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花】春节炮战(散文)

编辑推荐 【山花】春节炮战(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07发表时间:2021-02-28 07:45:4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描写新年热闹景象的名句。
   我小的时候,也放爆竹,单响的叫炮仗,双响的叫高升,连响的鞭炮.那是在文革期间,上海不禁放,但是啥地方都买不到炮仗。有人从外地回来,炮仗是带给小孩子最好的礼物。
   因为采购不方便,所以我们一般也只是在春节期间才会放鞭炮。
   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南北朝大学者宗懔在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就是说,过年放爆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驱赶瘟神。接着,《荆楚岁时记》援引《神异经》作按语,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玄黄经》所谓㺐鬼也。”
   《神异经》为汉代东方朔所撰,也就是说,用焚烧竹筒发出的响声去干山臊一类的瘟神着一习俗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到了唐代,有一年瘟疫四起,醴陵麻石村人李世宗在小竹筒里装上硝石,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的烟雾,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抑制了瘟疫的流行。人们纷纷效仿,爆竹很快就推广开来。李世宗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畋。民间的说法则是,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节,帮助臣相魏征在梦里宰杀了违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泾河龙王变成厉鬼扰得唐太宗无法安睡。于是,黄榜招聘贤能。李畋应征入宫,燃放用竹筒装满硫磺、木炭粉制成的爆竹,以声音吓跑厉鬼,使唐太宗得以康复。唐太宗一高兴,每逢节日喜庆都要燃放爆竹,并敕封李畋为“爆竹祖师”。
   到了宋朝,爆竹向两个方向发展,一路听响,一路看花。
   听响的一路到了南宋,出现了用纸卷代替竹筒,同时改变火药配比并用麻缠制作引信的爆竹,称为“纸炮”。南宋王君玉在《杂纂续》中有“小儿放纸炮”的记载。
   宋末元初,爆竹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岁除”一条中有“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的记载。“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之所以可以“一爇连百余”是因为“内藏药线”也就是使用了连接各爆竹的导火索。
   到了明朝,在炮仗上捆绑箭矢,制成“火箭”。火药筒外壳用竹筒或硬纸筒制作,里面填充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导火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明朝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中有这种火箭的外形图。除了单级火箭,《武备志》中还记叙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二级火箭。
   看花的一路发展成了烟花。宋末元初詹无咎文人有《鹊桥仙•题烟火簇》一首,详细描写了当时的烟花:“龟儿吐火,鹤儿衔火。药线上、轮儿走火。十胜一斗七星毯,一架上、有许多包裹。梨花数朵。杏花数朵。又开放、牡丹数朵。便当场好手路歧人,也须教、点头咽唾。”现在,我国的烟火在世界已处于垄断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春节放烟花成了炫富炫美的重要节目,鞭炮也是成百上千一挂一挂地放。
   我小时候,因为鞭炮货源紧张,所以很少把鞭炮成串放。一般都是把小鞭炮拆开,变成一个一个的单响“小鞭炮”。小鞭炮没有炸响的可以捡回来,从中间掰开,用火折子直接点燃露出来的火药,放出短暂而耀眼的火光,这种燃放方法叫“老太婆斥尿(音tsaqsŷ)”,“tsaqsŷ”是上海话“小便”的意思。在掰开的小鞭炮的火药中间放上一个好的小鞭炮的导火线点燃,就会放出带响的“老太婆斥尿”。
   我住的弄堂是日本是花园洋房,里面有几幢属于部队的房子,部队的子女爱在一起玩。到了春节,部队的孩子也在一起放炮仗。起初,也就是我们部队小孩一伙,地方的孩子一伙,大家各放各的。随着炮仗和鞭炮的品种增加,两伙小孩渐渐有了“别苗头”的意思(“别苗头”在上海话中有互相攀比和比赛竞争的意思)。
