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我们携手同行在孝悌大道上(散文)
正月初二晚饭碗一撂,我到书房整理自己的书稿,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二年前我写的《大家庭日记》,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顿感精神倍爽,又逢夜深人静,正好可以整理成一个文稿。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几句语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与其高足曾子的一次著名对话——后经其门生整理形成的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孝经》中的金句。
大意是:如果把孝敬父母、恭顺兄长做到了极致,我们干什么都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研读《孝经》,每每读到此地,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行孝,何止父母长辈舒心享福,行孝悌道者,不也获益良多么!
诸事百善孝为先,孝门打开门门开。“孝”为中华传统美德内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之首,“孝”是人世间一切善能量的活水源头!
自古及今,任何一个大家庭,在纵向上,如果父母子女都能传承慈孝大道;在横向上,如果兄弟姐妹、姑嫂妯娌,都能奉行亲密悌道,那么,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小家乃至整个家族,一定能够和睦和谐、兴旺幸福,这是人世间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人世间最大的秘诀!
说到孝顺父母,说到兄弟和睦,此时此刻,我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也可以书写一番我们茆家这一支的平常故事了。
每当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小家踏上三十多里路快到老家时,我都会与路旁的乡亲们频频问候寒暄几句,随后就会听到“整个村子,就数茆大老太福气最大!”的乡邻赞语;我老大姐多次告诉我,她在回老家的路上,也经常听到“你们茆家兄弟姐妹几个最孝顺!”的由衷夸赞……
全文比较冗长,我想以孝亲——从装修老屋说起;孝亲——在母亲病痛时凸现;孝亲——在“神话”中升华;孝亲——我们由来已久;孝亲——我们兄友弟恭;孝亲——我们只是传承六个篇章,逐一与亲人们来一次分享。
一、孝亲,从装修老屋说起
我们家的孝悌故事,就让我从2019年元旦说起吧。这一天,是又一个阳历新年的开始,也是我们大家庭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因为老母亲的老屋,我们大家庭几代人的老窝,今天终于可以进行内部全方位的装修啦!
房子装修,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说到我们家这次老屋装修,我却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这是因为老屋曾经是我少年时代的一大骄傲。
四十四年前,那时我们大队的农家住房,还是整片整片的泥墙草屋,没有几户能象我家,竟能花上千余元之巨,砌了三间一丈五尺宽、二十四斗高的红砖青瓦水泥行条的“超大洋房”!
那一年,父亲四十八岁。在砌房子的日子里,父亲十分开心,早早晚晚,只要瓦匠木匠师傅一请,父亲就会唱着非常好听的淮腔古戏!
那一年,早升军官的大哥,因为家里砌了这新房,二十八岁的他,终于娶回了心爱的城里姑娘,终于满足了父母双亲的第一个美好期望!
那一年,我仅仅十六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中学生,每当从中学跑回快到家时,远远地看着高大的新屋,我便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无不洋溢着“富贵无比”的骄傲模样,那种“昂首挺胸”的日子,我足足享受了好几年!
这是因为十一年前老屋首次装修我曾留下不小遗憾。
2010年4月,老屋已到了不能不修的程度:屋顶七处破漏、屋基八方泛碱、屋壁三面见光。
这一年,我们的慈父还健在。那一次老屋修缮,父母亲都无异议都很支持。
这一年,我们兄弟姐妹七个,除大哥刚办退休手续外,其他都还上班或家事繁忙,我在县直部门,还想紧抓一把“立党为公”的尾巴。
在修屋方案上,当时我考虑得还不够到位,只是补了屋顶换了瓦、里外墙面水泥粉、内璧涂料刷了白、内外水泥做地屏而已。唯一讲究的,只是客厅吊了顶,总共花费不到一万五千元。乍一看,还能交待得过去,但治标没治本,给这次修屋真的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这是因为老屋此次得到装修真的来之不易。
那时老父亲已过世五年,老母亲也八十七岁了。老母亲一辈子含辛茹苦,同时家里所有事,也做了一辈子主,大小事没有她老人家点头,什么想法都动弹不得。
十一年前老屋首次装修时,我对多处地基泛碱爬碱的危害实,认识不够,没过两年,内墙涂料就开始多处逐块脱落,室内大半墙面,出现了越来越不规则的上白下黑、画不像画、图不像图的奇葩景观。我们住在家中,真的有一种“不敢观瞻、不堪入目”的窘迫感!
