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人间值得】聚散两依依(征文·散文)
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个思亲之梦。梦醒时分,新春佳节悄然而至。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身陷囹圄的未成年犯来说,更是期待父母家人的爱护,期待亲情的滋润,期待有机会挥洒热泪尽叙心中的忏悔……
一个团圆的梦珍藏得太久太久,似乎,一如匆匆岁月走得越来越远。当失足少年渴盼又一个会见日时,未成年犯管教所沉重的黑色大门终于向他们的亲人打开了。
六十名,未成年犯家属怀着焦虑、急切,夹杂着一丝兴奋,带着家中其他成员的问候和希望,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圆了一个绵长的思亲之梦。
一、“禁地”并非令人望而生畏
未成年犯管教所,是关押未成年罪犯的监狱,向来被外人视为禁地。除了庄严、肃穆外,还有沉寂和压抑。“禁地”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第一次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六十位服刑人员家属,在参观了整个监管区后,得到的却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印象。
上午九时,全体家属参观监区环境,拉开了帮教活动的序幕。只见那洁净平整的球场上,行进着整齐划一的操练队伍,不时响起雄壮有力的“一、二、三、四”的喊声。当家属们得知,这是入所不足十天的新犯在训练时,目光中露出了惊讶和赞许。
“严格的管理出成绩,比我们在家管得好多了。”家属们走着、看着,一路慨叹。
队列汇报表演完毕,一位中年男子摸着一个少年的头问长问短,言辞中充满惋惜、鼓励之情。那少年仰起头凝视着长者的脸,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
“痛改前非架新生彩桥,罪错不改蹈囚禁覆辙”。一幅大红标语分外醒目,监管区花坛翠柏青青,监舍内张灯结彩、窗明几净。
“这里比我家还干净,我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改造,我也就放心了。”未成年犯周某的母亲如是说。
最吸引大家眼球的,莫过于那排放着许多照片的宣传栏。有未成年犯认真学习的镜头,有民警手把手传授劳动技能的画面,有热闹的劳动场景,还有光荣榜、狱务公开栏等等。家属们驻足凝神,兴奋地寻找着自己熟悉的面孔,捕捉与自己亲人有关的信息……
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集体参观过后,家属们被领进监舍,与自己的亲人见面团聚。
四层的监舍,并不算太高,而在杨秀兰的脚下却似乎没有尽头。
杨秀兰是五管区未成年犯肖某的母亲,年过半百,一贯体弱多病,几年来的会见仅两次成行。这之前,杨秀兰卧病在床,在接到未成年犯管教所发出的帮教函后,兴奋不已。在她的一再坚持下,老伴只好在凌晨四时,与她一起从家里出发,搭乘便车来到这里,并把入所与儿子团聚的机会让给了她。
杨秀兰迈动蹒跚的步伐,怎么也跟不上其他人。一位年轻的女民警搀扶着她,一步三摇地登上了四楼。一位民警对着监舍喊道:“肖某某”。随着一声响亮的“到”,一位壮实的小伙子跑进活动室,站在了母亲面前。母亲和儿子四目相对,怔怔地对望着。一句“妈妈”的喊声打破了沉默,儿子扑向母亲,两个人双手交握竟无语凝噎。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妈妈好好看看你。”杨秀兰打量着长高了的儿子,充满了慈祥和疼爱;儿子看着形容憔悴的母亲,双眼噙满了泪水。
“崽呀,看到你,我很高兴,家中一切都好,一切都好……”杨秀兰反复念叨着,泪水哗哗而下。
肖某某沉浸在母子团聚的幸福中,丝毫没有察觉出母亲强忍着的悲痛、欲言又止的神情。
搀扶她上楼的女民警看出了母亲的异样,试图引导她尽情叙谈。但杨秀兰看看女民警,看看依偎在旁的儿子,唏嘘而语:“我很感激……”竟至泣不成声。
“这位体弱的母亲怎么了?”这一疑团直到新春过后,接到杨秀兰的一封亲笔信才解开。
在信中,她倾诉了失去二儿子的巨大悲痛。原来她的二儿子以骑摩托车在城内外接送客人为业,某天晚上惨遭杀害。这对于一个善良的母亲来讲,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杨秀兰病倒了,躺在床上茶饭不思,时时在眼前晃动的是她被害儿子的音容笑貌。她在信中写道:“我作为被害者的母亲,怎不肝肠寸断,悲愤伤心呢?正当我悲愤欲绝时,收到了你们的邀请信。手捧书信,我情急难抑,彻夜难眠。我默然了,慢慢地冷静下来,想到死者不能复生,而正在接受管教的儿子更需要妈妈的温暖、关怀和教诲。”于是,她在孩子父亲的护送下参加了帮教会。
这是一个哀婉动人的情节,一个催人泪下的事实。肖某某身为罪犯,又是被害者的手足,应当另有一番感受。所有接受改造的浪子,都应该地想一想:如何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
四、亲情唤得浪子回
儿子跪在饱尝生活艰难的父亲跟前,让忏悔的泪恣意地流。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询问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情况。生活的窘迫使老父亲恨不得将一个子儿掰成两半花,但为了儿子能学到一技之长,他反复叮咛:“儿啊,只要你学好,买乐器和书籍的钱,我舍得花。”
