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赏析)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
周末,和儿子一起观看了网剧《隐秘的角落》。剧情如题目一样,晦暗压抑,却又引人入胜。一鼓作气看完后,我和儿子都不由发出声声叹息。
无疑,这部剧是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当细腻娴熟,一丝一缝都契合得无懈可击。
一
该剧起初是两条主线,围绕张东升和朱朝阳,后来又衍生出严良和普普两条线。随着剧情的深入,这几个人物的命运交织纠葛在了一起。虽然多条线交织,但脉落清晰,杂而不乱,反倒加剧了矛盾和戏剧性,使得剧情一波三折、出乎意料。
一部12集的网剧,结构非常紧凑,拍摄得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扣人心弦。人物虽多且关系混杂但内容却并不混乱,尽管故事叠加故事,但脉络走向却被勾勒得非常清晰。
纵观全剧,主干突出,层次明晰,疏密得当,张驰有度。在这种结构框架下,故事从发端至结尾,冲击力逐渐呈递增之势,掀起高潮、引人入胜。
据说原来的小说名是《坏小孩》,《隐秘的角落》显然更有嚼头。这一剧名,实则运用到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
所谓“双关”,指的是文章中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含蓄幽深,也更耐人寻味。“隐秘的角落”实则是一种暗喻,既可指现实的角落,也可指内心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含有玄机,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每集提炼的小标题,也是点睛之笔,耐人琢磨。
二
人物塑造方面: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颇具代表性。剧中人物有个共同的特点:每个人都活得不舒展,都比较压抑。
张东升:一个曾经的学霸,为了爱情放弃一切,背井离乡却事业受挫婚姻破裂,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失败者。
朱朝阳:同样是学霸,表面乖巧听话,实则内心压抑挣扎,因害怕失去渐渐变坏的孩子,属于离异家庭的牺牲品。
周春红:朱朝阳的妈妈,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怨妇,可怜的单身母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知浅薄的市井小女人。
严良:没有母亲,父亲吸毒。身世可怜,看似小混混,但本质并不坏。
普普:孤儿,美丽聪明,懂礼貌有爱心,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城府与应变能力,懂事得令人心疼。
朱晶晶:被宠坏的小公主,霸道自私,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也是造成她后面悲剧的主要原因。
……
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他们本身并不坏,张东升只想挽救自己的婚姻,维护那点可怜的自尊。而朱朝阳,只是想得到父亲的关爱,做个优秀的孩子。但二人,又有个共同的软肋:敏感又孤独。他们不擅长交朋友,对仅剩的一点温情总是患得患失。张东升是对妻子割舍不下,朱朝阳是对父爱割舍不下。他们选择了隐忍与沉默,实则内心极为痛苦,他们不想暴露,又害怕失去,长期的压抑与挣扎,让他们渐渐扭曲变形,甚至铤而走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部剧,张东升和朱朝阳着墨最多,看似张东升是主角,但实则是几个孩子。
三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剧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处处有伏笔、铺垫,很好地利用了象征、隐喻、呼应等表现手法。
剧情开篇张东升出场,场景给人的感觉就比较逼仄压抑。岳父岳母来到家中看到他回来,立马转身离开,说明他不受待见已经多年。
参加亲戚的小孩子庆典,没人与他相随,他是迟到者。妻子悄悄塞他红包,场面一度尴尬。说明他一直被轻视,被忽略。即便结婚多年,却始终像一个局外人。
剧中,张东升的两句话:我还有机会吗?出现过两次,两次之后他都杀了人。言外之意:你不给我机会,我也不给你们机会,想来真是让人后背发凉。
而张东升的秃头造型、扶腰动作,同样喻意深刻、耐人咀嚼。从侧面反应出他糟糕的身体状况。只这一个细节,略作深入思考,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妻子会出轨、结婚多年为何无孩子。这处细节和伏笔不得不说埋得实在高明。
无论是朱朝阳的家,还是张东升的家,从来都不是阳光明媚,每次出现都显得阴暗、逼仄,暗喻这就是一个隐秘的角落。尤其是朱朝阳的家,严良和普普从上望去,每回都是一个特写,很有视觉冲击力。
而朱朝阳的妹妹,霸道地踩了朱朝阳新买的鞋子,那块污点,不仅留在了朱朝阳的鞋子上,同时在朱朝阳心里留下了阴影,烙下了仇恨。
上面的伏笔铺垫相对明了,还有一些细节暗示,就更耐人寻味了。
比如:在朱朝阳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时候,镜头一闪,出现了一只蜥蜴,我起初不懂,后来才渐渐明白,蜥蜴是冷血动物,隐射张东升的冷血,这里用到了借物喻人。