我们兄弟姐妹七家人,无论哪个回来,都要对老屋墙壁“批判”一番,都要请求老人家同意,让我们再收拾一下。老父亲健在时,也赞同我们的请求,但老母亲就是一直不松口,更不会答应家里装空调。
我几次听到老母亲这样说:“你们一个个的,看看我多大岁数了!”说到底还是舍不得“浪费”多花钱。
这样的争取,这样的不许,这样的境况,一拖就是七八年,因为我们知道,与老母亲怎么说也是白说。于是,老屋老样子,越来越不像样子,我们只好忍着、忍着,再忍着……
我真的很佩服二哥与老母亲的“特异说功”,真的太策略了!2018年中秋节前,二哥回来陪母亲时,带着“没商量”的口吻对老母亲说:“这个房子肯定要装修,到时我把您老带到大姐家,我们偷偷把装修好了,再把您老带回来!”
等我回去时,母亲告诉我这话,我说二哥说来玩的,您老人家不同意,我们怎么弄得起来啊!
万万没想到,二哥从8月说到冬月,老母亲竟然真的同意老屋装修了。
2019年元旦前两天晚上,二哥打电话给我说:老屋装修的师傅和时间已经定了,到时回来一起帮帮忙。
说实话,当时我还将信将疑,我说明年春暖花开时装修不是更好吗?二哥的态度很坚决:老太师现在同意,往后拖就怕夜长梦多。
听了二哥如是说,甭提当时我心里有多爽!容易嘛?真的太不容易啦!
按照约定,元旦一大早,我还是老样子,飞快地踏着心爱的自行车,自以为能早早地来到老家,谁知没到家就看到二哥与老母亲、老大姐,还有外甥丰秋,早已将家里的家俱等杂物搬到屋外了,装修师傅也开始了他们的忙碌……
这次装修,从元旦一大早至三号下晚,整整三天时间,一共花了一万三千多块。我们将老屋包括屋西山头接的小厨房,所有内璧从墙脚到屋檐,全部装了乳白色扣板;所有房间全部像客厅一样装了吊顶;新购按装了两台空调,可保东西两个房间“冬夏如春”。
外甥是水电师傅,老屋装修三天,他是一刻没离,一直面带笑容,里里外外,见眼生情,忙个不停,还贴工贴本,将老屋所有插座开关和大部分照明灯,一包承揽全部做了更新!
大哥、二姐、四弟和老妹,虽然家住苏南不能回来,但老屋装修他们也时刻牵挂。我们都知道,老屋是老母亲坚决不愿离开的安身之所,老屋的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老母亲晚年的生活质量。
我们在家负责装修老屋的那几天,除了做好装修的后勤保障外,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在“手足情深”微信群里,将装修方案、进度和效果,用语音、文字和视频,及时与在外地的兄弟姐妹分享,以免他们过于牵挂。
三天装修,从早到晚,我一直关注着老母亲。老人家大多时间在老屋前场地,或坐或站,或说或看,或拿这拿那,或帮忙做饭,自始至终,老人家总是面带微笑开开心心。
装修忙碌中,我们好像又忽视了一个重要细节,就是每到开饭时,老人家都不像往常那样,与我们坐在一起吃,总说不想吃,每顿只是吃点粥、喝点汤……
二、孝亲,在母亲病痛时凸现
老屋装修好的当天下午,二哥说他还不着急回盐城家里,还要留下与大姐继续做好善后,还要陪母亲几天。于是,我带着一份成就,还有一份愧疚,骑上自行车先返回自己家处理事务了。
可是就在次日元月四号下晚,我打开手机一看,不好!老母亲生病了。
二哥在微信群里说:妈妈便秘八天了,这几天一直没好意思说,已到孔先生(村医)家买了十多支开塞露,老大姐帮老母亲用了两支,哪知道不适应,老人家接连不断地拉肚子。二哥开车带老母亲和老大姐到街上浴室洗澡,三四里路老母亲坐在车子上就拉了五次……
我立即打电话询问详情,听说母亲刚吃点粥已好些休息了,加之天色已晚,才没有惊动上班的爱人与儿子儿媳。可我一夜难眠,再三与在县医院工作的爱人分析讨论老母亲医治办法……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向县医院大夫求医问药,妻子很快调班与我一起,搭乘二哥来县城的车子,回老家为老母亲治疗。此时母亲已拉肚子三十多次了,就是身体棒棒的年轻人,也早就吃不消了。
赶紧让老人家先服止拉药,接着我爱人发挥自己助产专业的特长,凭借敬婆如母的孝心,靠手抠出了母亲多日累积的秘便,再让母亲服下甘露醇、麻仁丸等药性温和的治便秘药……
这几天,老大姐一直在老家护理老母亲;二哥由于在老家连续蹲了十几天,暂且先回盐城家里休整一下;我是老家小家两头跑,妻子与儿子儿媳,只要接到电话,很快人就赶到……
没两天,老人家的病情得到较大缓解,我们陪在老母亲身边的一趟人心中的石头才算暂时落了地;家住苏南的二姐、四弟和老妹才算宽了点心;家住南京当时正在欧洲旅游时差昼夜颠倒的老大哥才算松了口气!