未成年犯张某某曾是三管区的刺头,认为自己是无期犯,新生无望,便破罐子破摔。可当他得知所里请他父亲来参加帮教活动时,一连写了好几份思想汇报。学习认真了,劳动肯干了,遵守所规所纪自觉了。
张某某的父亲入所帮教前,心里全是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当管区民警介绍了张某某的转变和自我表白后,他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张某某在一份思想汇报中写道:我下定决心,痛改前非,踏实改造,以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恩情。争取把刑期当学期,努力以一技之长回报社会。
五、留住美好把希望带回家
照相,在一般人的眼里,也许不值得一提,因为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囚禁中的少年,能在高墙内与父母亲人合影,那可是奇之又奇的大喜事。浅笑相依在此定格,企盼希冀在此显影。团聚是美好的,同时也将希望带回家。
文艺宣传队未成年犯周某某,初入所时还处于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几年来,会见室冰冷的铁栅栏使他享受不到父母温情的怀抱,记忆中幸福的感觉也变得遥远而陌生了。帮教那一天,母亲温暖的怀抱又一次成了他休憩的港湾。
“来,站这儿。”民警热情地招呼未成年犯及其亲属合影留念。周某某也拉着母亲站在摄影机前。母亲仔细打量着儿子,叮嘱儿子精神些,说是新年应该有个新样子。又说:“只要你好好改造,仍是妈妈的好儿子。”
摆正姿势,准备照了。此时一位民警指着周某某的囚服说:“把它脱下来吧,大过年的,免得家里人看到不舒服。”是呀,囚服是陈年的标记,只要脱胎换骨,就会旧貌换新颜。抛弃旧我,重塑新我,比什么都重要。
六、饥肠辘辘却难以下咽
午饭时分,未成年犯及帮教家属手拉手走进监内食堂。偌大的饭厅被十多张饭桌挤得满满当当。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人们心里涌动着热浪。许多家属望望亲人,看着桌上丰盛的午餐,热泪盈眶,饥肠辘辘却难以下咽。
一开始,围坐在桌边的家属和他们狱中的亲人,面对丰盛的午餐,神情静默,沉思不语,内心百感交集。
是所领导和民警祝福的话语将他们拉回现实,拉回亲人团聚共进午餐的现实。
短暂的沉默过后,整个饭厅开始热闹起来。一位家属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拿起筷子一个劲地往儿子碗里搛菜。民警劝她自己也吃些,她说:“我吃不吃无所谓。”全然不顾也不觉得饥饿,静静地看着儿子吃,仿佛在欣赏一件杰出的艺术品,眼里充满了怜爱和喜悦。
举起饮料,喝尽苦涩辛辣的“酒”。通过这样的帮教活动,亲人们珍藏起失足少年的忏悔和决心,未成年犯铭记着亲人的教诲和深切的希望。亲情感化作用巨大。
八、相见时难别亦难
中午一时,整个帮教活动在亲属们恋恋不舍的告别声中结束,但思念和希望永远不会终结。翘首送行,回头张望,好一幅依依惜别的画卷令人感动。
曾经迎接未成年犯亲属入所的黑色大门又一次徐徐开启,未成年犯及其亲属的心情如铁门一样沉重压抑。相见时难别亦难,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走了,走出监狱的大门,家属们与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领导、民警告别。只见一位年迈的母亲还在回首狱中,在寻找儿子的身影,泪水不知不觉又模糊了她的双眼。
开启的铁门,重新关上,发出笨重的声响。刚刚享受到欢聚幸福的未成年犯不愿亲人离去。有一位少年跑近黑色大门,把脸贴在门缝上,试图再次看见父亲的身影。
送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送别的目光越来越炽热。趴在监舍栅栏上的其他未成年犯目送着、谈论着,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期待。
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个思亲之梦,愿梦中不再有别离,愿重聚早日属于每一个曾经失足的浪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子青同学的随笔《聚散两依依》以真挚深情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沉重的黑色大门,并且告诉我们:原来,这个禁地——未成年犯管教所,并非令人望而生畏。
作者以7个散文诗一样的小标题:
1.“禁地”并非令人望而生畏。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亲情唤得浪子回。
5.留住美好把希望带回家。
6.饥肠辘辘难下咽。
7.相见时难别亦难。
向我们多侧面的介绍了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生活场景。
正如编者墨痕所说,这是一篇有阳光般温暖的文字,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了解监狱的一个窗口。
文字精练,情感真挚,叙述生动。写得真好。
祝贺子青同学的文字越来越好,越来越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