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被遗忘的村庄和老人(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被遗忘的村庄和老人(散文)


作者:雪蝉 布衣,22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64发表时间:2021-02-25 20:54:03

【看点】被遗忘的村庄和老人(散文) 四明山——她位于中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的衡阳市祁东县境内。2014年,四明山被确认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就在这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四明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唐家湾。
   唐家湾,与这里的许许多多村庄一样,就建在五龙岭下的七沟八壑之中。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笼,山路崎岖,交通闭塞。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石头缝里刨食,过着不太宽裕的日子。
   人民公社那阵子,这里属于紫云桥公社管辖,如今撤区并乡后,早已划归为四明山林场的辖区范围了。
   据知情人士说,改革开放前,唐家湾里居住着二十户多人家,有常居人口九十多人。那时虽说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村子里的人们都守着那片山,那些地,靠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平常年成,一个劳动日尚能分得0.35元左右;一月算下来,一个全劳力,月均收入大约10多元人民币。那时,这穷山村里的人们,就靠每月的这10来块钱,却能养活着一家的四、五口人;他们的日子不但过得很充实,而且人丁也很兴旺。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瓶“茅台酒”的售价,在6元钱左右;如今,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早已超出了2000元;以此换算,那时,一个全劳动力的月收入,应该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以上。
   现在的唐家湾,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过去九十多个村民,有些考上了学校,跳出了农门;而更多的年轻人,他(她)们早就不安心于这个穷山窝了,于是走出了山村,混进了城里;或打工,或创业,或做点小生意。赚了钱的人,就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异地他乡的新市民;没赚到钱的人,也想着法儿七措八借,将房子建到了更方便、更热闹的小城镇里。就算最没门路的老年人,也在政府的支助下,将房子迁出了这个偏僻穷困的穷山村……
   如今的唐家湾,那些横三竖四的土坯房,那些七零八落的旧瓦屋,破的破,烂的烂;倒的倒,塌的塌,已经满目疮痍了。纵使还没有倒塌房子,也都成了空置房,成了野猫野狗的栖息地,成了老鼠鸟雀的繁殖场。唯独靠村庄西头的一个半塌的院落里,还住着一对耄耋老人。
   还住在这个风雨飘摇、破烂院落里的老头,原来还是某国有企业的工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回乡务农了。根据有关的文件精神,前几年,每年还能领到几百元钱的补助费;可是后来,听说要到民政局重新审核并加盖公章才能领取,由于老人家年迈多病,也就耽搁了;如今连那个领取补助的证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最近两年,那个他本该享受补助费,由于身体的原因,也就自动放弃了。老头儿又三天两天因病住院。早几年,村干部觉得他家确实贫困,将他们定为贫困户,就医入院,医疗费就可以报销大部分。可是没享受几天,就有人向上面反映,说他们的儿子在外面当官,不应该享受贫困待遇。村里的干部也不经调查,就将他们的贫困户资格取消了。现如今,儿女们给的那点钱,基本上全都送给了医院,两个老人的生活,却过得紧紧巴巴的。
   去年,据说是要完成脱贫任务,村里和林场的干部都来村子里走访。干部们看了那摇摇欲坠的房屋,然后对他俩说:“老人家,你们这土坯房已经塌了半边了,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了!”女主人说:“我们也不想住在这危房里,万一哪一天房子坍塌了,我们两个老家伙压死了不要紧,就怕影响了你们干部们的面子。政府如果给我们盖了好房子,我们肯定愿意搬去住,我们也想享享政府好政策的福!”干部们又说:“你们的儿子在外面当官,你们就跟着儿子去享福嘛!”其实,老人家的儿子,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而且儿媳又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工作,根本无法照料两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几年前,儿子将他们接去城里住,老人腿脚本来就不灵便,上楼下楼就更困难了;再者,城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她们又不会使用,有一天,因为煮鸡蛋,开了燃气灶就忘了关,锅烧坏了,煤气灶也熄灭了,要不是儿子在上班的中途回家取东西,闻到了异味,就差点引起火灾或煤气中毒。打那以后,老俩口就坚决要求回老家。此时此刻,当女主人又听到干部们说她的儿子在外面当官时,于是笑着问:“我儿子当的是什么官呀!是省官还是县官啊?如果是省官、县官,也应该能管着你们了吧!那你们还不早就来阿谀我们了呀!我们还会住在这危房里担惊受怕吗?你们还敢把我们的贫困户的资格也取消吗!”老人家不温不火、不怒不骂的几句话,问得在场的干部们哑口无言,一个个都像兔子一样,灰溜溜地溜走了……
   春节前夕,两位老人,领到了当年的养老金,每人1240元钱,两个人的养老金加起来,相当于当年一个劳力一个月的工分钱了。钱虽不多,但也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爱。有了这些钱,如果不再生病住院,想来这个春节,她们两位老人应该过得去了!只是春节后的明天,不知道两位老人还有多长的艰难路要走……
   而今的唐家湾,早已成了被人遗忘的村庄。村子里既不通路,也不通水。早些年,村里人从山上引水入户;如今随着人们陆续迁出小山村,那些水管也早已废弃了。然而,依然还孤居住在这里的两位老人,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倘若雨水丰沛季节,那废弃的水管里偶尔还能流出一两桶水来;要是枯水季节,就得到一、两公里外去打水。只是两位老人,男的已年过八旬,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女的也已七十七、八了,因风湿病的折磨,腿已变形,行动又极不方便。我们见到她时,她正提着水桶,一颠一簸地打水回家;看着她在那长满茅草的羊肠小路上蹒跚而行的佝偻身影,觉得格外的可怜!
   对于唐家湾这样的小山村,也许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彻底地抛失,会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在今天,我们还不能忘记!因为那里,还住着两位孤独贫困的老人……
   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想,作为四明山林场和包山村的干部们,是否也应该按照习总书记的教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也不要忘了这两位疾病缠身、风烛残年的贫困老人!
   (编者注:经百度检索此文为原创首发)

共 24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在农村居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留不住年轻人的的农村,便没有了孩子和希望。年轻人在城镇买了房,孩子也在城镇里上学,那破落的村庄里只能剩下年迈孤寂的老人。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大规模转型的必然;我们的社会和老人的子女应该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散文文笔秀丽,叙事清晰,全文充满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同情和对即将消失的村落的惋惜和无奈。散文佳作,感谢分享,特此推荐赏读。【编辑:天生我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生我才        2021-02-25 20:58:58
  感谢老师赐稿看点,同时希望您以后投来更多佳作。握手,敬茶。
2 楼        文友:雪蝉        2021-02-26 01:19:13
  谢谢"天生我才"的编辑和点评,辛苦了,遥祝安好,元宵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