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社会和谐---从家庭做起(随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人生道德,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行为准则,是祖国强盛,社会美好,家庭幸福,个人成长的奋斗目标。是团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因此这二十四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此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每个村民都要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二十四个字包含的伟大精神实质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指引我们通过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的每个家庭也更加幸福,更加温馨,更加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向真、向善、向美、向好的高尚的道德,成为无愧于新世纪新时代时代的中国人。下面我今天就二十四字中的“和谐”二字做一个学习发言,与大家交流探讨。
什么叫“和谐”?我们首先来研究他字面的含义,“和”字左边为禾,右边为口,表示地里有禾苗,人口有粮食,就会出现“祥和”。“谐”字左边为言字旁,右边上为比,下为白,含义是如果能够将心比心,遇事好好商量,用好言语将一切讲得白。那就大家心情舒畅,关系很融洽,就叫“谐”。再看我们国家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显著的字眼就是“共和”的本质,其中非常的表明各民族全国要“共同和睦”的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里就有“礼之用,和为贵”“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和容悦色”“和气生财”“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衷共济”“一倡百和”“心平气和”.....等成语。这就足以显示“和”的重要。再看“谐”字,战国时代就成为词典的《尔雅》,它解释“谐,和也”《资治通鉴》中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器乐演奏得很完美叫“谐奏”诗词写得和律叫“谐律”,民间俗话“夫妻白头谐老”话语说得风趣叫“谐趣”等,总而言之,和谐才是美好,和谐才能发展。一个国家百姓吃喝无忧,相处融洽,便是和谐。一个地方,一个家庭没有纠纷,没有麻烦,安定就是“和谐”。“和谐”是一个社会各组成要素既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而又共同发展的最佳状态。家庭需要“和谐”,地方需要“和谐”,国家需要“和谐”,世界需要“和谐”,天地万物需要“和谐”。人与人“和谐”,方能友好交往,共图事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方能青山绿水,避免灾难,人与动物“和谐”方能鸟语花香,平静相处,优美如画。
总之,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有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孔子在这里主张的“和”是和谐、和衷、和合的意思。孔子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思想的统一、行动的一致、社会的协调、国家的安宁,就是达到一种“和”的境界。“和”既是调和的手段,更是和睦的状态。孔子渴望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墨子主张“兼爱交利”、人人平等。墨子的这个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反映的是孟子主张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营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孟子的这种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愿望。历代都尊崇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视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中国历史发展也生动的证明:凡是社会和谐,国家就安定富强,民族就振兴,人民就幸福康乐。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典型的“和谐”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人;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因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太宗在位的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求贤若渴,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达到天下大治。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唐太宗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据载贞观三年,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犯法的人极少,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描写开元盛世的富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文明成果使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国中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都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律条。
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难免洪流滚滚,波涛汹涌,泥沙俱下。由于国内外的一些错误思潮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很大程度的冲击。如那些新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涌入,助长了人们价值观的混乱那些,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趋向严重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的价值观。因此就常常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诸如一些人在官场争权,在市场争利,在情场争宠,导致腐败产生。在我们农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少些人为一棵树木,几寸土地就发生激烈争斗;少些人为鸡毛蒜皮,日常琐事,小题大做,产生腹诽口角;少些人无所事事,暗中挑唆,制造莫须有的矛盾,少些人道听途说,传播谣言,欺人害己;少些人相信邪教,堕入传困境;少些人不守法度,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秩序;少数人目无尊长,目中无人,信口雌黄,中伤他人.....这些都是破坏和谐的因素。少数人沉迷黄色游戏,贪恋酒色,少数人陶醉麻将,乐于纸牌,一场豪赌,搞得妻离子散,少数人醉后驾车,酿成灾祸,惨不忍睹......。这些也是破坏和谐的因素。因此,实现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严于律己,三省自身,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还要时不我待,从现在做起,马上做起.....
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首先要建好和谐美好的家庭。现代和谐家庭应有三层基本关系: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自我和谐的心理关系;三是家庭与外界的和谐关系。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三层基本关系,构建家庭和谐。
实现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做好三个方面:(1)首先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角色互补,特质互补,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有苦同担,有福同享。夫妻通力合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营造出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使家庭生活形成的默契,不会因生活小事发生矛盾,不互相推委、不互相指责和抱怨等,不使矛盾升级,杜绝不和谐的因素。(2)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对于代际关系和谐的问题,当代社会大体存在着家庭伦理和家庭价值观这两种偏差,首先,对家庭伦理偏差导致的困扰的解决。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对代际关系正常的规范要求是“父慈子孝”,孝的观念是中国家庭伦理的核心。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功能。但现在有些家庭对待老人却视为包袱、累赘、冷如冰霜,不愿尽赡养义务;还有人把老人当家中的佣人,脏活、累活都统统压给老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把年幼的子女宠上了天,视为掌上明珠,结果造就出无数个“小皇帝”、“小公主”,使孩子养成贪婪、吝啬、自私、霸道的不良习性。上述情况,都违背了道德准则。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对待老人和孩子这两种极端都是错误的。老子教导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按照老子提出的适度原则,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就是对待孩子和老人都应该适度、适中,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最佳状态。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对老人过分的冷淡都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其次,对家庭价值观偏差导致的困扰的解决。价值观差异直接影响着代际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的自我意识增强,下一代开始重新认识上一代的地位作用,价值观念差异的扩大带来了“代际”的深化。下一代做事都以符合自己的志趣为意向,这势必会影响长辈的一些权威。一方面,“父为子纲”的观念使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发号施令,包办代替,甚至是独揽一切;另一方面,未成年子女从心理上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和异己感,他们不服父母的管教,甚至相对抗。子女的对抗不仅给家庭带来动荡,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家庭中的暴力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过分的期望,使不少子女不堪忍受而离家出走,最为激烈的是残杀,如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学生杀害父母的案件。都是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要使家庭代际关系和谐,就要要让每个家庭成员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不以伸展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对于家长来说,无为观念的启示,就是要消除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展,以阻止对孩子权利的胁迫和并吞。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之心,有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家长应该行“无为”之教,协助、提示和引导孩子,而不“妄为”。(3)建立“和谐的同辈关系”大体来说,影响同辈关系和谐的因素可分为——缺乏心理沟通;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相同的生活情趣。同辈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都必须认识到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且容忍这种差异,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同辈之间求同存异、互相尊敬,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既有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和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兄弟同辈之间感情、兴趣、爱好、谈吐等若能自然交流或达到默契,则使人相处融洽,互慰互谅,家庭中充满温暖感;反之沟通不良,相互间平淡冷漠,则令人郁闷不畅。缺乏情感交流导致的不和谐问题的解决。情感的最基本的原动力。老子提出“知和曰常”准则,就是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交流气氛。情感交流主要通过动作、言语、表情、文字等方式进行。要求同辈成员都要有一个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特别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能够时时注意运用积极而富有生气的言语、表情、动作感染其他成员,创造出快乐的家庭气氛。因缺乏相同的生活情趣导致的不和谐问题的解决。家庭中同辈成员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做到相互融洽、相互理解。但我们相信,只要每个家庭成员从一言一行做起,本着“知止”、“知足”准则,多为自己的亲人着想,少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做到“上善若水”,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多沟通,同辈关系的和谐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