏迺左都督管广西提标前营游记事田国玺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慈以覃恩,赠尔为夫人。于觑锡龙纶尔焕彩,用答叻劳,被象服以承麻,允光泉壤。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历经百年风雨的田氏祖屋随着历代后裔的外迁,祖屋不见了痕迹。落业公田子璋逝后葬在此处,后改地名曰“大碑坪”。
   有后人纪念,作《大碑坪赋》:
   头枕凤凰岭,似振翅高飞,脚登大龙湾,欲宏图大辰,腰环马家河,如天玉带,左扶笔架山,书千古传奇,右牵娃娃寨,衍千秋万代。大碑坪,如明珠般镶嵌在武陵山,大巴山两大山脉交汇点上,扼川鄂咽喉,得天地精华,历世事沧桑,得一族播迁而兴。明时大碑,偏寄湖广隅,属宜昌府巴东县后里前一都新化乡管辖,虽为古官路要冲,然明县志仍称之为蛮荒之。殆柳子厚所云,“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者也。始祖高公讳子璋,本京城逸士,雁门旺族,承宣布政,分巡上荆南道,犹羡江南景物之盛,遂辞官归隐,至此下马落业,开基古楼,田代一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椒实愈繁愈兴,文明愈启愈盛。登庙堂而游宦途者,数不胜数泮宫而报国家者,星繁莫稽。瓜瓞绵绵,播衍十余省市,族姓绳绳,孕育数万之众。古时蛮荒之区,变钟灵毓秀之地,祖宗之遗德远矣大矣,尤英雄辈出而振,子璋公乃军房人氏,后辈皆任布政使,文武皆备之雄才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于明宣德年间告老归隐,耕读传家,勤治武功,将门遗泽,俊秀繁兴,族茂麟趾,宗固盘石。明末世变,志士蓄势而起,清廷入关,贤能顺势而动,镇广西,破苗岭。玉珍恩封三代正一品荣禄大夫,襄荆州,征云贵,仲敬官拜都督同知总兵,随标效力官至五品以上者达五十有余。看今朝,战场拼杀显神威,阅兵大典展风采,授人民解放军校级军衔者,不胜枚举。吾族大房田盛文者,抗美援朝,英勇顽强,喋血上甘岭,堪为楷模。风云帐下将军在。偏僻山野奇龙多,大碑坪子孙蔚起,精忠报国,功昭千秋,植时代沃土而盛。宋时巴东,人口凋敝,刀耕火种,依山围猎。县令寇准怜民清苦,亲撰“劝农歌”: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效我神龙,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劝名弃猎务农,开启农耕文明之序幕。清军入关,平定中原之时,推带劄垦亩新政,吾族数十先贤携众官军回籍,铸剑为犁,经营故土。大碑坪方圆数里皆为祖产,五房住地亦开良田万顷,创一时农业文化之鼎盛,今瞰大碑坪岭岭沃土,无不浸透先辈之心血汗水,每每感佩之至!迨及新中国改革开放初年,胡耀邦至大碑坪所属野三关镇劝农经商,大碑坪子弟响应号召,商贾辈出。尤建筑铁军,战高山,破天堑,出边塞,跨国门,屡创高铁建设之奇迹。始祖子璋公兹六百年矣。欣五房之众重聚大碑坪,饮水思源,寻根问祖。奇山在,水长流,族业新,人长久!阵雁起东风辈出英雄。从居三楚落业处,气贯长虹!
   大碑坪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安详地把历史文化留给后来人。如今的大碑坪依然是游客们寻根文化的绝佳之地。
   紧临大碑坪的马家塘同样值得寻源缅怀。一排断墙残亘房屋,被磨得溜光焕亮的石板路,同样见证的是葛藤山往日的繁华。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湖北省文笔师爷马浠觉官场隐退后来到葛藤山马家塘落业,修了三进九横的天井屋场,购买了四个垭,即:天门垭、草鞋垭、赵家垭、秀水垭。每条垭都是进出必经的隘口,尤以天门垭最为出名。
   天门垭是出秭归的茶盐古道,因路险难,当地居民进行了修缮,有记载“南来盐路所行,高山峻岭,崎岖狭窄,举步艰难。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难。齐心修施,尽千辛万苦,终替庶民与行人解万千之患。”如今天门垭的茶盐古道早已被荒草覆盖,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新修宽敞的柏油“天马公路”。
   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马家塘马家屋场被分割,所有记载碑牌被毁,留下千古遗憾。堆放在荒草丛中的石碾足以佐证昔日的辉煌。
   曾经封闭的葛藤山,因为“巴野公路”的贯通,旖旎的风景和厚重的文化得到开发,沿路的观景场所逐步完善,还得进一步开发开放,好让世人深层的了解藏匿大山的风情。相信不远的时间,一个崭新的葛藤山将展现呈现!
  
  

共 44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葛藤山板话》充满了历史的厚重。这既是一篇记录到葛藤山游览的游记,又是一篇描述此地风土人情的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史志类文章。在这篇多样化的文章中,作者用了许多史实和典故,参考了不少的资料,让原本并不讨喜的史籍类文体变得好读也耐读了许多。这就是文字的魅了。历史沿革始终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这一点我们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就已经熟悉。这一篇也是如此。岔二河、穿心店、灌岩、水田坝……一处处河名、地名、山名让人目不暇接,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热爱之情。一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2-07 12:35:33
  拜读《葛藤山板话》佳作。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2-07 12:36:03
  愿更多佳作在这里展示。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2-07 12:36:29
  恭祝新年快乐!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