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文言散文四篇(古体散文)
刘山赋
丁亥二月初,偕妻室子女,驱车刘山,见杏花方炽,感赋。其文曰:
青山环拱,白云与接。千树喷霞,万树涌雪。或叠画于松林,或竞放于丘壑。或探首于危岩,或迎客于道侧。撒落蕊于春水兮,播芬芳于川原。引千花以争春兮,呼百鸟以鸣啭。丛丛簇簇,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挨挨挤挤。点点缀缀,疏疏密密。吻唇咂舌,引颈交臂。如素女之翩跹兮,顺天然而窈窕。醉春风之煦暖兮,乐日晖之普照。凭游人之雅赏兮,任蜂蝶之嬉闹。
于是穿村巷,越田陌,步石梁,逾流波,绕山径,援高坡。妻子欣然,儿女踏歌,老翁兴游,童稚雀跃。攀枝兮羡美,倚花兮合照。春风兮吹衣,鸟鹊兮盘绕。望青山兮低吟,坐石盖兮高论。欲时光兮永驻,惜花开兮一瞬。
妻子曰:“夙羡桃源仙境,今入杏园福地矣。若幸得一垅之田,架茅屋数间,耕作于杏林,采薇乎溪畔,添薪于小炉,汲水乎山泉,吟诗乎月下,作赋于花前,远离乎尘嚣,寄情于山川,素餐果腹,此生无憾。”
翁答:“妻子雅兴,吾与尔同。夫唱妇随,安度余生。”
儿女击掌,称善称颂,合家欢愉,兴尽兮入归程。
纪元2007年3月30日莒州鲁芒撰
望海楼山溪探源记
骤雨初霁,余偕友游于望海楼东北麓。过栗园,见一水库如瓢。绕堤以东,折而北,于草间稍憩。
忽闻水声潺潺,皆翘首北望。然不见河流,惟绿林如障。同游或曰:“怪哉,斯声,若钟鼓然。然不知自何来也。”余曰:“入而探之,可乎?”众以为然。近之,始知有溪水自林间来,若白蟒蜿蜒探头而出。于是溯流而上,欲探其源。
初行时,以急湍涌波,不测浅深,而双足时陷深潭,踬扑者数矣。又水湿衣襟,颇不快也。然无言退者,笑谈互壮之。继而树林阴翳,两岸如壁,疑入隧道。于是魂悸魄动,两股欲颤矣。又见浮草满树,知是涨水之迹,直恐山洪突下,心尤惧之。
忽出幽涧,见日光如电,淡云高挂,闻鸟鸣蝉噪,不觉忧去喜来,始知本无险矣。
溪中有石兀立,状如蘑菇。同游各寻近者而坐,双足悬水中濯之。清风拂面,岂不爽哉。
然北望山高谷深,仍不知水源。人有欲反者,云:“山溪之源弗可探也,以雨后百流汇谷中,皆源头也。”余不之应。然终从众而返。
余归而悔且憾。既出游也,当寻奇境,以其风光殊也。而美景往往在未知之域。探之则生奇趣,弗探则索然矣。既已稍憩石上,当继溯流而探,以求其乐。今从众而归,失其趣,谬矣。
同游者:方公玉西、邱公学生等。
甲申七月莒州刘某记
故宅记
古高乡城西十二里许,鸡龙河之阴,杨林覆岸,土地膏腴。林边一村曰金岭,吾之故宅即处是焉。其屋尝为吾祖俊卿所构,迄今七十余年矣。
是宅也有堂三间,矮而狭,茅草覆之。前开二牖,薄纸糊焉,而北无窗。每至阴雨,辄屋宇渗漏,冥冥无光。西屋一间,父母居之;东屋为厨,仅可容灶也。
夏末秋初,鸡水暴溢,冲岸入宅,浸垣没物。久乃水退,幸而未倾。然屋内久湿,直可掘泉而饮也。而后椿芽出于墙角,幼蛙跃乎榻下,溽气袭人,几生疾矣。
然是宅虽陋,亦有雅处。宅西有榆半拱矣,当人间桃花方灼之时,万千榆钱摇曳风中,可以杆举镰割而食之——此悦口之美也。宅后有大栗树,夏始春末,长枝密叶蔽房顶,而鸟鸣叶底,呖呖宛转——此悦耳之美也。西南厩角有梧桐,为祖母手植,其花淡紫,桐下厩墙饰以旱莲、齿苋花,黄红相间——此悦目之美也。寒暑易节,风侵雨袭,然其屋虽岌岌而犹安,此似全赖祖母之德也。
余家贫,父好饮,荒岁无食,而祖母勤且俭,常以藜藿食全家。吾每见其踩石碓舂物,嘘嘘而喘,劳而瘁,辄恻恻焉。
余幼性僻,为父母所恶而虐也。然祖母怜之,父母笞詈,彼则庇余,饱之暖之,玩之乐之,夏则为寻蝉猴于林间,冬则为叙传说于灶旁,使免忧患于童年,终成人也。
然人事沧桑,岁月无情也。乙巳,祖父以饥死。四年,吾婚,妻朱氏女健。旋以事入缧绁,旬而祖母逝。又四年,吾得释,与妻孥迁居他寓。众妹先后嫁。后父母以宅陋亦迁新居,故宅遂空焉。以年久失缮,终坍而成废墟,秽草因生焉。而旧事历历,思之潸然。
甲申三月廿五日莒州刘某记
小石塘记
望海楼之阳有金蟾寺,尝毁于兵燹,而犹有老银杏存焉。其下有短墙,墙有小门,隔之可闻水声琮琤。启门而望,则见春水滃然,盖为一坝所阻而然也。其水溢而泻于谷中,呈薄纱状,日光射之,晶晶然,美甚。
塘可亩许,清风拂之,碧水皱焉;风止,则水平如镜,青山绿树映其间,如画焉。近水有古柏、长楸各一,余则为矮树。无柳,洋槐代之,探腰伸臂于水面,亦作袅娜婆娑之姿。飒然风过,其花纷落如雪,于是群鱼争食之,涟涡起焉。
塘周以石砌之,多罅隙,水鸟时出焉,入水有间而后露,似与游鱼相乐。鸧鹒共雨蛙唱和,蝴蝶与蜻蜓戏逐,而彼辈亦有雌雄交合以蕃者,甚欢。
由塘西而东望,则劲松层叠,岗峦耸翠,苍然有原始貌。北览则塘坝梯连,秀峰嵯峨,始知水之源于此矣。
吾谓同游者曰:“皆言西湖之美如西子,然斯塘也独具其妙,若村姑之清纯,芙蓉之出水,丽质天然,何须浓妆淡抹乎?”众以为然,留连欲醉,久之乃去。
甲申三月十八日莒南刘兴西记。
姑宅,虽敝旧,更令人怀念。
山溪探源,恰似《游褒禅山记》,终留遗憾。
小石塘,恰似《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