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论闲适——读张潮《幽梦影》有感(随笔)
李元胜《我想和你虚度》写的好∶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这首诗好在哪?这首诗写出了现代许多人的心声,许多人的渴望与向往——享受闲适的时光。
木心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下子击中许多人心中的柔软,其实也是对从前闲适生活的留恋。慢时光,不就是闲适的时光吗!
再看《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也是杜甫结束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筑草堂安居后,对刚刚获得的安定、闲适生活油然而生的欣喜。
有微风细雨,有鱼儿歙呼,有斜飞燕子,有幽树多花,有闲适的时光慢慢欣赏,有闲适的心情悠悠享受,对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闲适,是生活快乐的基础,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我们再来读一读清·张潮的《幽梦影》∶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这不也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吗?原来,古代诗人和现在诗人通感,对闲适的生活一样的渴望。
张潮的一系列“听”和杜甫的一系列“看”,异曲同工。杜甫是怀抱宁静的心,享受生活的闲适,张潮是希望生活的闲适,享受宁静的时光。
张潮想要的幸福原来这么简单∶秋听秋虫唧唧,冬听雪花萧萧,落日里闲敲棋子,月光下清萧一曲,山中听松声涛涛,临水听摇撸的“吚呀”。
然而,真就这么简单吗?这里其实包含一种闲适的心态,一种无欲无求,与世无争,超然洒脱的心态,是保持心上的宁静后,再享受那份珍贵的安然与闲适。试想∶
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处在人声鼎沸的菜场,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我们能够保持心上的宁静吗?
每天两点一线奔波,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为柴米油盐操劳、忧心,为房贷、车贷忧心忡忡,我们能够获得心上的宁静吗?
整日为争名夺利殚精竭虑,阿谀奉承,营营苟且的人能享受得到心上的宁静吗?
对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越简单的东西越不易得。心浮燥了,往往会忽视身边自然的美,少了一双发现自然美的眼睛。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需要一颗多么细腻、恬静、闲适的心才能感受的到。
闲适,是一种宁静的心态,洒脱的情怀,是一颗细腻、通透的心,对生活细细的感悟,对自然赤诚的热爱。
这样看来,闲适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可以获得的,但其实不是。只要撇去浮躁心,放下利禄心,拾起平淡心,走进简洁心,就很容易拥有闲适心。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闲适的优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闲适的尽兴、纯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闲适的
喜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闲适的幽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的洒脱,自在。
“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闲适的欢快、热烈。
“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闲适的壮阔。
闲适,不分境界大小,得真性情得闲适。真性情,喜怒哀乐都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流露的真性情,是哀伤的闲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流露的也是真性情,闲适的纯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闲适的自然。
闲适,不是慵慵碌碌地虚掷光阴,而是兢兢业业地珍惜光阴。
闲适不是麻木不仁的醉生梦死,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对人生清醒的认识。
闲适不是灯红酒绿、天上人间的饕餮大宴,而是瓦缶园馐的细水长流。
闲适不是斗鸡走狗,玩物丧志去做纨绔子弟,而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去学当谦谦君子。
闲适也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风花雪月,而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有品格,有追求的壮烈情怀。
闲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对虔心修行的人,红尘即道场,一叶一菩提;对内心宁静,宠辱不惊的人,“一箪食,一豆羹”也闲适的怡然自得。
“勿以恶下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闲适,有一颗仁慈的心。
我们再来读张潮的《幽梦影》,急然发现张潮向往的闲适,极其简洁,也极其自然,是一种不为名缰利锁所困,无挂无碍闲云野鹤般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