类似的情况还有朱朝阳与父亲喝甜品,最后碗中出现了一只苍蝇。起初不明白,为何要出现苍蝇呢。后来前后对比,才懂得:甜品固然美味,但出现苍蝇就令人恶心了。这里其实是对朱朝阳心理的暗示:他因为发现了父亲藏在包内的录音器,看出了父亲对自己的怀疑,因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父亲的那份好,送的礼物,因含有动机,而变了味儿,令朱朝阳失望至极。
还有一处,马主任送周春红的桔子都是绿色的。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澄黄?说明桔子并未成熟,这里也是暗喻他们的感情不够成熟,注定结不出甘甜的果子。所以后来二人分手也就成为必然。
另外,张东升杀死妻子后,有一个场面是抠墙。初看很迷惑,即便想清除妻子留下的痕迹,也不用费这么大周章。后来看到抠墙后更加明显的印迹,恍然大悟: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去除就能去除的。越想清除,或许就越清晰。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四
一部好剧,不止是引起人们的共鸣,必然也会引发人们的思考。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故事发生。这部剧深扒人性中的丑恶,将人性的自私与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身边谁的影子,我们又不知不觉活成了谁的模样?这部剧,触及灵魂,带来痛感,值得我们反思。尤其是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我们有太多的败笔与失误。
其一,关注未成年人成长,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剧中每个孩子,家庭都存在问题。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父母双亡,要么父亲违法犯罪……每个孩子,因为爱的缺失,因为被忽略而不得不急速成长,这种成长令他们过早地丧失了幼稚与童真,这是一种悲哀。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原生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剧中派出所老陈的出现,算是一缕阳光。他对严良的不离不弃,体现出一种责任与担当,体现出一种大爱。
其二,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和角度去度量孩子的世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可取。朱朝阳的妈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她强迫孩子喝牛奶,不喝就是忤逆她,比如她对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走上社会的事。再比如她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不与马主任公开,却暗地偷情。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妈妈,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朱朝阳内心的反叛是迟早的事情。
其三,沟通,多么重要。或许孩子是最能保守秘密的人,这是幸也是不幸。绝不能让秘密成为孩子的包袱甚至犯罪的导火索。倘若几个孩子初次录下犯罪视频就报了警,将张东升这一罪犯绳之以法,他就不会再背负更多命案。倘若朱朝阳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他的父亲与继母也不会白白送了命。倘若严良肯和老陈早点坦白,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曾几何时,孩子对大人失去了信任?他们兵荒马乱的内心世界,又有几人能走得进去。这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四,无论何时何地,善念都不能缺失。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是一块田,恶的种子注定长不出正直的秧苗。
林清玄先生说得好:七情六欲原无好坏,沉沦了就堕落,清净了就超越。可惜沉沦者众,清净者寡。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独善其身?
有漏皆苦,放不下,舍不得,我们可以心存侥幸,却不能不教育孩子不守原则与底线,一个人的一念之差,随时都可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什么是优秀?学习好就是吗?成功了就是吗?非也。又回到了那句老话: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愿,这不再是一句空话,但愿素质教育能真正在全社会推广。
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这是一则公益广告。多年来,我牢牢记住了这一句。是的,善念需要守护,即使被质疑,也不要对此丧失信心。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个家庭,都能和谐相处。每段时光,都能静好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