可能老母亲多年来福体一直不错,可能是老人家这次吃的苦头太大了,这些天,母亲饮食虽趋正常,但大小二便仍不稳定,加之严寒天气,昼夜多次下床解手,又不时地出现剧烈咳嗽,每每听到我都十分心疼。我们买回的止咳糖浆吃的效果不太明显,二哥按二嫂“老中医”一样的秘方,及时买回冰糖和雪梨,亲自熬茶给老人家喝,这个效果还真的不错!
在我们连续多日精心安排和服药护理下,老母亲腹泻问题已彻底解决,便秘也有很大改善,老人家的精神也有较大提振,这才同意去医院检查以便进一步治疗。
于是,妻子事先与县人民医院已退休的著名内科专家沈老院长取得联系,得知他刚被县康复医院聘请不久。
戊戌年腊月初五一早,二哥驾车带着母亲和大姐,来我们家的小区,接我夫妇一起直奔康复医院。
老院长也早早地来到了为他专门安排的专家门诊办公室。他一如既往,面慈心静,望闻问切,像看自己老母亲一样,约摸十来分钟,就确定了我母亲的医治方案:尿检、灌肠,外加几副中西结合的药方。
我们完全按照沈院长的方案,走完了所有程序。灌肠结束后,护士说母亲的肠璧还有一些阻碍,还是妻子春凤孝顺,二话不说,又一次用手抠清了所剩的硬便。
一切都很顺当,沈院长看了尿检报告后说:“情况还好,只是老人家现在做肠镜检查实在吃不消,也没有必要住院治疗,可以回家服药调理,有什么异常,我们及时联系!”我们请老院长一起吃午饭,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说:“这个沈院长,我就相信他,以前几次生病都是他帮我看好的,谢谢他啊!”我安慰老母亲说:“您这次到康复医院找沈院长看后,既省力又省钱,还一定能够很快康复!”我的几句话,还赢来了车上的一片笑声。
望着老妈妈微笑的面容,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幸福!
然而,老母亲的病,看上去是有了很大的好转,但能否闯过这一关,这时我心里还真的没有底……
三、孝亲,在“神话”中升华
腊月初四,也就是我们带母亲到县康复医院治疗前一天,这是一个相当奇特的日子。按照老母亲的吩咐,一大早,二哥开车,我们哥俩一起去同镇的新利村,参加舅父的迁坟仪礼。
出发前,老大姐特地把我叫到屋外,悄悄地对我说:“你们下午拢二姑家,问问朱大姑,妈妈到底怎么样!”
这里我要特别交待一下:我二姑母与我舅母同住一个村。朱大姑与我二姑母是亲姑嫂,那时年龄都在七十五六岁。
朱大姑在当地从事一种法事叫“搞筷子”,已有四十年的历史,而且在四邻八庄很有名气。小时候我在二姑母家玩时,就亲眼目睹二姑与朱大姑搞筷子的情景,但那时我还小,一点不懂那是怎么回事。
这次老大姐慎重其事地要我们拢那问问,当时我们兄弟俩也没想太多。大舅父迁坟仪式举行后,我们兄弟俩随即去了二姑母家,很快又与二姑母一起来到了朱大姑家。
朱大姑知情后,马上进入角色,与二姑一人握住筷子一头,说明一番缘由后,筷子马上就搞了起来……
约着半小时的功夫,经过反复询问,大姑二姑反复“表白”了这样三点说法:
一是老人家过不了九十岁;二是腊月里没有问题;三是问题出在新年,而且问了多次,一致的时间都“明确”为己亥年正月初四或初五!
听到如此“说法”,在场的人都惊谔无语,二姑母在和我们回她家的路上,边走边哭,边哭边说:“……这个真的灵啦!……问的老人多了,张大奶奶、王四爹爹问后都很准,有的一天不差,最多讹错天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