   起先双方只是比谁的鞭炮声音响,谁的高升窜的高。后来就演变成了“军备竞赛”,不但比数量,更要比品种。
   部队的孩子不敢对父母提过多要求,父母回老家或是出差,带回来什么我们就放什么,所以我们的鞭炮档次都不高,无法与地方孩子每年翻新的炮仗匹敌。
   于是,我们开始自己动手,研制“武器”。
   在我去上山下乡去农场前的最后一个春节,双方的炮仗武器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吃过年夜饭,双方就开始进行试探性进攻,放一些单响小鞭炮,随后开始放高升,用的都是常规武器。待到双方人员都到齐以后,敌方突然放起了几十响的鞭炮——他们真够有钱的。
   我们马上找出了火药纸。因为我们弹药不足,所以选用火药纸代替鞭炮。当时上海虽然没有鞭炮卖,但是火药纸却可以买到,因为火药纸主要是用来打发令枪的。火药纸就是一张粉红纸上的布满了一粒一粒突出的红小点,那小店子里面包着炸药。我们把火药点剪下来,放在水门汀地上(“水门汀”是上海话,意为水泥),用榔头砸,一砸一响。我们每人发了30粒,三个人一起砸,瞬间形成连续不断的不规则响声。对方显然搞不清我方怎么也会有连响的武器,半天没有动静。
   我们唱着“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的时候,对方阵地窜出来两个火球,还带着“呲呲”的声音,火球在空爆炸。对方一片欢呼,我们目瞪口呆。后来才知道,对方放的叫“窜天猴”,属于烟花系列。
   我们不能示弱,拿出了最新研制的武器——“掷弹筒”。高升炮仗本来是摆在地上放的,胆大的孩子可以拿在手里放。我们根据电影里看到的掷弹筒,研制土掷弹筒。找一个铁管,一头用木塞堵上,高升点燃后放进炮筒,然后以60度斜角发射,高升正好在“敌人”头上炸响。发射角太平容易包高升射入“敌群”,误伤人员。敌人发射了两发窜天猴,我们只有一个掷弹筒,于是就一个高升立在地上朝天放,另一个用掷弹筒朝对方阵地上空发射,高升在不同空域同时炸响,对方阵地又是一阵寂静。
   我们唱起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轰”一声巨响从对方阵地传来,打断了我们的歌声,这响声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后来知道这声巨响来自一种叫“麻雷子”的炮仗。眼看这一年的炮战就要以我方的失败而告结束。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老爸在帮助民兵进行手榴弹训练时,带回来一颗没有炸响的训练弹。老爸说这颗训练弹没有问题,是那个民兵没有拉弦就扔了出去。我马上跑回家找到了那棵训练弹。我怕直接扔到对方阵地伤着人,又想最大程度震慑对方,于是就潜到三八线附近,拉弦后把训练弹放到三八线对方一侧,然后迅速赶回本方阵地。
   正当对方欢庆胜利的时候,一声震天动地的炸雷炸碎了对方欢呼声,大地也狠狠抖动了一下。我们骄傲地唱起了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对方的小伙伴也和着我们的节奏一起唱起了军歌,并向我们走来。对方司令说,我们一起放炮仗吧!
   春节炮仗从此划上句号。
   据说,我的小伙伴后来自己做了拉炮、摔炮,并用黄鱼车的钢丝制作了火药纸枪,但是我再也没有和他们在春节一起放过炮仗。
   1989年1月1日,根据《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中山环路以内的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小时候的弄堂不能放炮仗了。2016年1月1日以后,根据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居住的地方也不能放炮仗了。
   现在的春节进入了“无声片”时期,春节的烟花爆竹已成为历史,儿时的春节炮战也就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共 30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春节炮仗》系统地阐述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放鞭炮的传统礼俗,散文有依有据,思古烁今,写得十分精彩,也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道来十分感人,读来十分抓人、抓心。是一则散文佳作!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1-02-28 07:46:22
  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海上稼轩        2021-02-28 08:49:53
  感谢黄江山老师的提携和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